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逻辑、使命、目标与保障
2022-04-29庄曼丽
摘 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产生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肩负着服务1+X证书制度试点,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教学创新团队的产生是国家政策导向、基层学校教学研究衰弱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特点转变的综合结果。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使命是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通过教师团队的形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想要成功建设并使教学创新团队发挥预期作用,就必须为其构建包括學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制度、教学创新团队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及得以实施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中职技能型创新性人才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346);2020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浙江省中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ZJCVC57)
作者简介:庄曼丽,女,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75-07
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纽带,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为共同愿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适当、专长特点互补、成员分工协作的教师群体[1]。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在“教学团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概念,是以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目标,以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试点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项目为抓手,由高水平的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正式群体组织。本文通过探寻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后的逻辑,明晰教学创新团队肩负的使命和需要达成的目标,提出保障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建议。
一、建设逻辑:国家、学校与教师的三重驱动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产生于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之下,其建设与发展被视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而这一举措的实施则是国家政策导向、基层学校教学研究衰弱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特点转变的综合结果。
(一)国家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动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产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师资队伍改革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年6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同年12月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也明确将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列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后,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2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并以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的形式推进各首批立项(培育)建设单位为期3年的建设工作;2021年7月,教育部又公布了第二批24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与此同时,各个省、市、自治区也在同步推进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遴选和建设工作。由此可见,我国一直在以政策的形式自上而下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这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发展势头良好,改革试点也多了起来。
(二)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衰弱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也是职业院校基层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当前,教研室依然是职业院校教师教研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担负着职业院校教学和研究的双重任务。但在实践层面,职业院校的教研室并未充分发挥这两种职能,往往是教学职能多于研究职能。由于行政色彩浓重,教研室中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与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改革活力也不断衰减。教研室教学研究职能的不断弱化还造成职业院校的研究工作逐步划归科研处管理,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研究逐步倾向于科学技术研究,教学研究名存实亡,教学改革和创新也无从谈起。此外,教研室是职业院校的一个基层行政部门,其在职业院校中所处的行政地位也限制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教研室一般设在专业学院之下,由专业教师或学科教师组成。在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建设专业群的当下,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通过合作完成专业群建设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教研室作为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其教育行政权力止于学校内部,面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跨学校和企业而引发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本无权处理,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跨界合作要求。为此,职业院校需要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去行政化、跨专业、跨校企的新的教研组织,以切实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职教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还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师工作强调教师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教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通常都是由教师个体独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教师会形成鲜明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2]。但随着教师工作独立性的不断发展,“专业个人主义”逐步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容易产生隔阂、防备和排斥的现象[3],教师容易陷入“专业孤立”的境地。当“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工作世界普遍的重要特征时,“单兵作战”的教师职业特点就会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绊脚石,以群体或团队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始成为趋势。过去,“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普遍要求,这种要求更加强调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个体需要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但现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同时,也要求建设具备“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这是因为在技术技能快速变革更替的数字化社会中,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范畴在不断扩大,除了一般性的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教师还需要承担课程开发等其他工作任务。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接触和吸收工作岗位的前沿知识、前沿技术、前沿技能,将工作岗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转化为恰当的教学内容,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时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更多一线的职业院校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课程开发专家或教学改革专家,通过分工合作,互补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对随时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化处理。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身来说,只有在合作的团队中,才能获得更多更快的发展机会,才能更明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
二、建设使命:推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
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的类型化,通过教师团队结构化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这是教学创新团队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任务和使命。
(一)通过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层面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合法地位,专家学者也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由其教育内容——技术知识的独特性所决定,并在学理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出了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4],使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在国家制度层面和教育教学理论层面得到了巩固。然而,在实践层面,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差距还很明显。现实中的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按照普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模式来培养技术人才,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国外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性运用之中,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教师掌握,未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实践和推广。究其原因,一是这些理论有些深奥,一线教师很难理解,难以将其运用到复杂的教学活动中;二是舶来的教学方法不能“拿来就用”,很多国外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学情。不难发现,这两个原因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缺少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教学研究人才。因此,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创新团队的使命就是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我们对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应然期许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得以落地,完成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二)通过教师团队结构化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当前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很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都呈现出了显著的知识复合和技能复合特征,培养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在职业院校中形成共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能够掌握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并且拥有在实践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既要求学习者需要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掌握产业链各环节中的相关技术要领和技术内容;又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以具备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然而,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并不能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即使是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只能为学生提供单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无法教授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不可能在学校内教会学生处理在企业内发生的复杂的岗位问题。可见,单靠个体形式的教师力量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结构化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才更实际可行。由此看来,教师教學团队的建设既能缓解复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也能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通过技术技能创新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办学的难题。仔细分析校企合作中两个主体的需求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校企合作的两种现象。一是学校更多地是从自身人才培养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较少考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时还会以“企业迫切需要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名义“裹挟”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对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岗位来说,企业员工的来源有很多。因此,只考虑学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校企合作实质上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合作。二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层次不高,多数仅停留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上。这是因为学校教师没有走进企业的核心部门和要害部门,既不能为企业带来关键技术,也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关键问题,那么企业自然也不愿意派出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成为企业技术技能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学创新团队中的校企成员通过协同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力企业实现关键技能创新,节约生产成本,实现企业技术技能积累,从而真正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三、建设目标: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创新
《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其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创新”一词共出现了25次,是《方案》的重要关键词,“创新”成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鲜明要求。归纳来说,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性要求包括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协同创新和融合创新。
(一)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是教学创新团队的基本任务,也是其他创新任务实现的载体。教学创新包含多重含义:第一是成员构成的创新,即打破原有的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状态,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且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教师职责分工明确,每位教师都会全面参与教学全过程。第二是教学过程的创新,包含制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的课程标准、重构教学流程、调整课程结构等。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即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适用于1+X证书制度的模块化课程,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等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第四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团队中的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适合技术技能学习的新教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
(二)技术技能创新
技术技能创新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是职业院校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主渠道,也是教学创新成为可能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创新一般通过校企共建的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来实现,是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技术技能创新是指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结构化师资中的校企资源与优势,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上下功夫,产出更多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科研成果,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关键技能的改进与创新,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必须反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团队将其在为行业企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引入教学项目,同步改进学校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术技能积累。
(三)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创新要素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5]。在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协同创新主要指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跨院校和跨机构的协作运行机制。总之,协同创新是模块化教学中的成员协同、成员背后的机构协同以及机制协同,最终达成教学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的目的。
(四)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产教融合创新三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融合创新是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技术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德技并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产教融合创新是指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
四、建设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想要成功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并使其发挥预期作用,就必须为其构建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鞭策性和激励性的制度保障体系[6]。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学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管理制度、教学创新团队自身的管理制度以及得以实施的运行机制。
(一)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教学创新团队组建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种新型的跨界教学组织,需要职业院校对当前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减少学校对教学创新团队的行政干预,以“治理”取代“管理”。首先,改变以一级学院—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的分级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专业群—教学团队”的跨界治理模式[7],将行业企业纳入协同治理的范畴,构建生态化的治理体系,为教学创新团队吸纳跨学校、跨专业的成员开展跨界的教学创新、技术技能创新提供制度便利。其次,职业院校要转变管理角色,变管理者为服务者,积极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服务、指导和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师文化氛围,充分尊重教学创新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给予教学创新团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为教学创新团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学创新团队和谐健康发展。最后,职业院校要在制度上确立教学权威和学术权力的地位[8],以教学创新和技术技能创新为导向修订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和各类绩效考核制度;赋予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改革自主權,减少阻碍教师创新的制度壁垒,增强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主体意识。
(二)建立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形成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规范与准则
规则是团队建设的内部核心要素,教学创新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一套所有成员都认可且必须遵守的规范,它既可以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又能引导团队成员达成共同的目标。第一,建立教学创新团队组建制度,明确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结构、人员组成,广泛吸收具有各类专业特长的教师和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进入教学创新团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职业院校要完善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制度,杜绝“唯资历、唯学历”的选人标准,确保具有团队号召力、社会影响力、创新创造力的专家成为教学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同时,职业院校还要建立灵活的进入和退出制度,在确保创新教学团队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及时清退无作为、不创新的成员。第二,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明确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分工、岗位职责,让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建立和完善教学创新团队的学习培训制度,给团队成员创造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改变只关注个人业绩不关心团队业绩、只计算成果数量不衡量成果质量、只看到工作结果不重视工作过程、只进行内部评价不进行外部评价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并重、数量与质量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兼顾、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的多维度、立体化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激发成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三)完善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激发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力
运行机制是系统内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能够真正激发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活力,实现教学创新团队的预期建设目标,它包括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教学创新团队高效运转的必备条件。一方面,教学创新团队是由15至20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协作共同体,涵盖了来自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涉及学校及其合作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在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时,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会,成员及时沟通,商议解决。另一方面,从教学创新团队的任务协同来说,成员间更需要及时沟通协调,及时传递信息,快速高效地将企业的需求信息转化为团队的工作任务,尽快实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二是利益共享机制。教师创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才参与到这个团队当中来的,只有利益共享才能够确保团队长期稳定运行。全体成员共同享的团队成果包括经费或资源的分配、成果书面的顺序、成果使用的权利分配、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等[9]。三是激励监督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环境激励、权限激励、待遇激励、评价激励。创新成果总是与自由自主的环境相伴而生,高职院校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扩大团队管理自主权、团队资源配置权;帮助教学创新团队获得高质量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企业优秀人才以兼职或全职的形式加入教学创新团队;建立科学的教学创新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及时通过职称、报酬、荣誉、奖励等形式肯定团队的创新成果,最大限度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此外,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也不能离开完善的监督机制,教学创新团队跨专业、跨院校、跨机构的特征决定了其多头管理的特征,这就要求其监督机制必须全面、全覆盖。因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强化分级建设、分级指导、分级监督,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应当由各级立项分别监督,在监督方式上要过程监督和成果监督并用,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全程监控。
參考文献:
[1]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9.
[2]傅建明,林梅娇.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冲击[J].教育科学研究,2004(9):34-37.
[3]钱旭升,靳玉乐.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7(4):29-33.
[4]何杨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与超越——基于杜威普职融合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0,36(5):6-13.
[5]肖坤.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二次转型——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3(14):6-9.
[6]李国成,徐国庆.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3):86-89,94.
[7]杨雪临.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一场颠覆性革命——访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辉[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6):3-9.
[8]熊英.论高校教学团队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31-33.
[9]范蓉,曹晔.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基本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5):93-98.
[责任编辑 王文静]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Logic, Mission, Goal and Guarantee
ZHUANG Manli
Abstract: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was 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serving the pilot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lead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emergenc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s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 the decline of teaching research in grass-roots school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i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s to realize the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teaching practice level through teaching innovation,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in the form of teacher team, and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technical skill innovation, so as to realize teaching innovation, technical skil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If we want to build it successfully and make it play its expected role, we must build the school's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tself,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teach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