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培育探究

2022-04-28张德华段吴勇

传播与版权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青年

张德华 段吴勇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新的传播媒介方式的发展,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面临许多挑战,而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缺失、重理论轻实践、青年个体参与媒介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探索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既是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永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关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已展开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但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为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为少见,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加强其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彰显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深度和现实高度,更好地利用新媒介记录社会历史和现实。

一、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和理解、质疑和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伴随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体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媒介获取的习惯以及使用媒介的水平,同时还客观地体现了其参与媒介的能力和对媒介进行反思的意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提升既是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又是社会教育水平迭代更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在要求

现今,各种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介素养,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媒介环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力量,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在新兴媒介传播过程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中国的未来需要一大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源源不断地涌现,以永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

正确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新时代利用好媒介资源,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效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抵制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专业化青年人才等,这是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对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息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种类(Variety)、价值性(Value)和精确性(Veracity)的“5V”特质审视,逐步发展和衍生为大数据的代名词[2]。媒介也在某些特定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重要的传播与引导作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素养,有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获得良好的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当他们掌握科学使用媒介的方法,就可鉴别不良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并给予推广传播,提高自身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高校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使用技能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迅速,人們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其也要牢牢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占领新媒介高地,不能仅停留在媒体信息的接收层面,还要将自己所接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通过广泛的媒介传播形式输送给其他新时代青年。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素养,不仅有利于其正确接收和处理海量媒介信息,而且能够帮助其提升媒介使用的基本能力,是提升其媒介使用技能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是衡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整体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同时也是影响其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塑造的重要因素。虽然如今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青年群体的渗透没有减弱。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介传播方式,高校青年很容易对媒介传播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和错误依赖,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早在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的建议,媒介素养理念就已在许多发达国家被广泛接受[3]。而我国在1997年才开始重视将媒介传播和青少年发展研究相结合,直至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媒介素养公选课,才标志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在高校推行。即便如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并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也几乎没有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究其主要原因,现阶段各高校还未足够重视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未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推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是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问题。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授课时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媒介素养的学习如果只靠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很难让青年做到真正的入脑、入心。媒介素养的习得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来支撑,更多地是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来真正理解其内涵。“高接触”与“低素养”并存是当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4],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虽然接触信息的渠道广,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和有效的日常实践,在受到西方思潮冲击时,往往表现的是一种“低素养”的接收信息方式,这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目前的媒介素养现状。新媒体的出现对整个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改变是全方位的,海量、碎片化、瞬时性的信息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因此,高校不应只是单纯地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而应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预防引导教育法,并积极融入其他学科的课程中,扩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三)青年个体媒介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青年获取各类媒体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与媒体接触的频率与时间大幅增长,这给予了高校青年更多的发声渠道,每个高校青年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可能性。高校青年能否主动利用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价值观,并且参与媒体传播的整个过程,是其参与媒介意识的一种体现,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是从被动到主动的教育,从引导、适应到自我调整的教育,从阶段性的教育到常规性的教育[5]。虽然青年个体在接触媒体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媒介参与意识,但是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其利用相关媒介公开表达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参与媒介互动的自觉性,以及主动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影响媒介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三、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探索途径

青年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探究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既是提高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印刷文本媒介传播途径已逐渐被以视听语言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所取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一系列新变革,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媒介素养教育新模式。

(一)建立高素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教师队伍

高校要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要求、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一定认知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教师队伍。对培育教师媒介素养,高校需要从主体认识到教学实践关注教师的自我养成、从环境建设到高效应用方面优化媒介环境、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真正落实媒介素养教育[6]。这支包含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等在内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应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能力,而且应具有应用新媒体、融媒体等现代信息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在网络信息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因辨别能力不足等,容易被舆论诱导卷入网络的舆论洪流,对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产生怀疑。高校只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才能适应新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要求,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取得实效。

(二)利用学校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主阵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是青年群体学习知识、获得理论教育、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平台和主渠道,是青年群体向社会转变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充分用实、用好学校这一平台,始终将学校作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使其更好地担负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性任务和主要性责任。同时,学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人文文化和弘扬教书育人的教学使命,运用智慧教学手段,创建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增强青年群体对媒介的理性认知,促进青年群体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分析和评判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用好学校平台来提高青年对外在媒介信息的有效吸收和合理辨别能力,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专业化的马克思主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当代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有接近六成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使用网络工具来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技能,这体现了高校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缺失。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培训课程的设置时,首先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编写适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的专门教材;其次把系统化、制度化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具有多样性、针对性的课后活动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媒介素养教育学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最后课程设计还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团委传媒中心等媒体平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充斥高校青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阵地,我们要正视新的媒介传播方式环境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存在问题,不断提升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改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面对当前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作中,要坚持综合利用传播媒介来准确地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无法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其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多方协同合力才能实现,其是一个紧跟时代发展脚步而动态调整和适应的过程。高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合适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维克托·迈克·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海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73-79.

[4]季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探寻[J].江苏高教,2018(07):91-93.

[5]王海峰,曹宇星.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关键问题[J].青年记者,2018(18):100-101.

[6]刘鹂,陈璐.教师媒介素养:内涵、价值与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5):83-88.

[基金项目]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2021年校级科教发展基金“思政與党建专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课题“大数据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研究”(项目编号: 202101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德华( 1993—),男,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助教;段吴勇(1990—),男,安徽宿松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媒介素养青年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