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2022-04-29邓珏
摘 要:新时代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技能型社会建设期待职业教育扩展服务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召唤职业教育走向素养本位,为此,职业教育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基于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概念本质的厘定,认为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高适应性应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当前,需健全适应机制,增强适应社会与个体发展能力,以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追求;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我国职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210104);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嵌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687)
作者简介:邓珏,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对外汉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18-06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视。202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质量”一词成为热词;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因此,职教人必须深入领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把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高质量发展
(一)三个“新”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整体理论,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正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長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许,增强人民群众在职业教育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新发展理念希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优化资源配置,达成资源共享;新发展格局呼唤职业教育在步入“内涵式发展”[2]后,既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国际型、开放型技术技能人才,也要为本国产业振兴输送本土型、区域型人才,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在发展走向和具体实践方面实现中国特色理念与模式的构建[3],为世界职教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期待职业教育扩展服务面向
建设技能型社会理念和战略的提出,《“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发布,使得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成为新的时代使命。作为个体技能培养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要高举技能型社会旗帜,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突破传统面向在校学生的服务面向,开展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4]的技术技能培训,推动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所提出的,到2030年“大量增加具有适切技能,特别是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青年人和成年人数量”[5]愿景的实现。
(三)人工智能时代召唤职业教育走向素养本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取代部分传统职业和人工岗位。BCG&阿里研究院曾预测,未来5年将有702种职业和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6];《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亦指出,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替代率高达19.6%[7]。机器换人趋势的初露端倪、部分职业领域的去技能化,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关注智能技术难以实现的人文关怀、情感陶冶、创意审美等品质的培养,强化人之为人素养的培育,以实现人与机器的错位发展和相互补充。同时,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评价的赋能,势必催生“平等沟通、分享互动”[8]的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化的学习与评价方案,为职业教育告别“批量生产”、走向“量身定制”、实施素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
上述社会背景皆要求职业教育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但在众多的诉求中,职业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正朝着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内涵和对策研究[9]等方面,指向价值追求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少有的研究主要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类型及职业教育质量三个视域阐述了价值取向问题。例如:王军红等认为,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理想和实践的分野,要正确把握其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10];殷文杰将从“乐业”到“乐生”视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11];王兴提出了从“技术人”“职业人”到“完整人”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取向[12];周文根从社会、个人、学术三个维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13];陈忠根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主张高职教育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要服从练就谋生本领与培育理性精神相得益彰等价值取向[14]。上述见解皆为本研究提供了思想的启迪与思路上的借鉴。
依笔者所见,要明确上述问题,首先,必须厘清何为职业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只有明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依托有效的机制、健全的监控,确保发展方向不出现偏差。职业教育应是为了职业、基于职业、在职业中进行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同样应以育人为追求,培养“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15]的“整个的人”。为此,职业教育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做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也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实现“谋个性之发展”、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目的。其次,要厘清何为质量、何为高质量。余斌综合国内有关论述,将高等教育质量观概括为基于社会、院校、学生三类视角,其中,基于院校视角,又分为目标论、学术论、服务论、需要论、适应论、产品论和全面论等质量观[16]。在这些质量观中,笔者认为适应论是一种动态的质量观,也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质量意识,质量的本质属性就是适应性。再次,要厘清何为发展。就其内涵而言,发展不仅指机能的改善、质量的提升、水平的提高,也指由盛及衰、由强及弱、由高及低的变化。而教育发展,显然是指其正向发展,是“实现教育”,是对教育本真状态的探寻[17]。发展不能仅仅从绩效主义出发,满足于短期少数指标的达成,不能以外在指标取代对内涵的要求,更不能走向发展的异化。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与社会发展、个体发展的高适应性应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具体可表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1.就对象而言,是群体适应与个体适应的统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整体上适应国家、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关注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能逐步满足特定区域、特殊企业、个别学生的“私人订制”要求,做到兼顾群体适应与个体适应。
2.就时间而言,是过程适应与结果适应的统一。职业教育既具备健全的需求预测、产教融合、供需对接、质量监控及教学诊改等确保过程适应的系列机制,也在发展水平、发展指标、发展状态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实现过程适应与结果适应的相得益彰。
3.就方位而言,是外部适應与内部适应的统一。一方面,职业教育能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人民群众期待,全面匹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率等诸多外显指标上成绩优良;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多方面着力,激发学生个体的职业责任意识,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涵养其职业精神,借助内外部适应的互动,培育享受职业生活的现代职业人。
4.就性质而言,是跟进适应与引领适应的统一。生态学视角下的“适应性”不仅仅是对过去、对现在的适应,还涵盖对未来的适应,是对将来变迁的主动性准备和应对[18]。职业教育既要能因应环境因素的变化作跟进式调整,也要能适度先行于产业发展,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成为形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19]。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最大的质量标志之一[20],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现路径。
(一)健全适应机制
适应不能仅仅是结果的适应,更重要的是过程的适应,只有确保过程的适应,才有可能形成结果的适应。而要保证过程适应,就离不开相应机制的护航。
1.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地方人社部门、相关行业部门可依据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做好人力资源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调研,全面把握现有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状况,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进行有效预测,并定期发布相应报告。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可结合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的起草,结合日常质量评估,深入一线,了解学生群体、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期待,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业基础、学情特点,为学校职业教育及职后培训的精准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2.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产教融合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重要手段[21]。因此,一要通过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全面实施,通过组建学校理(董)事会、产业学院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搭建产教沟通平台,畅通产教协同渠道,促进教育和产业各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二要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布局职业院校,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相适应、实时追踪产业动态需求的能力[22],让职业教育内生于经济社会,以确保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相匹配[23]。
3.质量诊断改进机制。一要突出职业院校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主体的地位,鼓励职业院校立足自身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适时更新与完善诊断要素,动态调整诊断指标体系,构建面向全员、涉及全过程、覆盖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二要强化师生质量生命线意识,有效激发师生自我反思、自我诊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借鉴360度评价理念,加强教学质量诊断多方协同,开展诊断能力、诊断心理与道德培训,提升利益相关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诊改的能力,端正其质量诊断的态度,克服质量诊断的心理误差;四要正视教学质量诊断结果,做好及时反馈,研究改进对策,督导改进措施,落实改进成效。
(二)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除了人才规格的适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及专业标准的适应。
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要适应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要求[24],稳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延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二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畅通体系内上升通道,打造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培养联合体,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要依托购买服务、经费奖补、建设资源、培训师资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面向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提高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四要规范职业培训制度,开发职后培训资源,系统设计培训内容,确保职业继续教育受众数更多、受益面更广。
2.实现专业动态调整。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据人才需求预测,及时梳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发布与定期更新《区域重点支持专业目录与指南》,扶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相一致、人才培养质量高、就业面相对较宽且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新兴专业,适时淘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面狭窄和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不旺的旧专业、薄弱专业,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吻合。
3.赋予专业时代内涵。一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技能型社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适时更新专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人才培养紧跟时代节奏;二要在专业标准既定的前提下,采用大类培养、轮岗实训、主辅修制、项目强化等方式,加强专业之间的整合,引导学生打破专业边界,培养学生适应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要求,解决部分传统产业、职业转型升级所导致的现有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从事领域与企业新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适应个体发展能力
社会的进步、主体意识的增强,都要求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际,要服务人的发展,追求教育的本体价值。
1.适应个体成长规律。职业教育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在鼓励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工作现场、了解社会需求、发现自身差距、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培养间接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入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通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职业院校要根据技能形成逻辑,注重程序性知识教学,做好技能示范与指导,实现学生动作技能从认知定向、联系形成到自动化熟练阶段的顺利过渡;通过鼓励过度学习、提供后续资源、开展多阶段技能培训、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等举措,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效率、效果、效益。基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考虑,职业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为糊口、求生计、求职业”之浅近引向高远[25],端正其职业观、成才观,激发其事业心、责任感,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助其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
2.适应不同个体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面对生源结构的多元和服务对象的多样,职业教育需要强调学生作为个体之人[16]所具有的独特性、差异性,针对不同来源、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探索构建“因材施考”的考试招生办法;依据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不同个体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多元化培养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鉴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职业院校要建设专业协作体或教学共同体,实现资源、师资的共享,拓宽学生选择空间,鼓励学生一校注册、多校上课。
3.保护个体潜在能力。依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所见,“教育诸多功能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尽可能保持社会与个人免受危害”[26]。我国教育學专家陈桂生教授亦指出,“教育对生产的意义,不限于训练劳动能力,在一定情况下通过教育‘保护劳动能力的意义更为重要”[27]。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在促进个体特定专业素养养成的同时,亦有制约个体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为保护个体潜在能力,职业教育需要突破“必需、够用”的理念,变“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为“从学校到生涯过渡”,循着“浪费的原则”,有意挖掘与传授课程的“背景性”“解释性”[28]内容;自觉搭建多种平台,鼓励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职业试探、职业拓展,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主动为其开展相应的补偿性教育,避免学生的潜在能力退化,均衡其多方面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之人。
总之,高质量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与振兴的基础。高质量是过程性的、比较性的、结果性的,质量提升无止境。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本着历史使命感,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推动职业教育不断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为职业教育自身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敬斌.三个“新”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 2021(7):19-23.
[2]张继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轨迹及其走向[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5-51.
[3]李玉静.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与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21(1):1.
[4]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 光明日报,2021-05-01(7).
[5]李玉静,荣国丞.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基础与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1(36):7-16.
[6]程永杰.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就业,2019(11):48-49.
[7]张车伟,高文书,程杰.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91-211.
[8]薛维忠,张春明,佀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6):39-43.
[9]沈中彦,孙丹.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2(3):13-19.
[10]王军红,周志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2(12):11-14.
[11]殷文杰.从“乐业”到“乐生”——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正当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3(20):109-112.
[12]王兴.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现实必然、价值取向与强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43-48.
[13]周文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9(5):23-25.
[14]陈忠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19-22.
[15]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2-32.
[16]余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构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3.
[17]曹永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期许回归教育本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7-36.
[18]谷建春,李明华.对口·适应·超越——论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24-27.
[19]程天君.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2):77-101,189.
[20]周建松.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21-02-23(3).
[2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22]祁占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17,113.
[23]岑建,韦清.基于整合理念的职业教育质量生态研究[J]. 职教论坛,2022(2):123-128.
[24]邢顺峰,郭庆志.推进学制改革,增强职教适应性[N].中国教育报,2021-05-18(5).
[25]马振彪.论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79.
[26]顾建军,邓宏宝.职业教育名著导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77.
[2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
[28]邓宏宝.论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5(15):4-7.
[责任编辑 贺文瑾]
Value Pursui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NG Jue
Abstract: The thre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requir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expect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expand its service orientatio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ll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move towards literacy standard. Theref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high adaptability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 value pursui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we need to improve the adaptation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so as to speed u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alue pursuit;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