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党性认识的三重向度
2022-04-29郑超孙胜男
郑超 孙胜男
[摘要]在长期革命实践生涯中,周恩来从价值、理论和实践向度系统回答了“党性何以重要”“何为坚强党性”“如何增强党性”等基本理论问题,阐述坚强党性关切共产党员安身立命、关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指明了共产党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最重要的是站稳立场、关键在于坚持无产阶级的纪律性等基本观点,指出增强党性重在思想淬炼、组织锤炼和实践锻炼,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高尚品格,为加强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和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蕴。
[关键词]党性认识;党性修养;核心命题;关键条件
[作者简介]郑超,恩来干部学院副院长,江苏淮安 223200;孙胜男,恩来干部学院教师,江苏淮安 223200。
[中图分类号] D2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2-0004-04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识,是中国共产党人修身立德、履职尽责的坚实基石。作为党坚持党性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价值、理论与实践三重向度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性的整体认知,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和加强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和实践导向作用。
一、“党性何以重要”的价值导向
深刻认识党性的价值向度是切實增强党性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党性何以重要的问题,周恩来认为,党性不仅是共产党员能否忠诚干净担当的关键所在,更是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保障。
(一)坚强党性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在周恩来眼中,共产党员的立场决定着干事创业的态度。立场不同,态度也就不同。而党性作为检验党员是否对党忠诚、是否为人干净、是否勇于担当的根本标准,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
面对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繁重任务,周恩来始终将党性摆在第一位,强调要坚持党性,保持无产阶级本色,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1963年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全部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心系人民疾苦,心怀世界前途。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各色思潮,面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周恩来特别重视开展党性教育,以此来夯实党员干部的信仰根基。在主持南方局工作的八年时间里,他组织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召开学习座谈会,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常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要时刻保持警醒,特别是在国统区这样一个大染缸里面,一定要提高共产党人的纯洁性。
(二)坚强党性是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保障。党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更是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保障。坚强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周恩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常常借由剖析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从反面以警醒的方式论及党性之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在剖析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尤其是官僚主义,他认为一旦沾染上这样的“病症”,党员干部便会高高在上而不自知,迷失方向而不知行,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走向蜕化变质。如果党任由官僚主义错误思想肆意泛滥,党就可能会变质变色变味,国家就可能会变颜色。周恩来将官僚主义这个“病症”特别提出来,直面认识而不是逃避漠视,坚决反对而不是放任沾染,勇于治疗而不是视之不见,从反面警醒广大党员干部,党性坚强与否,党风纯净与否,事关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何为坚强党性”的内容指向
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周恩来针对党性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从理论向度深刻回答了“何为坚强党性”这个基本问题,集中阐述了党性的核心命题、根本指向和关键条件,为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指明了重要点位和实践抓手。
(一)核心命题:“我们党是群众的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底色,是中国共产党相较于其他政党最为显著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人始终反对割裂阶级性来谈党性。
在1943年延安欢迎会上,周恩来强调,“我们党是群众的党”。②这一论述通俗易懂地讲清楚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更是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起来的,是决心为革命为人民服务的。”③这一定性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基本观点与一贯主张,也是对于当时党内存在着党性与人民性相割裂错误观念的廓清与纠正。一方面,党性与人民性无法分开。离开党性谈人民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国家发展和人民奋斗的方向就会因失去领导力量而偏失;离开人民性去谈党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话术。因而,周恩来倡导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将群众的意愿意见正确地反映到党的决策判断之中,不断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使党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另一方面,当党性与人民性存在相对不协调的情况时,应当始终牢牢把握党性根植于人民性的根本原则。周恩来数次强调:“一个党如果不联系群众,这个党就没有生命,就没有革命力量的源泉。”④在他眼中,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始终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风雨如晦走向复兴强盛的最大底气。
(二)根本指向:“最重要的立场问题”。党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是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念表现。列宁认为,共产党员唯有增强党性、站稳政治立场,方能有效地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他强调“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⑤周恩来高度强调立场的重要性,指出对于党员而言,“最重要的是立场问题”。⑥回顾周恩来的一生,无论是面对大是大非,还是处于危机重重时期,他自始至终做到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坚守原则、坚强党性,面对各项斗争敢于发声亮剑,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勇于斗争,保持共产党员的正确立场。
一名共产党员应当站在什么立场?周恩来给出的回答是:共产党员要站稳“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⑦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他更是强调党的立场就是领导干部的立场,而领导干部的立场集中体现在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党性原则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要有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革命乐观精神。总的说来,周恩来所强调的人民立场、党的立场,告诉人们,唯有站稳立场,方能确立起党性原则、进行好各项斗争,方能更好地为革命胜利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三)关键条件:“坚持无产阶级的纪律性”。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共产党员具备坚强党性的关键体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恩来深刻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强调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纪律性”,同自由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他看来,讲纪律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革命精神、克敌制胜的关键条件。
早在欧洲求学期间,周恩来就要求广大入党青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为党不能受到自由论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质疑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革命战争时期,周恩来强调人民军队的纪律应当建立在政治自觉的基础之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讲纪律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以制度规范的形式树起纪律遵守的底线。在他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相继发出了《秘密工作的决定》《关于组织问题的紧急通知》等系列规章制度,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以落实完善,对于违反纪律规定的党员予以严厉处罚。
在革命实践中,周恩来总结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纪律性体现在坚持革命、明辨是非、团结对敌,永葆无产阶级的立场属性,这样才能把党打造成有铁一般纪律的、充满战斗力的党。他更是将“有高度的纪律性”作为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党员干部,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遵守纪律规矩的高度自觉性,要在实践中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周恩来曾指出:“我们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如果我们自己不遵守执行,那还怎么能要求人家去遵守执行?”他要求广大党员要过好“五关”,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制定自律要则,周恩来本人更是制定了六项党员守则并带头执行。
三、“如何增强党性”的实践路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⑧党性并非是静止抽象的理念,而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在周恩来看来,共产党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党性品格。概括说来,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三个实践路向。
(一)思想淬炼:“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1921年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强调共产党员改造世界观、加强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他看来,事物的发展具有绝对运动性,因而党员的思想改造也是永无止境的,要将思想改造看成如空气一样,事事有、时时有。唯有经过长期的思想改造,共产党员才能站稳立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进而党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郑重地写下了“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⑨在他的观念里,共产党员要勇于进行思想改造,旗帜鲜明地用先进思想理论同自己存在的错误理念、同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意识作斗争。他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如若党内存在其他思想,那么我们党就会失去领导执政的地位,我们国家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因而,周恩来提出要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同一切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
身处多元思潮交融交锋交汇的社会环境,周恩来认为,唯有不断加强理论教育、提高理论水平,方能增强自身党性。他的一生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座右铭,不仅把“加紧学习”作为自身修养要求,而且将学习精神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号召大家发扬“太忙就挤、不懂就钻”的钻研精神,努力学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周恩来在加入共产党之后,仍然不忘加强理论学习,以此不断夯实党性根基。就拿《共产党宣言》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说,无论是在旅欧期间,在长征途中,在延安整风期间,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本著作始终是周恩来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经典篇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见到《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翻译者陈望道时,他十分感慨地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⑩后来周恩来在回忆中也说到,在长征途中便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只要有空就会拿出来反复阅读。
在思想改造过程中,周恩来认识到要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既不能用本本主义的观点去形而上学地片面扩大它,也不能以全盘否定的视角去消极解构它。尤其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他认为这涉及到十分严肃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1941年延安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报告时就强调:反科学的主观主义学风“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对于造成党性不纯的学风,周恩来向来坚持反“左”防右,积极提倡要不唯上、不唯书,要结合具体实际展开独立思考,并且要旗帜鲜明地同极“左”思潮和右倾思想作斗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成一名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共产党员。
(二)组织锤炼:“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党性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在严格的组织生活中锤炼形成。所谓锤炼,意指要经受住多次艰苦斗争的锤炼和考验。周恩来强调,“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组织生活作为党员党内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党对党员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因而,共产党员要在组织生活中经受严格锤炼、去除杂质、淬炼党性,从内而外地自觉自发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
早在建党初期,面对党内存在不民主的现象,周恩来尖锐地指出要坚决抵制组织上“家长制”的形式作风,要彻底改变党内生活机械服从、毫无生气的氛围,高度发扬民主集中制,通过大家讨论、商榷的方式营造出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的党内风气,进而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长征中面对仗该怎么打、红军该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周恩来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先后组织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場会议和遵义会议,通过大家不断争论不断讨论,科学客观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以及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
就党员自身而言,周恩来认为要在党内组织生活中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经常与大家交换意见,这样才能真切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处和缺点,避免自己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犯错误、摔大跤。对此,他积极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将自我批评放在首位,认为“自我检讨是改正错误、克服缺点的最好武器”。?延安整风期间,周恩来组织南方局全体党员召开总结大会。在会上,他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进行总结,并且进行了严厉的自我批评。他坦言自己在一些错误问题、错误路线上容易走上调和主义路线,工作中事务主义作风也比较严重,这些都是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他希望大家能够对于这些缺点和毛病进行严肃批评和严厉监督。周恩来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地进行自我批评,并且认真诚恳地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在他看来,当别人提出批评意见后,应当认真听取、检视自己,这样方能党性纯粹、信念坚强。
(三)实践锻炼:“躬行实践,以为倡导”。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周恩来认为,人的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故步自封的,需要在躬行实践中加以验证和锻炼。无论是战争年代遭到敌人血腥镇压、革命遭受挫折,还是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局面、局势尤为险峻,他都以实际行动遵奉着“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信条,在实践磨砺中增强自身的党性。
在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中,周恩来以实际行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敢于讲真话说问题,秉持原则办实事。唯有踏踏实实做实事、勤勤恳恳出实效,才能真切地真实地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如何在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周恩来尤为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党贯彻走好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论体现。在他看来,对于事物的研判,不能基于主观臆断,而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自己的认知具有一定有限性,身处的环境存在相对局限性,因而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去综合研判。对此,周恩来指出在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相统一。一方面,做到实事求是,需要建立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分析描述事物。故而,他将“注意调研”作为自己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不论是面对重大事故的发生,还是针对群众反映的民生小事,他都是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态度,去了解具体情况、解剖问题成因、提出化解对策。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周恩来特别注重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倾听群众心声,集中群众智慧,发挥群众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蓬勃发展。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一切问题都要到现场去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取得经验,然后再实践再总结。”?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解决好现实问题。
周恩来从价值、理论和实践向度回答了“党性何以重要”“何为坚强党性”“如何增强党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彰显出信念的坚定性、思想的科学性、鲜明的人民性、理论的实践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9.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01.
⑤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3.
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5.
⑦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5.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⑨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5.
⑩日一夫.中共领袖与《共产党宣言》[J].新湘评论,2011(02):9-10.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魏国禄.随周恩来副主席长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76.
?周恩来.谈谈学习问题(一九五〇年四月二十七日)[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02):1-8.
?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56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