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高考“历史情境试题”中的“江南”
2022-04-29林欢
林欢
历史情境试题是新课程下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2021广东卷第4题作为一道典型的历史情境试题,既有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又兼具历史核心素养的考察功能。一方面,以宋元鼎革之际的江南社会为考察对象。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南经济文化圈日益成熟,江南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部编版教材中,江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开始被重视。另一方面,该题在设问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提炼历史情境所阐述的关键内容,从而理解探究赋税制度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本题在情境设置上的命题思路对于实践教学和高考备考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动
一、历史情境命题的缘起与特点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自从2007年开始新课程高考后,情境命题的实践也逐渐丰富起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也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1]。历史情境试题大体分为四类,“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长辈的回忆、影视剧、名胜古迹中的问题等;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等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2]。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改之前,深受西方近代史学影响,表现为“认为人类的理性至高无上,强调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且乐衷于探究事物本质,相信人类社会有其发展规律”[3],在这样思维方式的导向下,中学历史教学极易概念化、符号化、日益脱离客观真实。但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必与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脱离社会背景,单论概念,犹如无根之树,学生自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基于对去情景化教学及命题的反思,将“新情境”、“新材料”引入教学实践,引导高考命题已成为大势所趋。
现对当前历史情景化试题的命题特点做简要分析。首先,命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新课程下的高考选择题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一个新情境来考察学生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新情境下提供的新材料的准确解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大学选拔人才的目的。这个新情境往往是通过一个细碎的历史片段,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大历史的分析、理解、判断和运用的综合能力。例如2021年广东卷第4题,其历史情境结合了宋元鼎革之际江南社会的赋税制度,江南地区自经济重心南移以来的发展状况,国家制度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关系。元代在江南地区实行的是极为宽松的经济政治统治,以木棉布作为征收对象,适宜木棉种植的自然环境加之政府赋税制度的引导,民间的木棉种植及棉布贸易愈加繁荣,“粗放的政治统治模式叠加到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农商社会结构之上”[4],为后世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命题与学术热点结合得愈加紧密。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江南”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其中华南学派以社会经济为重心的江南区域研究尤为显著。“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江南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社会走向上也反映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态势和问题。江南史由于大问题的引导,汇入甚至主导了以民族、国家为中轴的宏大叙事。”[5]作为帝制时代后期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包含着中国社会总体变革的早期因子。如2021年广东卷第9题,以19世纪末,华南、西南地区棉纺织业受到洋纱的冲击与江南地区进行比较,身处沿海的江南地区反而所受冲击更小,究其原因,与江南地区自宋元以来日益成熟的棉紡织技术和繁荣的棉布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021年广东卷第4、第9题的命题,其考察范围以江南地区为对象,考察跨度可由宋元鼎革至清末,呈现出小区域,长时段的考察方式。
最后,历史情境试题的一大特点,不仅是以“江南”为代表的的小区域情境,绝大部分的历史情境试题,不论所设置的情境有多“新”,其最终的的落脚点依旧是考纲所涵盖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历史情境试题往往以“新情境”、“旧选项”的方式的呈现。如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将是实践教学和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
二、教材中“江南”情境的构筑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中的“江南”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先秦两汉时期它被称作南方,六朝隋唐时期又被叫做“江东”,宋初,“江南”一词正式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被确定下来,及至明清,江南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地理位置才日渐明晰,即同属太湖水系有着密切联系的八府一州。[6]但不论是在教科书,亦或是日常教学中,少有教师会对“江南”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范围进行辨析,“江南”作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强连续性的区域。厘清“江南”一词的含义,对于学生了解和体悟其所蕴含的时空感,培养时空观念,以及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解释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构筑历史情境,需要我们明确具体的时空,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册中的《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课为例。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于物资交换需要的古代集镇的雏形开始出现。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北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和定居的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一批专业市镇形成。集镇(市镇)的发展与商业发展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构筑历史情境,凸显市镇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从村落到集镇,最后成为城市的过程。例如将明末江南农村与百年前的江南农村进行对比,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通过营造生动的明代江南地区雇工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对于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又或者为学生补充新材料:“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让学生感受“市”在南宋的发展。 不仅是“新材料”,绘画、视频都可以为学生营造更为生动的历史课堂,“历史情境教学和命题的总体目标就是追求生动、形象、感性的历史学习”[7]。
三、历史情境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结合2021年广东卷及近年来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一线教师应当结合命题趋势做好针对性教学,通过营造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感,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和进步。
(一)巧用地图构造历史情境
横向上看,历史地图可以最直观地体现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从纵向上看,亦可以看到特定范围内,历史事件的动态演进过程。因此,在历史情境的构造上,历史地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也必须善加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地图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地图进行横向比较,深挖历史地图背后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时空感。例如古代帝国部分的内容,课本着重介绍了三大帝国的兴衰,三大帝国之间的疆域或有重合,通过疆域地图的比照,显见古代帝国跨洲和跨文明的性质。
对于历史地图的运用,除了巧用历史课本中的配图,适当补充相关地图以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示结构,嫁接地理绘图知识”,通过手绘地图的方式,图文贯通,将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地图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大势所趋。在向学生直观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它具备将图像、声音、文字等诸多因素一体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仿若置身于鲜活的历史现场。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学生很难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状态。但随着科技发展和影像技术的成熟,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跟随大汉的商旅前往遥远的安息和罗马,感受驼铃阵阵、羌管悠悠,无垠戈壁,漫漫黄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理解文明的动态交流。
我们讲述古希腊文明的发达,我们讲述斯巴达三百勇士的壮烈,我们讲述罗马建筑的恢弘,通过影像资料的展示,这一切都不再只是书本上零星的文字记载,如此鲜活的历史重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全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历史课堂让我们重回历史现场也并非不可能。
(三)做一个“学术性”的历史教师
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学的专业化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的历史启蒙往往来源于戏剧作品,演义小说,文藝与历史紧密结合。而现实的历史教学却与这些生动活泼的的渠道有所不同,早前的历史教学,充斥着概念化、公式化、符号化的特点,似乎厘清几个概念,记得几个历史事件就是学好了历史。导致“许多历史教师根本不需要阅读历史书籍,一辈子就在几个概念里兜圈,而许多学生学了许多年历史科之后仍然浑浑噩噩,根本谈不上启迪智慧”[8]。更惶论情景化命题趋势下,与学术愈加紧密的结合,如果教师本身不能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变化,不断加强对情境教学和命题理论的研究,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地引入“新材料”为学生构造“新情境”,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高考历史情境命题的趋势,不仅仅是命题思路的革新,更是适应新课改下课程观念和史学观念的进步。不论是在实践教学,亦或是考试备考中,我们都应大力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打破过往僵化的教学模式,打造一个更为生动充实的历史课堂。
【注释】
[1][3][7][8]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历史教学(命题研究版)》2012年第13期,第3、5、13、12页。
[2]李正平、魏高会:《研习真题、触类旁通——2021年高考全国卷历史情境化试题备考指导》,《高校招生·高考指南》2021年第2期,第59页。
[4]王秀丽:《元末明初的海商与江南社会》,《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42页。
[5]孙竞昊:《江南史研究的“新”与“旧”:从华南学派的启示谈起》,《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112页。
[6]刘金鹏:《基于时空观念的“江南”含义在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的演变》,《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