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古籍中的湿疹外治疗法

2022-04-29崔贞雅顾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湿疹中医药

崔贞雅 顾炜

摘要: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易复发,在我国古代多归属于“疮”一类。湿疹外治法的应用历史悠久。通过研究中医古籍中湿疹的外治疗法,归纳总结粉剂、油膏、洗剂,针刺等外治疗法及其常见药物,为临床中医外治湿疹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疹;中医药;中医古籍;中药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4-0098-04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超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皮损特点主要呈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患者自觉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且易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湿疹,病程较长。急性期以红斑、丘疱疹为主,但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中医将本病称之为“湿疮”,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根据其皮损形态、症状特点及发病部位有不同名称。

1 概述

1.1 湿疹病名 早在内经中就记有“浸淫”一词。《金匮要略》中则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1]”隋代《诸病源候论》又云:“浸淫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根据其浸淫全身、滋水较多的特点命名为浸淫疮[2]。以症状命名还见于“粟疮”、“血风疮”等,前者是周身遍起红粟,自觉瘙痒;后者多为瘙痒出血者。按发病部位命名:有发于耳部的“旋耳疮”、“月蚀疮”;发于手足部的“瘑疮”;发于阴部的“阴疮”、“阴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绣球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此外,婴儿湿疹常被称为“胎敛疮”、“奶癣”、“乳癣”。湿疹在古籍中多归类于“疮”的范畴。

1.2 病因病机 湿疹的病因尚不明确,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论》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又云“湿热相互搏结,出现头面身体生疮。[2]”总由素体禀赋不耐,外感风、湿、热邪侵袭肌肤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发于肌肤而致。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常夹有风邪。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皮毛腠理,皮损以头面上肢为重,或泛发周身;亚急性者,多脾虚湿蕴,郁而化热;慢性者,则因久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西医认为湿疹是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皮肤炎症,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2 药物治疗

治疗上,中医提倡内服中药,结合外治疗法以清热利湿止痒。古籍中外治法的应用较为常见,且早于内治法。湿疹病灶外露,外治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同时药物还能通过腠理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效果,且依赖性低,副作用少。

2.1 粉剂 早在《内经》有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甚则……两臂身热骨痛而为浸淫。”岐伯亦云:“夏脉太过则身热而肤痛,此为浸淫。”心主火,火克金。岁火太过,心火灼伤肺金,肺气不得宣发,水湿内停,脾喜燥恶湿,则易发湿疮。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黄连性寒,归心经。可清心经实火,有清热燥湿之功,外用治热毒疮疡[1]。早期医家们对黄连的运用较为常见,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均有记载用黄连外治湿疮。又见清·陈士铎《洞天奥旨》中记载:“汗渐疮,乃肥人多汗,久不洗浴,……因而成疮者也。古人以真蛤粉、滑石末掺之自愈。”蛤粉、滑石性寒,共奏祛湿敛疮之功[3]。《医宗金鉴》中又有云:“胎敛疮……又名奶癣……湿者用黄柏头末,与滑石等分撒之。[4]”

2.2 洗剂 对洗剂的应用在《肘后备急方》中有记载:“……男子阴疮损烂,煮黄柏洗之。”黄柏清热燥湿,解毒疗疮,又善去下焦热。黄柏洗剂的应已延续到现今,急性湿疹可用黄柏溶液湿敷治疗[5]。《备急千金要方》中又有记载可用地榆汁洗浴以治湿疮,又记载瘑疥百疗不瘥时可用楝实、地榆根、桃皮、苦参煮汤洗患处,而现今中药药浴疗法治疗湿疹时亦推崇用苦参、黄柏、地榆等清热燥湿、凉血止痒药物。但此等苦寒之剂当今往往多应用于急性湿疹[6]。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亦有记载:“大全苦参汤 一切疥癞风癣,洗之并佳。”而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及清·吴谦《医宗金鉴》中则均有记载用蛇床子汤洗患处以治疗肾囊风[7]。

2.3 油膏 膏剂外用药在古籍中的应用较为常见,而早期多以猪脂做介质。如《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瘑癣疥恶疮方,水银、矾石、蛇床子、黄连各二两……以腊月猪膏七合。”猪脂味甘,性微寒,滋阴润燥。且使药剂与创面充分接触,提高疗效[5]。

黄蜡及香油也是膏剂常用的介质,如《医宗金鉴》:“胎敛疮……干者抹润肌膏”,润肌膏中便含有香油及黄蜡,此书中治疗湿疮所用乌云膏、如圣膏均和以香油,黄连膏则用香油炸枯药物,下以黄蜡[4]。

《肘后备急方》中治疗诸疮时多运用黄连一药。瘑疥、阴疮外治中均可见到黄连。如:“神黄膏,……百杂疮方。黄连、黄柏、附子、雄黄、水银、藜芦各一两,胡粉二两。”此方中含水银一两,水银可杀虫、攻毒,然性寒,有毒。当今早已停用对水银的运用,而古方中对水银的运用却比比皆是[5]。直至唐·《备急千金要方》中仍有记载:“飞乌膏方:倾粉、矾石,右二味,为末……肥疮、瘑疮等并敷之”,黄连胡粉方中更是强调“且得水银细散入分中也,以敷乳疮、诸湿疮、黄烂肥疮等。[6]”

古籍中对雄黄的应用也较为多见。《肘后方》所记神黄膏及裴氏五毒神膏中均含有雄黄,金·张子和《儒门事亲》中亦记载用雄黄散治疗小儿疮疥风癣,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里则用解毒雄黄散油调,治以奶癣及血风疮。《医宗金鉴》中记载血风疮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所致,雄黄归肝、大肠经,燥湿祛痰运脾,又辛散祛风。燥湿祛风之效也可见于蛇床子。蛇床子与威灵仙、当归尾合用可治肾囊风[4]。

明清时期,外治湿疹膏剂药物中又多见黄柏一药。如《疡科心得集》中记载:“四黄散,治一切白泡痛疮、湿疮……香油调搽。”四黄散的药味组成与现今治疗急性湿疹的三黄洗剂大同小异。四黄散去川连、槟榔、石膏、寒水石等燥湿性寒之物,加苦参制以三黄洗剂[7]。《洞天奥旨》的十神膏、《医宗金鉴》中的青蛤散亦包含黄柏一药。书中记载:“浸淫疮……外搽青蛤散即愈……先用香油调成块,次加凉水调稀。”青蛤散沿用至当今外科学,方中蛤粉清热化痰,外用收湿敛疮,亦是明清时期常见药味之一[3-4]。本书中在治疗肾囊风时所用狼毒膏亦包含文蛤。《外科正宗》中又有云:“奶癣……以文蛤散治之……香油调搽,奶母戒口为妙。[8]”

《备急千金要方》中则记有诸多单味药与猪脂的合用。如:“治小儿湿癣方:枸杞根捣作末,和腊月猪膏,敷之。”此书中还记载用死蛇烧灰加以猪脂治疗癣久不瘥、烧干虾蟆和以猪脂治疗湿瘑方[6]。而后代医家们所用多为组方,如《疡科心得集》中记载:“五香丸,治疥癞顽癣、肥疮、坐板疮、血热等疮。杏仁、升药底、花椒、樟冰、大黄、蛇床子、黄柏、西丁、大枫子肉,共研细末,将枫子肉、杏仁研和,再加油胡桃、雄猪板油,捣和为丸,如芡实大。”药味多、药性较为峻猛,药物的毒性却有所减弱[7]。

2.4 敷贴 散剂又多用茶汤、蜜水等调药以外敷。《医宗金鉴》中记载:“粟疮作痒……外敷二味拔毒散……明雄黄、白矾,上二味为末,用茶清调化。[4]”《疡科心得集》中写道:“大全制柏散,治湿毒疮。……晒干研细,蜜水调搽……”,此书中所记解毒雄黄散亦用滚水调制,外敷以疮面[7]。《外科正宗》中对如意金黄散的调制法,有详细的叙述:“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俱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故用如意金黄散外治湿疮时多以茶汤调敷,清热解毒[8]。

2.5 验方 外治湿疹历史悠久,《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籍中还记载了诸多验方。如《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治卒得浸淫疮,转有汁多起,心早治之,续身周匝则杀人。以鸡冠血敷之,差。”鸡血祛风活血,外治疮癣。又“《集验方》疗月蚀疮,虎头骨二两,捣碎……熬成膏……涂疮上。[5]”《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小儿阴疮方……狗骨灰敷之。又马骨末敷之……”,狗骨及马骨均可收湿敛疮。此书又有云治疗小儿脐疮时可烧甑带灰,和膏敷之[6]。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记有:“甑带灰,主腹胀痛,脱肛。”书中解释道,江南以蒲为甑带,取久用者烧灰入药,其味辛、温、无毒。甑带久被蒸气,故能散气、通气,以灰封金疮,止血止痛[9]。《备急千金要方》又云:“鲫鱼:味甘,平,无毒。主一切疮……治瘑疮方……捣桃叶和鲤鱼。[6]”《医宗金鉴》里则记栽:“脐疮儿脐被水伤,草纸烧灰敷最良。[4]”

3 其他疗法

3.1 针灸 灸法的应用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瘑疮,灸足大趾岐间二七壮,灸大趾头亦佳。”足大趾有大敦、隐白两个穴位,分别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井穴,而湿疹又多累及肝、脾两脏[6]。《儒门事亲》中则记载:“一女子年十五,两股间湿癣……戴人以铍针磨令尖快,当以痒时,于癣上各刺百余针……此四次,大病方除。”此治疗同现今针灸围刺治疗,多有局部活血通络之效[10]。《疡科心得集》也有记载:“血风疮……年久紫黑坚硬,气血不行者,用磁锋砭去恶血,以解郁毒。”以磁锋放血治疗,使热毒随血外泄。现可见于三棱针浅刺放血治疗[7]。

3.2 神灯照法 《外科正宗》中记载:“血风疮……气血不行者,用针砭去黑血,以神灯照法熏之,以解郁毒……神灯照法,治年久紫黑血风顽疮,流水作痒不绝。先用葱汤洗净患上,点火以灯焰熏之,每熏二拈为度。”湿疮日久,血虚气滞,故予以局部活血通络,气行则血行[8]。

4 小结

湿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中医提倡内外结合治疗,外治法副作用少,依赖性低,且可直接作用于患处,在湿疹的治疗中必不可少。历代医家们灵活运用粉剂、洗剂、油膏等外治疗法,在治疗湿疹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后代医家们在治疗不同证型时,更是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对症治疗。《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外用药也应循中医辨证论治,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11]。

古籍中以油膏的使用较为多见。油膏的调制常以药物加以猪脂、香油、黄蜡等,搅拌或熬成糊状。油膏能密切贴合于患处,接触时间长,油膏现又称为软膏,适用于湿疹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猪脂味甘,性微寒,具有滋阴润燥之功;黄蜡味甘,性微温,可生肌止痛敛疮,两者现今仍可见于临床所用软膏的调制中。常见的基质还有凡士林、植物油等,在使用时应薄涂勤换。

除油膏外又多见茶汤、蜜水等调和的敷贴治法。茶清多清热解毒,古籍中可见用于疮疡发热未成脓者,与散剂调和使用。而蜂蜜俱滋阴润燥之功,可与茶汤一同调制。

古籍中又多选用组方,单味药物治疗湿疹较为少见。组方中常见清热燥湿、解毒敛疮之药。如黄连一药,其味苦,归心、脾、肝经。湿疹常因禀赋不耐,脾虚健运,湿热内生所致,又与心火、肝经湿热密切相關。黄连清热燥湿,外用治热毒疮疡,适用于湿疹湿热浸淫型,内服与外用结合,可提高疗效。黄柏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可单味药熬汤洗患处,也可用于油膏中,现今也可见黄柏洗剂、三黄洗剂。雄黄、蛇床子味辛,性温。雄黄归肝经,善治痈肿疔疮,多用于血风疮;蛇床子归肾经,祛风止痒,可治疗肾囊风。外治中又常见当归、没药等活血之品,滑石、蛤粉等祛湿敛疮药及大风子、白矾、水银等解毒杀虫药。然水银性寒、有毒,现已不用或罕用,古籍中的轻粉、朱砂等均为汞的化合物,有毒,应慎用。单味药则多为解毒敛疮之药,烧作灰与猪脂调和使用。除了上述用药以外,古籍中又可见验方的运用,如鸡血外治浸淫疮,甑带灰外治脐疮等。

外治法中还有针刺法、灸法、砭镰法、神灯照法等。古籍中针刺法及神灯照法以局部活血为要,砭镰法则以放少量血,排毒泄热。此类外治法当前已得以改进,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疗效,广泛应用于中医外治湿疹。如毫火针围刺、神灯照法、烟熏法等,多用于湿疹日久不愈者,可调气行血,通络止痛。

当前中医治疗湿疹,多内服汤药调理,结合外治疗法。其中外治疗法见效快,副作用少,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在治疗中不可或缺。我们应继续提炼古方中的精粹,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家礼.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01.

[2]高文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26.

[3]柳长华,陈士铎.洞天奥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173-174.

[4]吴谦.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09.

[5]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9.

[6]孙思邈.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7.

[7]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

[8]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62-263.

[9]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27.

[10]张子和.儒门事亲[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5.

[11]吴尚先.理瀹骈文(外治医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8.

(收稿日期:2021-10-15)

猜你喜欢

湿疹中医药
探析中医护理干预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治疥疮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湿疹护理YES OR NO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
冬季宝宝湿疹,家长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