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融合”的应用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2022-04-29甘俊伟王喆李进军
甘俊伟 王喆 李进军
[摘要]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以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培养为导向,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并介绍了该校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所作的探索以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三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冷链物流;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22)03-0130-05
Training Path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s Based on Three Integrations
GAN Junwei, WANG Zhe, LI Ji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riented towar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 proposed an application- oriented innovat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and innovation",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talents.
Keywords:"three integra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 cold chain logistics; training path
0 引言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冷链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已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16-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9.2%,2020年我國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3832亿元,预计到2025年突破5500亿元。后疫情时代,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冷链物流加速融合[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冷链物流作业方式加快转型,冷链物流业发展呈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深度变革对冷链物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学历教育中仅专科层次设置有“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全国10余所地方院校依托物流类专业开设冷链物流方向,但多处于探索阶段[3]。面对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变革与发展,如何在新工科、新文科视域下,瞄准冷链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成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1 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普遍存在以实习就业为导向实施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单位类型单一、内容偏窄、深度不够等。学生局限于对合作单位工作实践的感性认知,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二,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够。普遍存在教师科研基础薄弱、学生数理基础不扎实的情况,老师对学生科研指导、带动不够,难以有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专科色彩浓厚,导致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应用研究能力缺乏、后劲不足。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专业吻合度普遍偏低,就双创而双创现象严重,低层次、弱专业性的创业项目较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导致学生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培养不足,无法应用专业知识探索解决行业痛点问题。
对此,本文突出OBE理念,对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战略,依据“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路,提出党建引领下以“产教+科教”双融合为抓手,以专创融合竞赛锤炼检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育人成果的三融互促式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
2 内涵阐释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正确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规律,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及趋势,突出实践能力(应用型)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培养,科学设计培养路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着力点。
2.1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4]。产教融合强调通过校企合作整合行业的人财物资源,以扩充高校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师资源、完善实验条件和提供经费支持等,拓展办学空间。同时,产教融合有助于高校更加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做教”合一,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此外,产教融合也有助于“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近年来冷链物流业发展迅速,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加之冷链物流涉及物流、制冷、食品、机械等多个学科,实验实训条件要求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难以配置齐全所需的多学科师资和独立建立完备的实验实训室支撑人才培养。因此,产教融合是开展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2 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的本质是“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创新、传授、传播和传承,使师生在学术共同体进行互动式学术探究,取长补短、开拓进取[4]。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高质量的科研工作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播最新前沿知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科教融合的重要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是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学生进入项目组深入一线调研、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参与项目讨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科教融合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极为关键。
2.3 专创融合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可达到运用、检验专业知识学习成效的目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提升项目层次、降低项目风险。引导学生专创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学生在双创活动中学习新方法、新工具,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专创融合是支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3 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本文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提出基于“三融合”推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该校由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于2013年合并组建设立,是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是全国100所“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学校依托在餐饮、食品、农业领域的行业优势和区域冷链物流人才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冷链物流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该校成功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出了一条物流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其经验做法不断被省内外高校借鉴。
3.1 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工程
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工作模式,推动教师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与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具体包括:推行“党建+教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行“党建+育人”,促进教师教书育人。推行“党建+科研”,增强教师创新能力。通过“党建+”工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为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3.2 实施全方位、多领域产教融合,协同推动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务指向、资源取向及发展导向[5]。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进校企、校所(科研院所)、校行(行业协会)、校地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一是共建理論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6]。四川旅游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围绕冷链物流人才需求,共同制定理论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课程考核方式,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开发紧贴产业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申报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共同开展物流大数据课程开发与建设,培养适应大数据商业环境下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与京东物流(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等企业共建“冷链物流”课程并入选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合作出版“冷链物流”教材。与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CILT 国际物流经理认证课程。
二是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构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形式[7]。校企合作构建基于“认识性—技能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认识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进入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开展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和行业认知实习。技能性实践教学阶段,校企协同开设冷链物流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在京东物流等企业完成,运用课程知识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综合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基于企业现实问题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完成。研究性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以科创项目、学科竞赛等为依托深入企业调研,完成项目方案。
三是共建创新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举措[8]。四川旅游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围绕冷链物流与供应链关键技术、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理论研究向产业技术转化,学生100%的进入平台进行实践学习。申报建成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基地特色:冷链物流)。与成都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合作,参与建设四川省冷链物流检测中心,共同开展冷链物流温度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和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LLamasoft智模软件公司共建供应链建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合作攻关供应链建模咨询项目,组织参与供应链建模设计大赛和面向社会的供应链建模培训等,合作培养高端供应链建模人才。
四是合作推荐学生就业。四川旅游学院与中国最佳雇主企业、未来独角兽企业、《财富》中国 500强企业等合作推荐学生就业。与苏宁物流/苏宁易购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物流经理工程计划;与京东物流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新锐之星”计划;与德邦快递合作推荐优秀学生进入“新莘计划”。与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四川省制冷学会达成人才推荐合作。通过与企业、协会合作,将产教融合做深做实,推动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3.3 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推动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一是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反哺教学实现育人。教师围绕物流业发展需要,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口岸与物流办重大物流研究课题等纵向、横向课题,将科研成果反哺课堂,形成特色教学讲义并编写出版应用型教材。
二是导师制下学生广泛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全周期、全覆盖、多元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机制指导学生科研。全周期——本科生从大一开始直到大四都有导师进行指导;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实行全员“导师制”;多样化——以“导师制”为基础,通过指导大学生主持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等方式,实现科研育人。累计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科研项目30余项,50%以上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工作。
三是引导学生发表高水平应用型学术论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前沿文献,开展实地调研,撰写应用型学术论文,使学生更深刻认知冷链物流产业最新进展。
3.4 专创融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一是打造竞赛锤炼实践平台。四川旅游學院建立专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相衔接的竞赛锤炼实践平台,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建成国内先进的智慧化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四川旅游学院冷链物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经管专业竞赛俱乐部等,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是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四川旅游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独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物流创新案例分析”,并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均要求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
三是组织和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以大学生社团——物流协会为载体,承办校级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和组织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内的各大比赛,遵循OBE理念,检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阶段育人成果,营造良好学风,实现以赛促学,赛学一体。
4 建设成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及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4.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行业认可度高
第一,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科竞赛成果丰富,学生各类竞赛参与率超过90%,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人次、省级奖励50余人次,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主持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近30项。其中,2020年11月获“建行杯”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 2020年9月获2020年“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7年6月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5年9月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赛四川赛区金奖;学生参加2020年“百蝶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获决赛特等奖(获奖率10/259)。再者,学生围绕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深入新希望乳业、成都银犁冷链物流、京东物流等调研。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工业工程与管理》等期刊录用,助推一批学生进入重庆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有力推动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此外,物流专业学生2人入选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入选率近万分之五),1人获评校级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入选率近千分之一)。
第二,人才培养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突显出应用实践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强”。学生就业对口度高,就业层次高,一大批学生以管理培训生身份进入京东物流、泸州老窖、德邦快递等知名企业,职业发展前景好。
4.2 改革成果获全国高校物流教育领域高度认可
改革成果两次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遴选做经验分享。2018年10月和2021年7月,教学改革成果《智慧物流背景下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和《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别受邀在第十七届、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做经验分享,两次大会分享均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北京联合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等多所川内外高校来校实地考察、学习交流应用型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4.3 师资队伍受益于改革加快成长
自2015年7月实施改革以来,物流专业教师主持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口岸与物流办重大物流研究课题等纵向、横向课题近50项,在 SCI、SSCI、EI、CSSCI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教改教研项目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达到80%以上,1人学历提升获得博士学位,3人正在攻读博士,4人实现职称晋升。1人受聘担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2人入选校级拔尖人才计划,1人被四川省口岸与物流办聘为四川省物流专家,1人被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为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综上,专业教师在改革中得到历练,成长较快。
4.4 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以最新产教融合理念推进专业必修课程“冷链物流”“物流工程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冷链物流”课程建设成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第一批物流专业精品课程资源。目前包括海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内的24所院校师生采用学习本课程,覆盖全国 17个省(市)。“物流工程学”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双语示范课建设序列,“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主编出版教材“餐饮企业仓储管理实务”“生产过程管理”“物流系统工程”。此外,校企合作建成四川省内第一个同时具有冷冻库、气调库、冷藏集装箱的智慧冷链物流实训基地并投入使用。
4.5 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建成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基地特色:冷链物流)。与京东物流、苏宁物流、德邦快递等近20家企业,四川省制冷学会、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成都市供应链协会等行业学会(协会)以及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等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培养、师资培育、推进就业、科研教研、平台搭建等,有力拓展了专业办学资源,助推了应用型创新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龙明慧,江宏飞.新零售环境下冷链物流模式创新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21(13):107-109.
[2] 李正.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新技术应用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1,26(10):204-205.
[3] 甘俊伟,李进军.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4] 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实“三个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0(3):1-3.
[5] 汤正华,谢金楼.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23-128.
[6] 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7] 赵慧勤,陈晓慧.产教融合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6):6-8.
[8] 温辉,彭建平.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产教融合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