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2022-04-29付业勤田宇
付业勤 田宇
摘 要: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度一致,旅游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好生活是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目标。旅游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领域和物质保证,旅游发展为美好生活实现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无限可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产品业态、市场主体、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为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好生活要求旅游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优质高效发展策略,促进全产业、全时空、全部门、全过程、全主体的协同发展,通过共建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旅游发展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关键词:新时代;美好生活;旅游高质量发展;逻辑理路;实践进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理念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于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同时也是对西方文化中有关美好生活思想的扬弃[1]。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让人类过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历史使命[2]。美好生活具有理想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奋斗性等特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更追求精神生活的充盈完善[3]。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从政治事业到经济产业、综合性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的蜕变,其影响范围也不断从商业向民生、文化、政治和外交等领域拓展[4]。旅游业是扩大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产业,是贸易往来、民间交往与文化传播的桥梁纽带,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幸福产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任务。旅游业应该且能够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主要战场和全新动力[5]。美好生活驱动人民生活理念的转变、激发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拓展生活空间、塑造迥异的生活样态;无论在时代背景和价值导向方面,还是从产出供给与现实效益来讲,旅游发展都与美好生活紧密相连。
鉴于旅游发展与美好生活的互融共通关系,有必要剖析旅游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内在联系与重要意义,分析旅游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现实条件,探索旅游发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的实践道路,以明确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价值引领,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高人民对旅游发展的满足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旅游业肩负新时代重要使命的责任担当。
二、旅游发展与美好生活的逻辑关系
(一)旅游发展与美好生活内在统一
随着普遍富裕实现、科学技术推动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有了极大提升。在需求内容上,不再满足温饱型和享受型消费,更青睐健康型和发展型消费。在需求层次上,不再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向增长见识、审美愉悦、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跃迁。在需求属性上,除了款式、价格和质量外,也在意消费的个性匹配、外观颜值、场景体验与家国大义。与此同时,旅游活动是兼具精神属性和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不仅能给游客带来感官享受、愉悦身心、休闲放松,更能让参与者增广见闻、探新求异、冒险挑战;不仅能引领消费潮流、带来完美体验,还具有康复疗养、调节身体机能等多重价值。新时代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度一致、互相促进、不断升华。
(二)旅游发展为美好生活贡献良多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努力履行了提升民生福祉、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旅游扶贫提高了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开启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改善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养老旅游拓展了养老生活空间、丰富了养老生活内容,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了力量。康养旅游将健康理念融入休旅生活,回应了后疫情时代人民对卫生健康的高度关注,成为健康产业的中流砥柱。研学旅游通过旅行、考察和体验等教育形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夜间旅游在滿足游客需求同时,丰富了本地民众生活,增加了“烟火气”,带动了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旅游“厕所革命”通过整治厕所卫生环境、增加厕所数量、优化厕所设施,解决了旅游发展痼疾和民生痛点。这些都是旅游业践行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三)美好生活是旅游发展全新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方面,美好生活要求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发掘消费潜力,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需求。在社会方面,美好生活要求旅游业为人民衣食、出行、住房、教育等需求的满足做出贡献,营造文明、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全社会更广泛群体的旅游权力。在文化方面,美好生活要求通过文旅融合创造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审美、求知、道德等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在环境方面,美好生活要求旅游行业践行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理念,在景观塑造、生态修复、乡村建设和医疗康养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推动了旅游发展,美好生活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美好生活是旅游发展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旅游成为生活的刚性需求,旅游业也和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一道,成为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6]。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不仅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更建立在人民对美好生活永无止境的追求上。旅游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更成为美好生活的核心要素之一。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已不仅仅在于是否能旅游,更取决于旅游中的出行便捷性、产品丰富性、服务舒适性等质量问题,能否在旅游中获得优质的旅游服务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永无止境的追求,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旅游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价值意蕴
(一)旅游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领域
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与普及化,集物质消费与精神陶冶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9年国内旅游突破6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额占GDP总量的11%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达7987万,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以上[7]。2020年以来,旅游业受新冠疫情重创,但随着我国取得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民众旅游消费潜力在短暂性压抑后迎来释放,后续的旅游需求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为人民提供高水平生活、学习和成长方式的旅游业,在之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稳就业、惠民生等领域将发挥更重要作用,不断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贡献力量。
(二)旅游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依托
旅游发展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效依托。在产品供给方面,通过文旅融合、科创引领,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和精致化不断提升,有效供给、弹性供给、优质供给不断增加,丰富了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在消费业态方面,通过主动实施“旅游+”或积极配合“+旅游”的融合发展战略,旅游业实现了与工业、农业和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丰富了产品业态、优化了供给质量、激发了内需潜力。在公共服务方面,通过优化交通体系、改善通达条件,提供气象、安全、急救等信息服务,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了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塑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旅游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强大助力
旅游业顺应国家战略,利用行业内外资源、通过创新与服务,为美好生活实现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企业助力方面,初创企业、文化传媒集团和互联网巨头等主体纷纷涉足旅游,在营利模式、产品营销、顾客服务等方面开展创新,为文旅活动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在产业助力方面,旅游业“一业兴、百業旺”的乘数效应,带动了会展、体育和养老等行业,也在拉动增长、刺激消费、扩大就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市场助力方面,国内旅游主导、入境和出境旅游协同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消费空间。后疫情时代,被新冠疫情中止的国际旅游需求回流国内,形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局面,为国内服务业创造了市场机遇。就业助力方面,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
(四)旅游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创造更多可能
新时代旅游发展贴近生活第一线、贴近商业和技术的最前沿,打通了需求侧与供给侧,为美好生活创造了无限可能。旅游发展丰富生活价值,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旅游为群众提供了一种投入时间、金钱、体力和创造力,探索生命意义、创造生活体验、丰富生活价值的全新生活方式。旅游发展开阔眼界视野,随着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支出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频繁的出境旅游和购物消费,让国民深度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得以坚定和自信地平视世界。旅游发展搭建消费平台,互联网从信息媒介拓展为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游客与接待要素的资源一体化、分工精细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了旅游便利性、降低了产品服务价格。旅游发展拓展生活空间,日新月异的现代交通方式缩短了旅行距离,邮轮游艇、深海旅游、航天旅游等新业态标志着交通工具成为新的旅居空间,以虚拟现实、智能讲解、氛围营造和沉浸体验等为主题的场景革命,丰富了旅居体验。
四、旅游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现实基础
(一)产品业态丰富多元
旅游行业通过在产品服务的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技术创新,在需求侧进行消费引导、消费升级和消费分层,丰富了产品供给、优化了产品质量。一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我国旅游产品呈现以观光为主,休闲、度假、商务、专项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冰雪旅游、研学旅游、中医药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贯彻文旅融合战略。通过现代创意与科技,将文化遗产、资源与要素转化为非遗旅游、旅游演艺、文旅小镇等精品,为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支撑。三是实施精细发展策略。旅游地和旅游企业应关注新时代群众在人口结构、家庭收入、价值理念、需求偏好等方面变化,围绕细分市场,深耕产品、精准营销,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四是完善旅游接待要素。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社会参与,构建起包括旅游六要素、集散咨询、电子商务、安全应急等在内的旅游供给体系,提升了出游品质和生活品质。
(二)市场主体优化提升
政府旅游部门通过制定住宿、餐饮、景区等重点领域行业标准,培育骨干旅游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策略,为旅游创新企业和新业态保驾护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让一批优质的旅游电商、酒店、主题公园、免税购物等企业发展起来。现阶段,各领域旅游企业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例如,在线旅游平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游客快速定制个性化旅游行程;旅游住宿业将住宿餐饮场所升级为主题民宿、文化旅居空间、体验型服务式公寓等美好生活体验空间;旅游景区利用5G、大数据等智慧技术监测客流、疏散引流、提供导览和解说服务。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增加了企业竞争力,更有利于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
(三)政策支持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旅游政策塑造下,旅游行业历经政治接待、旅游创汇、大众旅游、优质旅游和文旅融合等发展阶段[8]。各级党政部门、文旅系统为了让旅游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持。一是资金政策。政府加大旅游发展的财政支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鼓励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旅游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对遭受疫情冲击的旅游企业予以帮扶。二是土地政策。加大对旅游扶贫等项目用地保障;支持在荒地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等损毁土地建设旅游项目,修复生态环境;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入股、互换等方式为乡村旅游提供用地,确保农民分享收益。三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政策。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旅游交通、游客咨询、旅游厕所和特殊人群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建设。
(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国通过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推动人才队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人才培养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的五位一体格局。在本科教育方面,旅游管理是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本科专业的一级学科,通过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地方一流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旅游职教水平。在教学质量方面,国家制定了旅游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标准、高职导游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等教育教学标准,为学历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在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方面,国家实施了旅游扶贫、导游专业素养、旅游数据与旅游统计、乡村文化和旅游、旅游安全与应急等重点培训项目,重点打造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专业技术和乡村旅游等人才队伍。
(五)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行政管理经历了从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公共管理到旅游治理的演变,已形成政府主导,涵盖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的现代治理体系[4]。在旅游资源领域,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综合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与经营有机结合。在旅游市场领域,建立了旅游执法与市场监管、公安、人民调解、法院等协同的跨部门监管机制,构建了旅游市场主体惩戒的黑名单、市场退出与行业自律机制。在旅游服务领域,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反馈机制,着力解决虚假广告、强制消费、投诉无门等问题,建立了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在旅游信用领域,开展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的评价、分级分类监管与失信惩戒,建立了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在旅游政务服务领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旅游企业网上审批,办事“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在旅游安全领域,加强旅行安全提示,不断健全旅游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
五、旅游发展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实践进路
(一)以人民为发展导向,不忘发展初心
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标,不忘“旅游为民”的发展初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9]。第一,坚持发展大众旅游。将旅游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吸引更多国民参与旅游,开发文化、商业与公共设施、特色景观等非传统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融合,打造宜居宜游、居民和游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第二,发挥旅游民生属性。旅游行业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设施设备与服务技能等产能资源,捕捉结婚生子、子女教育、健康生活、养老医疗等需求,发展蜜月旅行、婚庆旅游、酒店月子中心、研学旅游、养老旅游等幸福业态,减轻年轻人的婚育养育负担,实现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相结合,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第三,有效降低门票价格。加强景区门票价格监管,严格执行门票定价程序,实行淡旺季价格浮动机制,降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型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引导景区减免门票、打造消费流量入口,通过留客过夜、开发文娱项目、销售购物品、打造消费商圈等方式,摆脱对“门票经济”依赖,拓展发展空间。第四,不断完善休假制度。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考虑我国不同地域、行业、人群休假旅游需求,借鉴国外经验,不断优化国民休假制度,探索带薪年休假制度改革,做好旅游出行时间保障;节假日调休更加人性化,减少民众匆忙返程情况;解決休假时间分配不均带来的黄金周人流爆满和服务质量下降问题。第五,提升从业人员幸福感。推动旅游企业分配与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员工薪酬福利体系,提高基层员工工资;优化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旅游工作的丰富性、挑战度和自我实现感;增加旅游企业人才吸引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获得感与归属感;建立旅游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体系,将其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体系,营造旅游行业大国工匠涌现的良好环境。
(二)以优质为发展目标,追求高效发展
优质旅游是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旅游领域的表现,旅游供给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关注“好不好”问题,不仅要满足既有需求,更要引领和创造全新旅游需求[10]。第一,优化产品供给。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挖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依托海洋资源、气候资源、中医药资源等,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特色旅游地。第二,提升服务质量。政府牵头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认证体系、旅游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监测和评价,营造优质服务的行业生态。旅游企业树立优质旅游服务意识,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第三,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助推国家形象的传播推广,推出中国旅游强省、旅游示范城市、红色旅游示范区、品牌民宿等旅游品牌体系,提升中国旅游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四,强化科技引领。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打造云端旅游、虚拟旅游、沉浸式旅游演艺等旅游新业态;通过景区智能规划设计系统、休闲体验类高端装备技术、游客行为识别和消费感应系统、非接触式服务智能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第五,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旅游数据体系建设,提升旅游行业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智慧旅游建设,通过自主预约、人流限量、高峰疏导、安全防控和无接触服务,实现安心出行、放心旅游,为旅游经济全面恢复做出贡献[11]。
(三)以全域为发展维度,促进协同发展
全域旅游从旅游的整体空间角度思考旅游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地全域的景观、环境和氛围,实现了“利用全域资源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促进全域发展”的良好局面[12]。第一,全产业发展。通过旅游业打通产业壁垒,加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程度,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创新产业业态、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第二,全时空发展。对整个旅游地进行景区式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以服务外来游客的标准服务本地居民,让本地居民享受景区化环境和旅游化服务。基于时间效益原则,考虑游客夜间闲暇的文化与旅游需求,开发夜间文旅市场,释放消费潜能;鼓励淡季旅游产品开发,缓解旺季接待压力。第三,全部门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旅游部门整体谋划、统筹和基层落实,形成发展旅游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水平的良好局面;发挥企业作用,鼓励农村集体、社会组织参与。第四,全过程发展。将旅游全过程作为舞台,构建美好生活的主角不仅仅是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更要涵盖文化演出、体育健身、会议展览和医疗健康等行业,整合旅游地全行业力量为塑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第五,全主体发展。将旅游这一美好生活产业的消费者从游客扩展到全体居民,实现旅居美好生活与本地美好生活的融合发展;旅游地积极创造条件让游客融入本地生活,增加游客归属感;本地居民在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自身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大幅提升,实现“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四)以共享为发展理念,推动普惠发展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美好生活。旅游助力美好生活实现的过程,也应秉持“旅游惠民”的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全社会共建共享,让旅游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13]。第一,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加强东西部区域间、城乡间旅游业统筹发展,将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区域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区域旅游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让西部地区、乡村地区、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第二,发展旅游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全社会过剩产能、配置闲置资源,创新旅游服务提供形式,增加优质服务供给、解决民生痛点、创造全新消费需求。例如在旅游住宿领域,连通闲置房产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端,丰富旅游住宿的供给范围、供给形式;在交通出行领域,从共享交通工具拓展至票务共享、车位共享、快递服务等领域,满足游客多种需求。在观光游览领域,通过空间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提高旅游资源使用效率,打造景区与社区融合、游客与居民共享的游憩空间[14]。第三,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建立旅游开发、经营与服务全过程的利益均衡机制,在满足政府和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兼顾游客和居民的利益诉求;后疫情时代,旅游企业更要注重周边游市场,更应关注本地居民文化、旅游、休闲等需求的满足;旅游接待服务场所在不影响正常秩序的情况下,为居民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更多条件。第四,开展旅游惠民工程。建立旅游惠民政府财政资金专项投入与补贴体系,形成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多元主体投入的旅游惠民投入格局;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惠民的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加大旅游惠民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
(五)以文明为发展规范,实现健康发展
旅游发展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项工作,通过倡导文明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在旅游發展中守正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把旅游行业打造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展示窗口,实现旅游发展的行稳致远[15]。第一,实现文明旅游出行。在我国游客总体形象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文明旅游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在线旅游平台、导游服务、景区服务等多种方式,做好文明旅游的告知、引导与服务;完善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记录制度、部门通报制度、追责制度,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严格执法、强化约束惩戒力度。第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旅游的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等环节;依托文化与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展现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特色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旅游项目规划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增加文化元素、体现人文关怀。第三,守正创新文化自信。挖掘文化遗产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历史遗址、遗存、遗迹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发传统文化和红色旅游创意产品;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提升其整合资源、引领创新、服务人民和报效国家能力;通过旅游活动,引导人民提升道德情操、营造良好风尚、树立文化自信。第四,增强旅游传播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新时代旅游行业重要使命。旅游业将旅游产品和服务作为媒介,可以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展示国民风貌、民族精神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拓展传播主体,调动企业、自媒体、居民与游客等主体的传播积极性;创新传播形式,综合应用节庆传播、文体交流、网红传播等传播交流形式;优化传播内容,“见人、见物、见生活”,将新时代我国百姓生活向世界展现。通过发挥旅游传播优势、增强旅游传播功能,将旅游打造成消除误解隔阂、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展示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 胡军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生成根基、观念认知与价值关怀[J].山东社会科学,2019,(8):11-17.
[2] 周梅玲.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4):64-70.
[3] 郭明哲,占永杰.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生与实现逻辑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8):14-20.
[4] 夏杰长,徐金海.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6):3-14.
[5] 戴斌.文旅融合时代:大数据、商业化与美好生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6):6-15.
[6] 夏杰长,周玉林.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幸福产业[J].社会科学家,2019,(5):3-6.
[7] 胡和平.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N].中国旅游报,2021-08-31(3).
[8] 胡北明,黄俊.中国旅游发展70年的政策演进与展望——基于1949-2018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6):63-72.
[9] 戴斌.以人民为中心 开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时代[J].中国旅游评论,2018,(1):17-25.
[10] 胡抚生.优质旅游内涵及发展路径的思考[J].旅游论坛,2019,12(3):9-14.
[11] 张振家.后疫情时代我国国内旅游价值链重构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21,(5):103-109.
[12] 宋子千.发展全域旅游 创造美好生活[N].中国旅游报,2017-10-30(3).
[13] 张苗荧.共建共享构筑旅游发展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6-06-06(4).
[14] 任朝旺,邢慧斌.共享经济助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N].中国旅游报,2017-01-31(3).
[15] 胡和平.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J].党建,2021,(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