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
2022-04-29罗舒刘宇赤
罗舒 刘宇赤
[摘要]中共百年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是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典范之作,三个历史决议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对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基本背景、体现的内容特色、运用的原则方法、起草的具体过程、取得的历史效果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好党的历史和经验,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决议精神,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共党史;三个历史决议;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罗舒,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湖南岳阳 414000;刘宇赤,中共岳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湖南岳阳 414000。
[中图分类号] D22,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2-0018-07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意志和行动,为2022年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提供了理论上、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回顾历史,除了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还有两个重要的历史决议,分别是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共百年奋斗史的缩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总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三个历史决议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对三个历史决议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好、把握好党的百年历史,强化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
一、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基本背景
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坐标,回答了不同的时代之问。比较分析,三个历史决议制定的基本背景不同点主要有几方面。
(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不同
第一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抗战胜利前夕,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是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此时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基调推进革命的进程。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产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围绕中心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就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重大问题做个基本的总结。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此时总结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新认识有利于全党凝心聚力开启新征程。
(二)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不同
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奋力站起来的阶段;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华民族迫切要求富起来的历史阶段;第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进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
(三)形成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基础不同
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全党在经历了四年整风运动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在开展延安整风的过程中,很多高级干部对党的历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为第一个历史决议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时,全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已经开展了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传达下去以后,一部分人中间思想相当混乱”①,尤其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认识没有形成一致,澄清这种混乱的思想是迫切需要的,在这种社会舆论和思想纷争背景下第二个历史决议边讨论边起草,最终形成出台。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时,全党正在开展扎实的党史学习教育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党员干部受到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精神洗礼和思想淬炼,全党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显著增强,第三个历史决议应运而生。
三个历史决议虽然纵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同历史进程,形成于不同时间节点,但从其产生的背景来看仍然有共通之处。1.三个历史决议均出台于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时正处在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两个百年”交汇的重大历史节点。总的来说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关头形成的,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关键时刻产生的。2.三个历史决议均针对党内思想需要在总结中研判和定论时作出。在党的历史上,决议的出台是解决全党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统一全党思想的重要途径。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时已经经过了整风运动和两条路线斗争的学习,提高了党内同志对于过去错误思想的认识,但为了今后斗争的有利,对党和人民有利,以历史结论的方式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是需要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时,虽然已经过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普遍认识到党的中心工作应当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党内思想仍然有一些纷争,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文化大革命”等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需要在总结中研判和定论。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正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之时,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创新理念和战略思想都需要总结,因而全面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和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成为了现实需要。
二、三个历史决议体现的内容特色
三个历史决议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其包含的内容特色有所差异是不言而喻的,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不同点主要有几方面。
(一)结构内容不同
第一个历史决议主要包含七大部分,对建党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决议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是由于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第三部分回顾了大革命失败后至遵义会议期间,党曾经发生的“左”、右倾的偏向,重点分析了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产生的思想根源,指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各次特别是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产生时,它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具体表现和危害,深刻分析了错误产生的社会根源。第六部分从态度、方针、原则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克服错误的“左”倾思想或右倾思想,以达到团结的目的。第七部分着重指出毛泽东的路线的正确性,肯定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第二个历史决议主要分为八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吸收了陈云的意见对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历史进行了一个简要回顾。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第六部分论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区分,同时科学概括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多方面内容”和“活的灵魂”,强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八部分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十个方面的“主要点”,强调团结一致是党战胜困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三个历史决议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七个部分,其中序言部分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初心使命,高度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阐明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必要性。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系统总结和全面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并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重点阐述,强调“两个确立”重大意义,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和十条历史经验。第七部分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到“四个必须”。
(二)主题侧重不同
总结历史经验、开创美好未来是三个历史决议的共同使命,但由于产生时的历史任务和具体背景的差异所以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前两个历史决议分别侧重解决建党以来和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事业总体上是稳定和发展的,同时在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着力点就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③又由于十八大之前历史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大多已经作过系统的总结,为了聚焦当下,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进行了重点总结。此外,“决议注重运用党史基本著作成果和党史界学术研究成熟成果,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论断新表述”。④
(三)历史视野不同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三个历史决议有着不同的历史视野,涵盖的历史跨度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回顾了建党以来到1945年这24年的历史,但实际上重点回顾的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历史。第二个历史决议回顾了建党至1981年的历史,但重点是回顾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历史。第三个历史决议则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用大历史观的视野把握百年党史的坐标定位,系统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纵深。
(四)世界视域不同
第一个历史决议着眼于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主要解决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因而这两个历史决议起草时的视域主要是聚焦解决国内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结自身的历史,跳出国内审视和总结的不多”。⑤第三个历史决议制定时,党已经带领人民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功业,而且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党,在党的带领下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以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展现了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因此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世界视域要更加宽广些,如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以更宏阔的视角总结了“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⑥
此外,从总体上看,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特色也有一些相同点。1.三个历史决议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基本论述和评价保持一致。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坚持“关于十八大之前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论述和结论⑦,这充分体现了对前两个历史决议的肯定、尊重和敬畏。2.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回顾历史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的经验,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尽管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跨度是不同的,但内容核心是一致的,都是在总结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通过回顾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然后聚焦解决当下的问题,最后展望未来。3.三个历史决议都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从三个历史决议内容框架来看,不难发现,决议的最后着眼点都是强调团结统一、开创未来。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一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团结二字是分析、批判、争论党内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是党和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4.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党的“核心地位”和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维护。第一个历史决议重点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论证了毛泽东的路线的正确性,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确立和维护。第二个历史决议实事求是地分析毛泽东的功过,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得到恢复,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得以确立,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始探索、丰富、完善,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⑧,“两个确立”是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三、三个历史决议运用的原则方法
三个历史决议是书写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之作,是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基本准绳,是党的历史上三篇重要的光辉文献,其所运用的原则方法高度一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以不断创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三个历史决议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三个历史决议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同时坚持正确党史观,不回避失误挫折但又准确把握住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三个历史决议都运用了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有其共同表现。
(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是三个历史决议共同的精神内核。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对党的历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如肯定了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绩的,这是主要方面,“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⑨在肯定党的六大确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评价时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实事求是分析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对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事实上,在经过了多次修改讨论后最终出台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做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评价方面也做到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同样,第三个历史决议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特点,决议稿实事求是总结了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反映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符合历史事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根据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回望历史个别问题时,其认识是有所调整和改变的,表述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比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对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八年抗战”的说法进行修改,将九一八事变确定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全面回顾和总结14年抗战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这更符合历史的事实。比如根据遵义会议召开后实际的组织安排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⑩,此外还拓展了遵义会议重大意义。又比如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在认识和总结历史经验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坚持党的历史的阶段性和延续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接续奋斗史,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其科学划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阶段性的特点,但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发展递进、内在统一的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历史割裂开来,更不能互相否定。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邓小平就指出最核心的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党中央明确要求“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只有把握好历史的阶段性和延续性的辩证统一,才不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造成思想的纷争。
(三)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第一个历史决议准确把握了建党以来24年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那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出了在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三个历史时期,党带领广大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起草时,邓小平就作出了“宜粗不宜细”的指示,要求“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这实际上就是对党的历史决议要把握好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而提出的要求。第二个历史决议准确把握了新中国成立后32年的共产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决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32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绩是主要的,光明是主要的,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第三个历史决议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分别阐释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和历史地位,并呈现了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的历史主线。
(四)不回避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
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党的历史时都展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面对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能够正确对待,努力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体现了自我革命的精神。第一个历史决议重点就是剖析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二个历史决议不回避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第三个历史决议更是总结了要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
虽然三个历史决议运用的科学方法上高度一致,但第三个历史决议仍然有重大创新之处。习近平多次强调的要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索历史规律。?第三个历史决议运用了大历史观,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置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长河来评价。
四、三个历史决议起草的具体过程
三个历史决议由不同的中央领导人领导和把关,由不同的起草组承担,但其起草的具体过程仍然有一些相同之处。
第一,党的核心领导人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领导决议的起草,决议的最终形成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的核心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起草的,他们对决议的起草予以了高度重视,为决议的形成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第一个历史决议在起草之前就有一个由毛泽东在1941年起草的分析、评价党内问题的草案稿,后来由于党内同志对历史问题认识的深化,1944年5月第一个历史决议开始正式起草,任弼时、胡乔木、张闻天等同志先后直接参与起草。从1945年春开始,毛泽东在张闻天的“抄清件”上亲自动手进行修改,从目前查到的材料看,他至少参加改了7次?,这对决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决议形成后,毛泽东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的说明中指出:“我们现在只能准备在二三十年后来看,这个决议还是功大过小,那就很好了。”?后来,毛泽东在七大开幕的预备会上也说:“我们现在学会了谨慎这一条。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待历史决议极其谨慎认真的态度。此外,毛泽东在对决议草案的说明中还明确强调决议的出台是全党性质的,是关系全国人民的,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负责。同时他还指出决议交六届七中全会而不是七大通过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七大把重心放在历史问题上”。?这些长远且全局的考虑体现了毛泽东对决议、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也为后面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和依据。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起草的,在决议起草和修改过程中,邓小平关于决议起草的谈话多达十几次,多次要求重新修改决议稿,比如1980年6月27日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就指出:“这个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整个文件写得太沉闷,不像一个决议。看来要进行修改,工程比较大。”?邓小平的这些谈话为决议的起草定下了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外,陈云、胡耀邦、邓力群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起草组主要负责人胡乔木都对决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显而易见,第二个历史决议凝聚了中央集体的智慧。第三个历史决议起草组规格很高,组长由习近平担任,习近平十分重视决议的起草工作。比如,他在决议起草之初,就明确强调要处理好“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总结成就和分析失误”这“四大关系”。起草过程中,习近平亲自参与指导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决议稿的每一稿都认真审读,同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的修改意见,起到了定基调、把方向的重大作用。
第二,决议的起草阶段经过了广泛的民主讨论,反复的论证修改。从1941年算起,第一个历史决议最终出台前后经历了4年,在决议起草期间,党的高级干部对决议开展了多次的讨论,提出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最终被吸收到决议中。在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之前,做了第10次修改,才最终全体通过。其中的艰辛复杂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决议案写过多少次,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经过多少双眼睛看,单有中央委员会几十双眼睛看还不行,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許多问题来了。没有大家提意见,我一个人就写不出这样完备的文件。”?第二个历史决议于1979年10月开始启动,于1981年6月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时20个月的重新起草、反复修改,决议稿经过了党内四千人大会的讨论,在吸收了很多好的重要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1981年3月以后,又先后对决议稿进行了三轮讨论,第一轮是3月底4月初老同志52人的讨论;第二轮讨论是5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有74人参与;第三轮讨论是在6月的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同时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政协部分老同志130多人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从整个决议稿起草过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修改,才能作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决议稿,决议稿也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胡乔木在谈到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说,“这个决议稿是20几位同志一年多的集体作品,中经多次修改,……稿中的重要观点很难分清是哪一位提出的,许多是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许多是四千人讨论时和3月31日向52位同志征求意见时提出的”。由此可见,最终的决议稿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千锤百炼的结果。第三个历史决议于2021年3月开始准备起草,9月6日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党外人士意见。决议起草组对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吸收,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充分反映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决议历经9个月,在反复研究讨论、不断修改完善后才最终出台。
前两个历史决议所处历史方位完全不同,时间跨度分别达到70多年和40年,而“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说明运用正确的认识论、科学的方法论,并集中全党的智慧,就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经受任何历史变革的检验。第三个历史决议必将对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三个历史决议取得的历史效果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三个历史决议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从决议产生的历史效果来看,有几点相同之处。
(一)统一了思想、增进了团结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增强了全党团结,正如决议中所写:“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全党同志团结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的”。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现在要一心一意搞四化,团结一致向前看。”回望历史,毫无疑问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出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统一了全党思想,推动了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决议通过后,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
(二)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一个历史决议为七大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第二个历史决议,分清了是非,纠正指导思想上“左”、右倾两方面的错误观点,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二十大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势必会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个历史决议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第一个历史决议用24年来的中国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我们党和全国广大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从思想、政治、军事各层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实际上指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这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创设了条件。党的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总的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促进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第二个历史决议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个历史决议升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见,跨越百年的三个历史决议,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轨迹。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1.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2.
③⑥⑦?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
④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求是,2022(13).
⑤杜丹.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与思考[N].贵州日报,2021-11-24.
⑧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张洪松.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1).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2,283.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7.
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7.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9.
[参考文献]
[1]肖贵清.整体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J].河北学刊,2022(01).
[2]曲青山.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義[J].党建,2021(11).
[3]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使命及重要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01).
[4]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
[5]王文章.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
[6]代玉启,覃鑫渊.中国共产党凝聚共识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22(02).
[7]李云峰.第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3(01).
[8]夏春涛.从百年党史看两个“历史决议”的伟大意义[J].毛泽东研究,2021(03).
[9]宋月红,周进.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正确党史观的确立和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01).
[10]韩学亮,黄广友.中国共产党认识自身历史的科学方法——以三个历史决议为重点的分析[J].党的文献,2023(01).
[11]李良明,吴清华.学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若干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2(0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