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及其培育路径
2022-04-29张佳怡包福存王艺霏李婷
张佳怡 包福存 王艺霏 李婷
摘要:随着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展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居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对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村居民生活的数字化转型对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基本要求,从农村居民网络使用能力有限,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不完善,数字技术融入乡村产业的应用场景相对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制约因素;探索了培育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培育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2)12-006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农村居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振兴是一项集乡村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数字经济的融入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数字乡村的建设提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2]。在农村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农村居民生活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传输、交流和使用,对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对加速实现乡村生活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学者们对数字素养的概念和量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数字素养的概念由 Gilster提出,指的是个体获得的对数字信息的理解、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数字素养被界定为在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过程中,使用数字技术安全且合理地访问、管理、理解、整合、呈现、评估和创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4]。常凌翀(2021)[5]将农民数字素养界定为农民对数字媒介的使用能力和对媒介信息的基本看法,从媒介认知和媒介行为两个方面来界定。苏岚岚、彭艳玲(2021)[6]将农民数字素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界定为数字化通用素养、数字化社交素养、数字化创意素养和数字化安全素养等。
综上所述,文章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所指的是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数字意识以及获取、理解、使用数字产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阐述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必然性,探讨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对策,以期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和农业强国的建设打下基础。
2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意义
2.1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对加速实现乡村生活全面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7]。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需要爱农业、高素质、懂数字的农村居民,培育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正是全面振兴乡村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促进乡村地区数字化服务提质增效[9]。只有提升农村居民群体的数字素养,才能厚植乡村振兴的主体根基。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2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是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的内在要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10]。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数字化技术已融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新型服务业等新业态中[11]。农村居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理解、综合分析、分享数字信息,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农业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代农业智能装备已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设备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农村居民只有具备有效利用现代数字设备的数字能力,才能大大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3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生活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逐渐融入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居民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创新应用于生活服务,通过网络购物、在线医疗、在线学习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服务数字化,农村居民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农村数字生活等基本的数字素养尤为重要。
3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制约因素
3.1 农村居民的网络使用能力不强
农村居民网络安全意识不强、数字设备使用能力不足,是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学习数字技术的意愿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群体受到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数字技能,缺乏将数字知识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的数字能力和素养。
3.2 农村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不完善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为数字乡村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物力、人力,以数字乡村的建设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然而,农村整体上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村落分布地域广,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高、难度较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10]。近年来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了,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网络接触率较低,重要信息系统等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研发、推广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之间还有差距,数字化设备的工具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3.3 数字技术融入乡村产业的应用场景相对不足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推进和新场景的应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传统产业的应用场景相对较少,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传统乡村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网络营销等乡村数字经济服务中的应用不足,数字技术融入乡村产业应用场景存在拓展空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村留守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他们的网络接触率低、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应用场景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加强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态等领域中的集成应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11]。
4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
4.1 加强乡村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创造条件
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及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支撑[12]。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三网”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立足于农村村庄的现实特征和农村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数字经济化基础建设的统筹规划,完善数字乡村基础建设标准,推进农村地区水利、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农村宽带网速,调低资费标准,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创造条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数字乡村基础设备运营环境,提升农村居民使用数字智能设备的参与感,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术认知素养。
4.2 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
制定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系统方案,充分调动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培训等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农村居民数字需求的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农村居民和村干部的数字设备、软件操作、数字创新等数字能力,将数字化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电商培训等相结合。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案,因地制宜设计农村居民数字化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居民了解数字设备的主动性,帮助农村居民了解数字设备的使用过程和方法,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应用创新能力,缩小数字鸿沟。让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使数字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加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对农村居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支爱农业、懂知识、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人才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此外,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应关注到农村地区的留守群体,例如,留守妇女、老人等,帮助留守群体获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基本的数字技能,如手机应用、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在线医疗、教育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操教学,提高留守群体专业化的数字素养。
4.3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农村居民参与数字生活创造条件
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将数字技术逐渐嵌入到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中,创新发展农村新型产业,农村居民利用数字技术与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13]。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各个环节数据间的共享,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式激发农村居民使用数字技术的潜能,促进数字技术融入乡村产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创造农村居民通过数字技术参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的条件,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构建数字技术融入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应用场景,创新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种植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准确有效的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数字化营销水平,指导农村居民能更好地参与数字社会生活,为农村居民接触、使用数字技术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2022-02-22)[2022-02-22].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2-02/22/content_269430.shtml.
[3]Gilster P.Digital Literacy[M].New York:Wiley Publishing,1997.
[4]张恩铭,盛群力.培育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及其评估建议报告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06):58-65.
[5]常凌翀.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民数字化素养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06):114-119.
[6]苏岚岚,彭艳玲.数字化教育、数字素养与农民数字生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27-40.
[7]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EB/OL].(2023-02-03)[2023-02-03].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3-02/13/content_273655.shtml.
[8]常凌翀.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民数字化素养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6): 114-119.
[9]北京化工大学.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3-06]. https://cit.buct.edu.cn/2023/0306/c7775a176286/page.htm?eqid=c97ff07e000baf2e00000006645b6509.
[10]前瞻网.2022年中国网民规模及结构特征分析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EB/OL].(2023-01-09)[2023-01-09]. http://news.sohu.com/a/627208891_114835.
[11]李鑫 ,韩永强.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化素养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75-80.
[12]苏岚岚,张航宇,彭艳玲.农民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的机理研究[J].电子政务,2021(10):42-55.
[13]马丽,杨艳梅.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06)):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