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8彭燕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彭燕华

【摘 要】作文是集各类语文知识体系于一体的学习板块。统编版语文教材在习作板块的编排上,模块清晰,内容层层递进,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要素序列以及习作要素序列,我们不难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一大特色创新——重视习作支架的运用。这对于刚刚作文起步的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结构为基,方法为架,语言为砖,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借助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优势,因势利导,发挥习作支架的作用?本文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思维导图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维发散 内容选取 框架布局 策略指导 优化评改

一、前人栽树,理论指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作文起步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部分学生一开始习作的成功或来自教师的授之以“鱼”,或来自一、二年级固有的词句积累,或来自家庭教育的持之以恒。表面上看,虽然有许多优美辞藻的堆砌,但从好文的角度来评判,其习作娇美而无骨,缺少章法,学生后期习作时依然觉得“习作难,难于上青天”。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教育教学很大启示。教师借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与达成目标中为学生构建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这在学生习作的起步教学中尤为重要。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思维导图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包含的思維模式不是只有发散这一种。在思维导图中,聚合思维、递进思维、创新思维、转化思维等都是可以得到运用和体现的。

笔者偶然见到魏雪峰教授对思维导图在习作中运用的论著,获得了很大的启示。笔者在钻研习作教法的过程中,以魏雪峰教授等人提出的贯穿习作全过程协作思维导图策略为指引,以学生的学情为前提,将习作前的引导策略、习作中的指导策略及习作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简化,形成了适应学生思维模式的导图支架。习作前,以发散学生思维、梳理习作思路、选取习作内容为主要目的;习作中,结合单元阅读要素进行习作方法的总结与指导,形成习作逻辑,分析习作例文,明晰习作框架布局,绘制思维导图;习作后,优化作文评价,或修改思维导图,或通过思维导图拓宽习作思路,拓展习作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在习作支架的构建中确实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兴趣高、接受力强、参与度广,它在学生作文思维发散、作文内容选取、作文框架布局、作文策略指导以及优化作文评改中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妙用导图,巧构支架

三年级是学生正式接触习作的阶段。通过观察、询问以及习作后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常常是任务式的,他们大多注重是否将话讲完,是否达到字数要求,而他们自己的表达欲望并不强烈。写作前,学生很难将习作主题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很难从习作主题去发散思考形成几个习作选题。学生看到习作要求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编,无病呻吟。写作中,学生的困难在于脑海里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布局,行文时流水账式地讲述所见所闻,形成的文字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写作后,学生的重点在于修改错词错句。在教学现状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单一讲修改理论多,而实际引导培养学生修改意识的教学行为很少,深究之,以上困扰还是缺少一个抓手、一把好工具。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进行了一番教学探索,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妙用导图发散思维,选取写作内容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为例,习作要求中出示了一张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放风筝的图片,习作中给了我们相关提示:(1)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2)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除此以外,习作要求中还有一句补充: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于是,在写作前,笔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根据画面进行发散,抓住人物的行为进行发散性讨论,各抒己见,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有话可说,并在过程中形成简单的思维发散导图(如图1),让学生的思维先延伸开去,让学生有抓手、有话题。话题虽然拓展开了,但是依然如风筝线一样,被攥在学生手里。

又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这篇习作对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一样可以通过鱼骨图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再利用思维导图的聚合思维,将发散的想象理出清晰的事件。在童话里,你设计了几个人物?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趣味或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追问式的鱼骨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编,有思绪可理。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中,教材编者就很好地利用了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来启发学生发散思考,厘清自己要写的内容。

(二)妙用导图渗透方法,搭建框架布局

在日常思维导图的运用中,大部分人主要将其用于归纳知识点,罗列内容。其实,在搭建习作支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展现文章的框架编排以及方法策略,让学生的习作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在习作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搭建文章的框架——凤头、猪肚、豹尾,通过图示直观地展现内容的比例结构,让学生明白一篇结构合理的作文的黄金配比是多少。在每次习作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教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以此作为学生的积累。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比赛画面的描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通过发散性导图引导学生讨论话题“游戏”,罗列种类,总结游戏类的文章要写出“趣味性”和“画面感”。接着,笔者带学生一起玩起了一个丢沙包的游戏。游戏前,笔者明确了游戏规则,布置了观察任务:一是大家是怎样丢的,二是大家是怎样躲的。另外,每个人在观察的时候既要注意到群体,又要注意到个体。

游戏后,我们趁热打铁,用思维导图搭建习作框架,填充习作内容,提供习作方法。笔者先用思维导图将丢沙包的过程拆解为“丢”和“躲”两大阵营,引导学生从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等方面去丰富当时比赛的场面,写出画面感,写出游戏的趣味性;然后,补充一种文字表述的方法,即图示中的“闪光点一点”,主要是给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提优,通过导图实现分层教学。

(三)妙用导图优化评改,拓展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习作批改课上亮点不少,打破了以往多讲少改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出示“下水文”、优秀学生例文,用思维导图来拆解文章、分析文章框架、列举可用之法,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学习范例的可借鉴之处;学生在教师讲解后,绘制了思维导图,这就是一份很好的习作思路。在批改课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修改思维导图再次厘清思路,找到思维中的误区,同时,在优秀例文的启发下,在导图上补充一些想法,为习作增色。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习作要求建立评价式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根据评价导图自评、互评、组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思维导图的分支,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真正完成评改的实践。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习作领域的应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也有许多值得笔者继续探索的地方。比如思维导图应用人群的细分、思维导图教学应用领域的拓展、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的两面性等,都值得我们再深入探究,深入实践。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达到工具和效率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