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国际商务》教材编写的思考

2022-04-28李长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国际商务教材编写

摘  要:“国际商务”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专业课程。新编《国际商务》教材要能够顺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有助于总结中国特色的企业国际化实践经验,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全球化新形势。编写时应规避和克服当前国内外相关教材的缺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走中西结合、创新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国际商务;教材编写;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2-035-06

“国际商务”是高等院校外向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讲授的是如何认识、理解和管理跨国商务活动的相关知识,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为政府、企业和各种机构培养国际经济交流方面的人才。当今,我国企业已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角色,但是,由于国际政治、经济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原因,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遭受很多阻碍,我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很多挑战,这给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国际商务教材建设提出紧迫的课题。“国际商务”课程教材的编撰要顺应新发展阶段的要求,才能迈上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台阶。

一、新发展阶段对“国际商务”课程教材的要求

1.教材编写应有助于总结中国特色企业国际化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我国企业通过贸易、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形式开展国际商务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面对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国际营商环境,许多我企業起步于对国际商务的懵懂浅知,一路逆水行舟,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也有许多我企业国际化之路铩羽而归,甚至因之破产倒闭。这四十年,我国企业有许多国际化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许多国际化的失败教训值得汲取,去警醒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这些工作,最适合、最高效的形式就是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材的编写。因此,新编《国际商务》教材要以我企业国际化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多讲我企业国际化故事,总结我企业国际化经验,借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商务的规则和理论,明确国际商务的动机,理顺国际商务的逻辑,辨析国际商务环境给我企业带来的生存与竞争压力,思考我企业跨国经营之道。

2.教材编写应有助于指导我企业积极应对全球化新形势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世界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核心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持续发酵,全球发展失衡,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还在扩大,领土纠纷、移民困局等问题此起彼伏。而且,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形成的全球权力和治理格局面临解构和重组。[1]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价值观外交泛起,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遭受冲击,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国际商务》教材必须能够在理论上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辩析国际商务环境动荡变化的背景与原因,准确判断我国企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正确应对这种全球化新形势的出路选择。

二、现有《国际商务》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使用的《国际商务》教材有引进的西方版本和本土版本两种。两个版本各有特色,但总体上都与新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一)西方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间使用的西方《国际商务》教材诸多版本中比较流行的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查尔斯·希尔(Charles W.L. Hill)教授编写的《国际商务》教材,目前已经更新至第11版;美国乔治敦大学迈克尔·钦科陶(Michael R. Czinkota)等人编著的《国际商务》教材;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彭维刚(Mike W. Peng)编著的《全球商务》教材;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约翰·库伦(John B. Cullen)编著的《国际商务》及《跨国管理-战略要径》等。

由于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总体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推进的,西方国家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国际商务案例,由此,美国等西方学者提出了大量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所以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国际商务教材的编撰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以目前在我国使用面最广的查尔斯·希尔教授编写的《国际商务》教材为例,西方教材一般具有如下优点:首先,理论内容丰富。西方版本大都汇集了主流经济学和商务管理方面的经典理论成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和地理等诸多领域,基本上能够涵盖国际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研究和实践国际商务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结构框架比较合理。西方版本的《国际商务》教材一般都遵循了环境-理论(途径)-战略-运营(职能)的脉络选择,逻辑结构清晰合理、科学有序,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开展。第三,案例丰富。西方教材遴选了大量的企业国际商务案例、报道、评论等素材,叙述生动,降低了学生理论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注重能力拓展。一些西方版本的教材在章节介绍之后还有针对性的能力拓展课后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但是西方版本的《国际商务》教材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值得我们高校专家和教师给予高度重视。首先,视角和服务对象问题。这些教材主要是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世界,是以西方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有的甚至是教授西方学生如何在我国开展国际商务。其次,价值观问题。国际商务环境方面的讨论是国际商务教材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涉及许多可能引起争议的敏感性领域,如“政治、经济和法律体系中的国家差异”“文化差异”等问题,虽然西方编者在编著教材时主张教材应该观点多样化,声称秉持中立的原则,但或多或少会因价值观不同而有失中立立场。比如,查尔斯·希尔在介绍政治体制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概念时,虽然没有明确贬斥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但是在引经论典、案例举证的论述中,集体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一无是处已经一览无余[1)。如果教师和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敏感性薄弱,思辨能力不强,这样的教材内容难免会对青年学生产生误导。第三,某些关键的学术认知问题。西方国际商务教材整合了大量权威、前沿的相关理论成果,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和认知,但这些庞杂的理论很难被教材编撰人员全部消化吸收并轻易驾驭。例如,“国际竞争战略”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Christopher A·Bartlett)和他的学生、英国伦敦商学院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教授共同提出的跨国管理理论(2),是当今世界关于企业国际竞争方面较为权威的研究成果,为西方国际商务及跨国管理类教材普遍引用,查尔斯·希尔等人也不例外。在其早期的国际商务教材版本中,查尔斯·希尔对这个理论都是原封不动引用的(3),但是在最近的几个版本中,希尔却将这个理论中的“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y)”改成了“全球标准化战略(global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将“多国战略(multinational strategy)”改成了“本地化战略(localization strategy)”。(4)这种改动在其他《国际商务》教材中也多有存在。实质上,标准化、本地化对于国际企业就像空气和水对于生物一样是基本需求。查尔斯·希尔等人并没有看到或认真审视当今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追求利润和地方适应性方面已走向极端,如苹果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推动产品、技术和营销的全球标准化。这种全球标准化是苹果公司一家企业通过对全球价值链控制实现的,是为了更快更多地攫取垄断利润,与家电企业为追求生存而普遍实施的行业标准化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实现低成本高价格的标准化,后者是实现低成本低价格的标准化。希尔等人还忽视了执行全球战略的家电企业为提高地方适应能力而在人事、营销甚至生产方面采取的本地化行动。可以看出,查尔斯·希尔将“标准化”和“本地化”完全对立起来,用这两个企业管理的通用术语描述跨国经营的特殊现象,扭曲了人们对“本地化战略”和“全球标准化”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巴特利特和高沙尔的“国际竞争战略”理论对当今企业国际竞争的解释。另外,对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总体上为什么看起来“战略”与“结构”“营销”等策略不匹配、不对应,查尔斯·希尔没有运用“国际竞争战略”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第四,没有探讨西方政治利益集团和宣传媒体对国际商务的影响。当今世界,媒体的宣传、话语权控制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品牌管理乃至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外国政府、企业等的认知与态度。我国企业国际化面对的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但是近年来西方舆论工具常常与操控它们的政治利益集团合流,以“人权”“国家安全”和“维护国际规则”等为借口,刻意营造某种排外的政治气候,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舆论环境也受到西方的左右。由此,造成了我国企业近年来在开展国际商务时常常受西方媒体、东道国媒体的歪曲性报道和歧视性政策的伤害。如何应对这种外循环舆论环境的不利影响,目前没有任何的西方国际商务教材提及、探讨,不得不引人深思。

2.我国本土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陆续编写了不同版本的《国际商务》教材。早期有梁能在1998年编写的《国际商务》,2010年之后,王佳芥、韩玉军、王艳艳、张海东、王炜瀚等也陆续编写并出版了国际商务教材。这些教材丰富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教学选项,推动了我国国际商务教材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本质上,国内教材大都沿袭西方教材的框架或内容,有的版本甚至是某个西方教材的简化版。这一方面说明西方国际商务相关理论的丰富性和成熟性,对我国国际商务实践和理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我们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商务实践研究和理论总结方面与西方学者相比有一定差距,相关的知识积淀仍然薄弱。总体上,本土国际商务教材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概念模糊,脉络不清。尤其是关于国际商务战略的阐述方面,一些教材对“公司战略”“国际商务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国际竞争战略”及“跨国战略”等几个相近但不相同的概念不加区别,随意使用。编者们对于战略与策略的内在联系,对于国际竞争战略与国际商务职能(或“运营”)的内在关系要么缺乏认知,要么语焉不详。再加上在编写国际商务教材时普遍采用“征壮丁”或“拼单”模式,各章节往往由不同的人员编写,参考或抄袭资料来源于不同的渠道。这会使得教材对一些重要专业术语在理解、使用上产生混乱,造成前后章节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导致教材内容散而乱。其次,教材编写的视角问题。没有从我国企业及学生的视角去探知世界、探讨国际商务的开展。由于选用的我国企业案例普遍较少,本土教材很难将西方的国际商务理论与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相结合,更不要说发展我国特色的国际商务理论了。即使个别版本增设了不少我国企业案例,但是案例与相关章节的理论内容粘合度不高,未能起到相应的理论解释与说明作用。第三,不能与时俱进。当前世界经济正遭遇“逆全球化”危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社会关系失衡,民粹主义蜂起,政治分裂和“两极化”严重,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另一方面是全球化问题凸显,全球治理陷入困境,大国之间难以形成共识。[2]伴随“逆全球化”危机而来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出现“排华”“反华”的舆论导向与价值观联盟,甚至有对我国企业“禁运”“脱钩”或“制裁”的政策走向苗头,我国企业外循环环境不断恶化。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还时常面临因政权更迭而产生的毁约问题,以及如何在“贫血”的穷困国家实现造血与共赢难题。国际商务环境的这些变化给我国企业的国际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在成本和地方响应压力两方面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考验着我国企业的智慧。本土教材没有整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去探讨我国企业如何在这种恶化的外循环条件下开展国际商务、实现“合作共赢”。第四,本土教材在国际商务能力的实训拓展方面与西方教材还有一定的差距。“国际商务”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课程,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国际商务战略与策略方面的实训,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本土教材在实训能力拓展方面大都缺乏精心的设计,一是对于实训拓展缺少足够的理论解释与铺垫,学生不知道实训的理论依据;二是缺乏必需的活动流程设计,学生对活动过程懵懂无知;三是在具体的环节如何开展工作缺乏指导,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三、对《国际商务》新教材编写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門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3]新《国际商务》教材的编写应遵循这一精神,在学习中求创新、促发展,力争让新编《国际商务》教材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所确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各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习近平指出,“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4]国际商务是复杂的学科,把科学和商业活动的艺术与其他诸如经济学、人文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法律学、统计学和人口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5]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西方学者对于某些领域的观点越来越显示出狭隘、偏颇乃至苍白无力的一面。比如对于“民主”“自由”的认知,对于“诚信”和“社会责任”的认知,对于“地方响应压力”中主、次要矛盾转换的认知,等等。新的《国际商务》教材的编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认识国际商务学与诸多学科的内在联系,科学分析影响国际商务发展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和地理等要素,才能牢固守护编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商务》教材的底线,正确理解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营商环境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准确把脉国际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全球与地方适应影响,由此才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帮助学生及时洞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国际商务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

2.坚持核心明确、脉络清晰的编写思路

哲学社科类教材,本质上应该都有学科专业方面逻辑清晰的主体脉络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核心术语,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师生去把握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学科的教学思路,同时也方便企业相关人员研究、学习和提高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新编《国际商务》教材应该克服既有版本的散和乱问题,能够教会学生懂得企业的国际商务逻辑:任何一个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具体目标(如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竞争、政治、多元化以及综合化目标等)各有不同。企业在开展国际商务过程中会遇到复杂的国际营商环境(包括政治、军事、法律、安全、经济形势、基础设施、外汇、文化、市场、领导等),为了应对这两种国际竞争压力,企业应做出相应的竞争战略(国际战略、全球战略、多国战略或跨国战略)抉择,为此须制定和实施与竞争战略相匹配的各种经营策略,比如经营方式(市场进入策略)、组织管理策略、市场营销策略、财务策略和国际人力资源策略等。从这个逻辑可以看出,环境-战略-策略是课程的脉络,“国际竞争压力”“国际竞争战略”是《国际商务》教材的核心概念。以“国际竞争战略”这一章节为中心,前面的章节内容分析国际商务环境,包括理论阐述,后面的章节研究企业的各种职能运作与策略实施,全书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拓展、增编相关内容。如此编排教学内容,教材才能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才能有助于教学活动有序展开。

3.坚持中西结合、创新发展的思路

新编《国际商务》教材需要中西结合,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发展。例如,在相关概念的把握上,我们应该有追根溯源的钻研精神,不要人云亦云,要从概念和理论的背景与来源去了解、认识和把握其内涵及意义。在国际商务理论体系的梳理上,西方教材基本上集成了当今国际上的前沿成果,我们大可以融合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出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成长进步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商务的案例选编和分析上,也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的案例研究方法与编撰方式,严格筛选国际商务案例,尤其是我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案例,从我国视角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在学生的能力拓展方面,可以学习西方教材的设计思路与技巧,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在教材体系的构建上,学习借鉴西方教材的逻辑框架,例如学习彭维刚教授基于制度和资源的理论框架统领全书,学习查尔斯·希尔把国际竞争战略管理理论贯穿教材始末,精心设计教材的逻辑结构,提高教材的整体连贯性。同时,针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以及不稳定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带来的挑战,做到与东道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可以在教材中结合中外企业案例进行积极探讨,实现新编教材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注释:

(1)详见查尔斯.希尔编写的《国际商务》中译本的第Ⅱ篇国家因素。其中第二章涉及政治体制方面的讨论,以及第三章在“转型中的国家”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民主的传播”和“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恐怖主义”的讨论中,不能从根本上解释所谓“民主”“自由”的本质,不能辩证的说明民主自由对经济的全面影响。该书最新的版本是第十一版,由郭羽诞等译。

(2)详见Bartlett Christopher和 Sumantra Ghoshal的专著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1989出版.1992年,两人又出版了专著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in Cross Border Management,也对国际竞争战略做了详细阐述。截止目前,这两本著作已经连续出版了多个版本。

(3)详见查尔斯·希尔编著、周健临翻译的《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第三版第十二章。

(4)详见查尔斯·希尔编著的《国际商务》最近版本的中译本第十三章。

参考文献:

[1]丁茂战. 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新挑战新机遇[N]. 经济日报,2020-09-30(11).

[2]刘德斌.百年变局中的历史转换与战略机遇[J].社会科学文摘,2021(3):4-6.

[3][4]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2).

[5](美)迈克尔·R·钦科陶.国际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6]Bartlett, Christopher A., and Sumantra Ghoshal. 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9.

[7]Bartlett, Christopher A., and Sumantra Ghoshal.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in Cross Border Management. 3rd ed. Burr Ridge, IL: McGraw-Hill/Irwin, 1999.

[8](美)查尔斯·希尔.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爭[M].周健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9-452.

[9](美)查尔斯·希尔.国际商务[M].郭羽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29-452.

Study on the Textbook Compil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LI Chang-sh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urse is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The new textbook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houl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help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 When compiling, we should avoid and overcome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nt related teaching materials in China and abroa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take the path of making foreign experience serve China, integr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boos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extbook Compilation; New Development Stage; Marxism; Innovativ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1-12-27

作者简介:李长书(1970),男,安徽蚌埠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高等教育。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szsfkc0045),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2017ghjc120),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ckcsz2020024)。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国际商务教材编写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