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口腔正畸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探讨
2022-04-27吴婷婷五味子
吴婷婷,五味子,余 瑞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3.安徽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2)
1 课程思政的背景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灵魂和使命。抓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与内容相互融合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使枯燥繁杂的专业课程教学更加具有亲和力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1]而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大多数都集中在公共课程或者基础课程,[2,3]缺少针对专业课,尤其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与讨论。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本研究以“口腔正畸学”为研究基点,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
2 “口腔正畸学”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
2.1 挖掘“口腔正畸学”课程建设发展历史中的“思政元素”
每一门课程的建设、出版及修订再版过程,都凝聚着学科“开创者”及无数优秀“领军人”的智慧,这些先辈和先贤对真理和知识追求的感人事迹,都是宝贵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医学高校教师在介绍“口腔正畸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时,尤其是在讲述正畸学概论时,要拓展和挖掘先辈和先贤们背后的故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及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运用鲜活的典型事例阐释课程中的知识点。如在口腔正畸学课程教学中,结合当前国产矫治器及矫治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进口品牌矫治器以及传统经典矫治理念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教育引导学生不同人群由于口腔颌面部数据的差异,需要建立黄种人群以及适应地区人群的口腔矫治参数定位及测量系统,打造适应中国人的矫治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练就过硬本领,敢于创新创造。
2.2 依托学科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从中国的口腔正畸学发展中彰显自信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必须立足于医学专业的内在逻辑。“口腔正畸学”的课程教授过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辩证思维,同时还要注重把辩证主义和唯物主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价值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在第二章和第五章(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中涉及评估生长发育、描述畸形程度等,这不仅与年龄、种族、性别、文化和个人的影响有关,还与基于各种测量设备的人体测量学有关。1955 年,Stoner MM 研究得出在颜貌良好的人群中测量体系的数值关系,[5]1957 年,Ricketts RM 提出了审美平面的概念,[6]1960 年,Steiner CC 提出Steiner线评估鼻唇颏的关系,[7]这两种测量方法至今在临床中仍然被广泛使用。而以上数据都是建立在白种人群的测量中获得,并不完全覆合黄种人群生长发育的规律特点,也不完全适合黄种人群的审美要求。安徽医科大学孙少宣教授作为我国口腔审美学开创者及中国医学美学学科创建人之一率先开创了中国口腔审美,作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国际美学牙医学突出贡献奖”全球领奖台的口腔医学专家,孙少宣教授开创的“口腔审美学”在国际口腔学科届的价值和行业贡献令人瞩目。[8]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口腔正畸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天民教授等学者带领国内正畸测量我国正畸治疗前后模型+重新评估错合严重程度并判断治疗后满意程度,表明我国正畸学者己开始考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畸疗效评价标准。[9,10]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中国口腔正畸的发展和未来以及时代赋予正畸专业医生的职责。例如,在讲授矫正的拔牙设计以及矫正最终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和教学互动,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只有真正掌握知识的核心,才能让学生将创新创造作为动力,以真才实学服务好中国人民的口腔健康问题。
3 “口腔正畸学”思政教学理念设计
口腔正畸学与医学基础课程及其他口腔课程,甚至和生物学都有广泛的联系。教师在思政元素的融入时要以典型、生动的口腔正畸学史上的事件不断深化学生对口腔正畸学的概念、原理及基本原则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注重将哲学学、人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与授课知识的延伸和融合等。
比如在第一章正畸学的概述中,要以生动且辩证的方式讲述现代口腔正畸学之父Edward H.Angle 所追求的基于不拔牙理念的完整牙弓设计,与他的学生Charles Tweed和Raymond Begg所提倡的基于拔牙的稳定咬合关系设计理念,在错颌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所体现的科学性。虽然当时Angle 的两位学生被认为背叛了师门,但是他们敢于提出挑战和质疑,用大量的矫正病例效果说话,终于与老师一起改写了正畸的历史,并被永远铭记。这不正是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经典诠释吗?这个转变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科学史、哲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进步和发展。以下表中总结了口腔正畸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课程中可渗透的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p126)。
表1 口腔正畸学课程章节中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4 展望
口腔正畸学在医学本科教育中,虽然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掌握疾病及相关矫治技术的基本概念,但这对于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口腔正畸学的教授要以更加生动、立体的语言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来学习和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畸的目的对于“口腔正畸学”的教授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其背后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传载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知识承载主体“人”的培养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让思政课堂走上专业课堂,充分发挥口腔正畸学教学的育人育德功能。让医学专业课和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并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专业教学和课堂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