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稳”字当头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业内期待
2022-04-28
经历非洲猪瘟后的产能下滑及行业近两年的快速复产,2022 年生猪产能已经恢复并出现阶段性过剩局面。 无论是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稳定生猪生产”成为畜牧领域多次被提及的共识。
业内人士分析,“稳” 已经成为今年生猪产业发展的中心。 要实现稳定,既要控制好能繁母猪数量, 也要在土地和信贷政策支持、 生物防控、产业一体化、健全生猪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多下功夫。
生猪产能从“加快”变“稳定”
3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相关工作的通知》显示,要密切关注研判本地区生猪供需形势和猪周期演变, 及时采取政府收储等针对性措施, 其中 “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 稳定基本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的内容与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如出一辙。
记者注意到,从2020 年至今,生猪已连续3 年被中央一号文件提及,但表述各不相同。 2020 年为“加快恢复生猪生产”,2021 年为 “保护生猪基础产能”, 最新发布的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则为“稳定基础产能”。
从“加快”到“保护”再到“稳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向记者分析, 上述用语变化体现了3 年间我国生猪产能的变化。 “2018 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生猪产能下滑。 自2019 年第四季度开始,生猪产能就已开始逐步恢复。2021 年提出‘保护生猪基础产能’时,还无法准确预料产能何时恢复常态。 之后的2021 年第二季度,生猪复产速度高于预期,并仍在上升。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6 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4.39 亿头、 恢复到2017 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 万头、恢复到2017 年年末的102.1%。 2021 年8 月,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答媒体记者问时称, 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 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朱增勇告诉记者, 正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稳定”,生猪产能恢复后,“2022 年,更重要的就是稳固前期复产效果, 同时防止因阶段性过剩导致的生产和价格波动。 ”
生猪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
2022 年3 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在媒体采访中指出,2021 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 亿头,这些存栏生猪会在2022 年1月至6 月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2022 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必然处于高位,“当前的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 ”
猪肉产能的阶段性过剩也反映到了价格层面,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今年2 月21 日至25 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8∶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 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 随后,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并于3 月3 日和4 日开展了2022 年首批4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3月10 日开展了2022 年第二批3.8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
新发地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在分析北京新发地3 月5 日至11 日一周价格时提及,政府出台“收储托市”的举措后,白条猪价格继续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肉价也没有就此逐渐走高。从数据来看,当周白条猪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略有波动, 暂时难以看出会上涨或者下滑的趋势性走势。
而在3 月15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 业内人士指出, 生猪收储虽然不一定能够对价格起到大幅提振作用,但将给行业带来信心。
面对低位猪价和市场上过剩的产能, 猪企对于产能扩张的态度也回归冷静。2022 年2 月、3 月的投资者活动中,温氏股份表示,2022 年在生猪方面计划持续做精做细生产管理, 确保大生产稳定,提升肉猪上市率。 考虑到目前猪业低迷的行情,公司资本开支相对谨慎,保存资金实力,全年资本开支初步计划为40 亿~50 亿元,相比去年略有减少,主要投向为可转债募投项目、在建尚未完工项目等。 现阶段不会加大种猪场投资建设,“主要致力于达产满产, 利用好现有产能。 ”
牧原股份也称,当前的猪价较低,主要矛盾仍是供给量相对过剩。 公司预计下半年猪价会有所好转,并自去年以来从“开源节流”两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应对猪价下降, 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工程建设节奏以减少资本开支、 加强与银行合作、 持续优化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养殖成绩等。
东兴证券分析师程诗月、 孟林在研报中分析多家上市猪企出栏目标时指出, 企业多对2022 年出栏目标呈现了以稳为主的现象, 大都没有进一步快速扩张产能的计划。 工作重心仍是生产成绩的持续提升, 降本增效以减少现金流损耗,不会盲目大规模扩产。
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总开关”养殖企业自我调控外,想要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支持不可或缺。 事实上,2021 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就已在《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中,两次提及稳定生产方式。
对于如何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及,要稳定生猪贷款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推广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深入推进生猪养殖保险,实现养殖场(户)愿保尽保;各地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随意扩大禁养区范围,不得以行政手段对养殖场(户)实施强行清退等。
而围绕怎样实现产能稳定,《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指出,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保持在合理区间,仔猪生产就有保障,生猪市场供应和猪肉价格就能保持相对稳定。“十四五” 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要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 万头。
同时,按照生猪产能调控要求,要以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比例, 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划分为绿色(95%~105%,属于产能正常波动)、黄色(90%~95%和105%~110%,属于产能大幅波动)和红色(低于90%或高于110%,属于产能过度波动)3 个区域, 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朱增勇指出, 这些也是本轮猪周期和以往猪周期的政策的不同之处。 以前的政策可能更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本轮猪周期则在保持土地、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连线的同时,于市场机制下,抓住能繁母猪产能这一核心指标,通过权威客观公正的预警信息引导产能稳步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 降低了养殖户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出的风险, 让其有能力将养殖产能调整在合理范围之内。
业内建议引导产业一体化发展
2022 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从行业角度提出了更多稳产保供建议或提案。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鼓励加大猪育种、养殖技术和工艺投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养殖效率;引导猪产业一体化发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实现猪肉全程可追溯, 严厉打击屠宰环节注水注药、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行为,引导推行猪肉制品全程冷链运输。
全国政协委员、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关于“稳定生猪产能、降低周期性波动、引导生猪产业平稳升级”的提案中指出,可通过健全食品原料信息溯源制度、 鼓励机关单位采购安全溯源肉等方式, 引导企业打通养殖——屠宰——下游食品一体化产业链, 提升上游养殖抗风险能力。
此外, 刘永好还认为可以引导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 拓宽猪肉消费场景,“如猪肉制品在火锅、烧烤餐饮业态的应用,培根在家庭早餐、零食消费场景的应用等。 ”引进海外先进猪肉食品加工技术, 细化和完善猪肉收放储与进出口调控政策等。
全国人大代表、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则建议通过建立产销区补贴长效机制的方式稳定生猪生产,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 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优化生猪调出大县动态调整机制,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秦英林看来, 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不仅能够保证销区生猪供给, 还能激发生猪产区政府的积极性,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发展。产区政府通过支持生猪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带动产区经济发展。
监测预警体系科学引导养殖主体
除在养殖、屠宰、销售方面下功夫,健全生猪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对稳定生猪生产会起到积极作用。 2021 年,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平台在农业农村部官网上线。
有生猪行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 其常查看上面有关生猪价格、成本、消费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还有各部委关于生猪产业的重要政策,对工作很有参考意义。
朱增勇向记者介绍, 生猪的全产业链监测包含从上游饲料、种猪、养殖,到下游屠宰、加工、消费和贸易等。 近年来,虽然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但我国生猪养殖主体目前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 然而,中小型养殖主体往往很难准确把握生产和市场信息, 最终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传导到了猪价波动上。 由政府建立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更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发布产业链权威信息,通过信息预警,合理引导中小规模养殖户、 养殖企业客观了解当前供需形势,进而让养殖主体及时安排生产节奏,防止非理性退出。
对于我国生猪供需何时进入稳定状态,朱增勇表示, 今年猪肉供给还是比较充裕的。 目前, 从能繁母猪产能角度来讲,2022 年上半年,猪肉市场可能还会呈现阶段性供给充裕的局面,猪价整体处于跌势。 当前猪肉市场的压力应该只是短期的, 没有突发因素的影响下,“到今年下半年,供需形势可能会转向基本平衡,2023年会进入新一轮的猪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