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理论·经验: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构模型

2022-04-27石绍成

南方论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验思政科学

石绍成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思政课承担着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学方法亦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近年来,“课程思政”[2]理念不断进入思政教育领域,而各地高校也在广泛推进相关工作。这表明,即使是自然科学课程亦在承担着思政教育功能。这为思考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借鉴——理论论析应更多地进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来。有鉴于此,本文将提出一个“思想·理论·经验”的结构模型,以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在的三重结构。

一、伟大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

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而行动将会引发社会变革。列宁曾经指出:“思想一经群众所掌握,就会变为力量。”[3]在此基础上便不难理解,伟大思想将引领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全新高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全人类的真正解放提供了科学指引。正如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的那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4],它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284。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人间成为现实,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来到久经磨难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接续深入思考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等重大问题,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这些伟大思想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中国的伟大变革强有力回击了“历史终结论”的荒谬论断,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疑更加需要用以上伟大思想来武装青年学生。学界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掌握群众”[6]。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就是让伟大思想掌握青年学生。进而言之,高校思政课的使命即在于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等伟大思想在青年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帮助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使其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在此基础上,一个道理已经变得非常清楚: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伟大思想作为其课堂的价值引领。

就教学实践而言,应该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凸显伟大思想的“价值引领”呢?高校思政课显然是要“讲价值”的,然而,我们要避免用喊口号的方式来讲价值。一般而言,“价值引领”属于教学目标的范畴,是最终要让学生懂得的道理。因而可以在教学开始阶段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目标,如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思考。伟大思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对时代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时代之问的解决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让伟大思想掌握青年学生的关键在于,要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来说服他们。就教学过程而言,我们需要面对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来对伟大思想做出“论证”,论证过程则构成了伟大思想的基本呈现方式——这是本文所强调的核心教学方法。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7]总而言之,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呈现课程所倡导的价值。

二、科学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据承载

伟大思想往往体现为宏大命题,因而把握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上所述,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理论来对伟大思想作出论析与讲解。一般而言,科学理论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方面,科学理论符合人类的理性逻辑;另一方面,科学理论还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由于前半部分已经算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这里将对后半部分重点做出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写道:“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4]151。由此可见,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还在于可进行“经验观察”。因此,科学理论是逻辑与经验的统一体,具有逻辑性亦具有经验性。

在完成价值引领部分的导入后,高校思政课教学就进入了理论讲解部分。说得通俗一些,这部分也可以称为“说理论”。如上所述,伟大思想的伟大还在于其具有科学理论的力量。中国人常说“以理服人”,科学理论的力量即在于,它通过理性的方式掌握人们的思想。如果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进行思考,那么他就会被逻辑的力量所征服。在此基础上,这里想强调的观点是,对科学理论的论说构成了阐释伟大思想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意义上,科学理论是伟大思想的学理依据的承载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科学理论也是思政课教学中所要讲的“理”的理据承载方式。将科学理论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将学生引入学术殿堂,这是高校思政课与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区别。当然,在高校学生群体日益追求个性的今天,“平等说理”也无疑比单纯的价值灌输更受他们欢迎,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也是科学理论的核心精神所在。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伟大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大量科学理论。这里仍以上文中的“新民主革命道路”为例进行说明。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曾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之问。为了回答该问题,他从“国内权力碎片化”“良好群众基础”等五个方面,对红色政权得以存在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并分别明确提出了红色政权必然发生“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等五个因果判断[7]48-50。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后续行文中运用了“湘赣边界的割据”的具体事例,对前文做出的因果判断进行了验证[7]51;他甚至还增加“八月失败”事例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作用做出了比较分析[7]51-52,从而提高了相关因果判断的可靠性。这就从科学理论层面对“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作出了回答,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雄辩论证。

将科学理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据承载,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将视野拓展至其他学科,做到“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1]。比如,我们在讲到“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时,就需要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的“权力理论”[8]有所涉猎,如此才能让学生对文化的作用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全盘吸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9]这句话对我们如何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具体经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理升华

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仅获得理性认识是不够充分的,感性认识也是必不可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觉”。[7]288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样不能止步于让学生听懂其中的科学理论。高校思政课如果不能在感性层面加深学生对其中科学理论的认识,那么其知识传授就存在明显的内容残缺。

究竟应该如何增加学生对科学理论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显然没有条件让学生投入实践中去获得直接经验。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对科学理论的感性认识。那么“讲故事”的关键又在哪里呢?本文认为,“讲故事”的关键在于呈现事物真实的具体经验。具体经验强调对真实事件作出细节性的生动描述,它可以借助图片、影音、数字等方式建立起对学生有冲击性的表达。这些表达方式旨在建立科学理论与学生感官的直接关联,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理论的感性认识。如果学生不能获得相关感性认识并走入老师建立的故事情境中,那么“讲故事”就很难说是成功的。

具体经验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识。毛泽东认为:“如果直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理性认识之后进入具体经验,“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7]292。因此,具体经验的引入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说理论”部分的进一步深入。从逻辑上看,这部分是对课堂教学中所用科学理论作出的进一步延伸与验证。相对而言,故事是思政课教学中最容易懂的部分,这就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说服力。需要说明的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来看,这是人们的“认识运动”[7]294继续向前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具体经验的引入是对高校思政课“说理论”部分的升华,即“理”的升华。

具体经验还能提升学生对伟大思想的情感认同。如上所述,成功“讲故事”离不开老师对学生感官的调动。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感性认识通常还会调动其情绪。对于一堂思政课而言,如果学生最后能与课堂中所讲故事达成共情,那么老师的授课就最终让学生“走心”了。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落泪,那么老师所讲的课将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从根本而言,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行动自觉。虽然后者是老师难以看到的,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走心”又何尝不是其价值认同的真实表现?在这种意义上,具体经验的引入最终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即实现了对教学目标“情”的升华。

四、结论与讨论

图1: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理论·经验”结构模型

本文建立起了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理论·经验”的结构模型(见图1)。根据该模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包含伟大思想、科学理论与具体经验三大内容板块。其中,伟大思想为科学理论与具体经验部分的教学提供价值引领;科学理论则为伟大思想提供理据承载;具体经验一方面能升华学理论证中“理”的部分,另一方面则能升华价值引领中“情”的部分。这三大板块缺一不可、紧密关联,构成了一堂高校思政课重要的内在三重结构。在一般意义上,任何一堂好的思政课都应该做到“以价值吸引人”“以理论说服人”“以故事打动人”。这就是“思想·理论·经验”结构模型的规范意义所在。

近年来,思政课课程建设的“一体化”“立体化”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或者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些“思想”“理论”“经验”的组合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不难理解,“立体化”思政课建设也遵循着类似的道理。根据本文提出的“思想·理论·经验”模型,其中的关键变量就在于“理论”部分的比重、深度等。因此,如何科学地厘定理论部分在各阶段思政课中的角色,将成为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经验思政科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点击科学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大爆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