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坤卦》卦名新探
——秦简《归藏》及清华简《筮法》的启示

2022-04-29辛亚民

现代哲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易

辛亚民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的来源及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是易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前辈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也留下一些尚未解决的疑问。这些观点之中最具价值的,笔者认为当属高亨先生的意见。高先生认为:

《周易》六十四卦,卦各有名,先有卦名乎?先有筮辞乎?吾不敢确言也。但古人著书,率不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题,如《书》与《诗》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所为也。(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作集林》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按照这一理解,《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产生于卦爻辞之后,卦名多是取卦爻辞中常见的、主要的字词。高先生还制作了《〈周易〉卦名来历表》,来说明六十四卦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2)参见同上,第48-75页。就绝大多数卦而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原则是适用的,如乾卦卦名取自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之“乾”字,屯卦卦名取自六二爻辞“屯如邅如”及九五爻辞“屯其膏”之“屯”,蒙卦除六三之外的其他爻辞及卦辞皆有“蒙”字,故取“蒙”为卦名。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这里,震卦卦辞及初九爻辞有“震来虩虩”,六二爻辞有“震来”,六五爻辞有“震往来”,都有一“来”字。由此我们推断,震卦最初正如高先生所言,只有卦象、卦爻辞而没有卦名,后人在为该卦命名的时候,或取卦爻辞中“常见”的“震”字作为卦名,或取多次出现的“来”字作为卦名,也就是说,震卦在命名之初也曾被命作“来”卦。“来”卦的名称后来在辑本《归藏》及《清华简(四)》中得以保留。

当然,高先生也遗留了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坤卦卦名的来源用“依筮辞而题卦名”观点是解释不了的,因为坤卦卦爻辞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坤”字,也没有出现《易传》所谓的“地”“顺”等含义的字句。高先生只能无奈地说,坤卦“卦名与筮辞无关,莫明其所以名命之故”(6)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作集林》第1卷,第74页。。李镜池先生也认为坤卦卦名与卦爻辞无关联,“坤为地为顺,但卦、爻辞不说地亦不言顺”(7)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78页。。可见,坤卦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随着与《周易》相关的出土文献的发现、整理、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契机。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证明《归藏》不伪,确为先秦时期流传的古书。据整理者释文,其坤卦内容作:

在20世纪30年代,于省吾先生就对坤卦卦名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

以上三位先生的观点对我们探讨坤卦卦名的来源提供了十分关键的信息。首先,就秦简《归藏》来说,秦简《归藏》其实也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原则。试举几例:

既然坤卦又作寅卦,那么这一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的联系在哪里呢?《周易》古经的成书一般认为是在商末周初,这就需要我们从那个时代的文字中去探求这个问题。

再来考察坤卦卦爻辞。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坤卦卦爻辞中虽然没有出现“坤”字,但是在六五爻和上六爻中都有“黄”字。由此可以推断,坤卦仍然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命名者注意到六五爻辞及上六爻辞中皆有一“黄”字,于是选取了黄字作卦名。在这一时期,“黄”与“寅”二字同形。

其后,在《周易》古经的流传过程中,“寅(黄)”字逐渐发生分化,爻辞中的“黄”字由于受语境“黄裳”“玄黄”的限制,保持为“黄”义;而作为卦名的“寅(黄)”由于单独作为卦名存在,受具体语境限制较少,相对灵活、独立,逐渐与“黄”义越来越远,而保持了“寅”的形体。所幸,《归藏》还保留了“寅”卦的原初面貌,为我们探究《周易》坤卦卦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厘清了坤卦原作黄卦这个问题,就可以对后世尤其是《易传》对坤卦所作的解释做一检讨。《易传》解释坤卦,以坤为地,地道柔顺,故坤卦卦德为顺。然而,坤卦卦爻辞既不言地,也不言顺,显然以坤为地、为顺的解释是后世“附加”给坤卦的一种创造性的说法。那么,“地”“顺”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它与坤卦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先看坤与地。《易传》产生之前,《左传》和《国语》中的筮例并没有直接以“地”释坤,而是说“坤,土也”(27)参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国语·晋语四》。。笔者认为,这里由“坤”得出“土”的涵义实际上是由“声训”而来,具体来说,是将“坤”读为“塊”,“塊”为土义。《国语·晋语四》说“野人举塊以与之”,塊即土块。《仪礼·丧服》说“寝苫枕塊”,《释文》“塊,土也”。又有“大塊”之说,《庄子·齐物论》:“夫大塊噫气,其名为风。”郭庆藩《庄子集释》引俞樾说:“大塊者,地也。”(28)[清]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2页。《文选》录张华诗:“大塊秉群生。”李善注:“大塊,谓地也。”(29)[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43页。由此可知,坤卦作为“地”的象征义,实际上源自对“坤”字所作的“声训”。这在《系辞传》中还能看到一点痕迹。“塊”又作“墤”。《集韵》:“塊,或作墤。”《玉篇》:“墤,与隤同。”《系辞传》:“夫坤,隤然示人简矣。”虽然古注以“柔顺貌”释“隤然”,但我们也要看到“隤”和“墤”之间存在密切的音义关系,《系辞传》这句话其实也是以“声训”的方式解释坤卦。

非独坤卦如此,其他卦卦义的来源大多也和训诂尤其是声训关系密切。如兑卦,象征泽,卦德为悦。“兑”与“悦”为古今字关系,因此兑卦卦德为悦,也是从对卦名兑字所做的训释而来。那么,其象征物“泽”从何而来?《说卦传》云:“悦万物者莫悦乎泽。”孔颖达《周易正义》道:“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悦。”(30)[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这种说法认为兑卦所象征的自然物水泽义在先,而后由水泽解释出了“欣悦”的卦德。然而,从“润泽万物”引出“欣悦”,总有牵强、迂曲之感。笔者认为,卦德“悦”还是源自对卦名“兑”所作的训诂。兑,《说文》《释名·释天》训释相同:“兑,悦也。”

而另一个字“怿”,《说文》“说也”,《尔雅·释诂》“乐也”。兑,喻母月部;怿,喻母铎部,二字音近义同。而“怿”又和“泽”通假,《文选》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是“昆虫闿泽,回首面内”(3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677页。,《汉书·司马相如传》作“怿”。可见,以“水泽”为兑卦之象征物由对卦名“兑”字的训释发挥而来。实际上,如果从八卦所象征的自然物整体着眼,坎既然象征水,兑再象征水泽就有重复之嫌。这说明八卦卦义、卦德是在卦名产生之后敷衍而来,并非在此之前就有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

实际上,以声训的方式解释卦义是《易传》解经或者说易学诠释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易传》不乏类似例子,如《彖传》以“丽”释离卦、《序卦传》以“礼”释履卦、《系辞传》以“罔罟(罗)”释离卦等。

“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玉篇》“坤”下亦无“巛”字,而于《川部》“巛”字下注曰:“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以为“坤”耳……“坤”得借用“川”字者,古“坤”、“川”之声并与“顺”相近……《说文》“顺”、“训”、“驯”、“”、“”、“巡”等字皆从川声,是“川”与“顺”声亦相近也。“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川”字篆文作“”,故隶亦作“巛”。(34)同上,第6-8页。

以上,我们结合坤卦卦名异文对坤卦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问题做了一番新的探索,认为坤卦卦名仍然遵循了《周易》古经“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而且坤卦卦义“地”及卦德“顺”也都是据卦名“声训”而来。这是《易传》解经的重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易学诠释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周易》古经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易传》解经思想的反思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周易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清代风水师沈竹礽视域下的《周易》古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
100字读懂《周易》
从归妹卦看古今社会的“大龄剩女”的婚恋观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
易学新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