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在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运用价值
2022-04-27马克张春然董天舒张铮
马克,张春然,董天舒,张铮
(大连港医院外一科,辽宁大连 11600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图1 a:超声下C7横突;图1a:超声下C6横突;图1c:超声引导下穿刺。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颈椎病中占比最高的一种类型, 初诊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疗效不佳者也可进行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能够起到快速镇痛、减轻上肢麻木等治疗效果[1]。但既往经皮穿刺主要通过体表定位法进行,依据术者解剖知识、手感、经验等盲视进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2]。本院近年将超声引导用于CSR患者的经皮椎间孔注射治疗中,获得了一定的运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CSR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椎间孔注射治疗,根据不同穿刺方式进行分组:45例采用超声引导穿刺,设为超声组;40例采用常规徒手穿刺,设为常规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成年CSR患者;经CT、MRI等诊断,影像检查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相符;经物理、口服药物等治疗后效果不佳;无颈部皮肤病、创伤史、手术史。排除标准:颈椎发育畸形或合并椎管内结核、肿瘤等;过度肥胖者;合并脑卒中、腱鞘炎等影响上肢功能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徒手穿刺经皮椎间孔注射治疗。首先明确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外静脉的相交处,横突处于交点头侧上方1 cm左右,相当于处于甲状软骨上缘位置。C5横突位于C4与C6横突于胸锁乳突肌后缘相连的中点处。C6横突接近锁骨上方,可视为环状软骨水平,确定各横突位置,根据患病节段进行局麻,穿刺针进针方向与皮肤垂直,通常进针时患者有酸胀感,感受触及横突后结节,将针稍退出1 cm左右,再以颈椎后结节方向向前呈15~30°进针,询问患者有无异感,回抽无血后辅助正侧位、双斜位“C”臂透视,明确穿刺针尖至椎间孔距离<5 mm视为准确穿刺。固定针体,注射药液2.5 mL,药液配比为复方倍他米松0.5 mL、甲钴胺1 mL、2% 利多卡因1.5 mL、碘海醇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2 mL;待注射完毕后拔出穿刺针,进行按压止血。
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皮椎间孔注射治疗。超声探头消毒,颈部铺无菌手术巾,颈部均匀涂抹无菌耦合剂,探头长轴垂直于胸锁乳突肌,至下向上定位各横突,C7横突较为特殊,无前结节,仅有后结节,因此超声下容易鉴别C7与其它横突(图1a);C6横突有双结节(图1b),C7横突定位后可依次定位C6、C5、C4等。针对患者个体化定位椎间孔及神经根位置,神经根在超声影像下呈低回声、椭圆形。如神经根定位困难,可根据椎动脉探查,绝大多数椎动脉到达C6横突孔之前位于C7前方。准确定位后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探头正中位置穿刺,穿刺针超声下为高回声图像,到达椎间孔,接近神经根后固定针体(图1c),回抽无血后按常规组步骤注入药液2.5 mL。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治疗后1 d、1周、3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3],采用改良Macnad标准[4]评价治疗效果。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78%(44/4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术后出现穿刺处疼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22%;常规组出现皮下血肿2例、穿刺处疼痛4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75%,超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1 d、7 d、3个月时的VAS评分、NDI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超声组术后1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综合疗效方面,超声组优23例,良20例,可2例,优良率为95.56%;常规组优18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两组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VAS评分、NDI指数比较
3 讨论
椎间孔注射治疗CSR,是将消炎镇痛液注射至椎间孔神经根处,复方倍他米松能够有效改善神经根水肿,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渗出及浸润;利多卡因能够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改善痛觉过敏现象,主要起到镇痛作用;甲钴胺是一类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轴突再生以及核酸、卵磷脂、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受损神经根的修复,恢复神经正常传导功能。但普遍认为,经皮椎间孔注射治疗CSR的关健在于准确的穿刺,常规方法采用体表定位法进针,经“C”臂透视确认,穿刺受到术者手感、经验、解剖知识等因素的干扰,影响穿刺准确率[5]。本研究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皮椎间孔注射治疗,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术后1 d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超声引导能够提高穿刺准确率,并降低穿刺相关不良反应以及软组织损伤。
笔者总结超声引导穿刺具有以下优势[6]:①高频超声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效果,观察穿刺路径上的血管、神经根等重要结构,避免误伤,减少不良反应;常规徒手穿刺可能因多次调整造成皮下血肿以及软组织疼痛,若穿刺时损伤血管,药液入血后短时间吸收可出现恶心、头晕等一过性局麻药中毒症状。②超声引导能实时动态监测穿刺针路径,准确观察针尖到达靶点的位置,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部分学者认为,超声引导能观察药物分布情况,提升治疗效果[7-8],但本研究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徒手穿刺,因此在VAS评分、NDI指数、改良Macnad标准等疗效评价方面差异并不显著。③超声技术无辐射,临床运用安全,不会造成放射伤害,实时动态下全程监测,相较于CT引导费用低廉、安全性高、简单便捷。
虽然超声引导在椎间孔注射治疗CSR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但需注意以下事项[9-10]:①超声引导时应保持超声探头稳定并于皮肤保持相对垂直位置,避免过度施压、探头角度变化等造成的图像变形及干扰伪像;②需仔细辨别穿刺针在超声下的高回声图像,要求穿刺针整个针体均处于超声声束内,以明确针尖到达靶点,便于及时停止、固定;③在纳入病例方面,对于颈部皮肤病、过度肥胖等患者,操作难度加大,应进行排除。术中CT在脊柱外科中广泛运用,虽然较超声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结构分辨率,但颈椎椎间孔周围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以及邻近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CT对血管、神经等软组织辨识度较低,穿刺时往往需要通过CT扫描不断改进、修正穿刺路径,可能出现多次穿刺以及血管、神经损伤[11-12]。而超声引导能够对穿刺路径、骨性组织、软组织以及注射后药液扩散情况等进行实时显示,且还具有无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