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与磁共振影像特点分析
2022-04-27张会理刘玉珂尚敏陈忠
张会理,刘玉珂,尚敏,陈忠
(1.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河南洛阳 471000;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影像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3.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周山院区影像科,河南洛阳 471003;4.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洛阳 471000)
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于脊柱承重节段,常以胸痛、腰背痛、肢体麻木、乏力等为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骨折、下肢瘫痪[1]。C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分别率,可充分显示骨性结构及其内部的复杂变化,从而为骨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客观依据[32]。但临床研究证明,大B细胞淋巴瘤一般无出血、坏死,且部分患者在CT上并无明显的骨质破坏,而是表现为病椎旁有明显软组织肿块[3]。相比CT,MR对组织中水含量变化更为敏感,可直观的显示出脊椎各个切面的图像,避免遗漏微小病变[4]。基于此,本文对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与MR影像特点进行分析,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治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27例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7例,女10例;年龄26~67岁,平均(45.23±6.05)岁;病程2周~5个月,平均(2.13±0.54)个月。
1.2 CT检查
患者均采取西门子CT96HAND-963S系统进行平扫,检查时取仰卧位,保持呼吸平稳、身体自然放松。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20 mAs,颈椎层厚4.0 mm、层间距3.0 mm,胸腰骶椎层厚5.0 mm、层间距4.0 mm,螺距1.0。平扫后,经肘前静脉团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60 mL,流率3 mL/s,剂量2 mL/kg,行增强扫描。然后对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分析病灶位置、肿瘤直径、内部密度、骨质破坏、内部骨质增生硬化、周围骨质增生硬化等情况。
1.3 MR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高级1.5T磁共振系统MAGNETOM Avanto进行检查,采取体表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及参数:矢状位T1WI(TR562 ms、TE7.5 ms),T2WI(TR3000 ms、TE93 ms),脂肪抑制T2WI(TR3750 ms、TE96 ms),层厚3.0 mm,层间距0.3 mm,FOV260 mm×260 mm,矩阵226×226;横轴位T2WI(TR3260 ms,TE12 ms),层厚3.5 mm,层间距0.5 mm,FOV300 mm×300 mm,矩阵200×180。增强扫描: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特酸葡胺100 mL,速率3 mL/s,进行脂肪抑制T1WI序列(TR720 ms、TE9.6 ms),冠状位(TR630 ms、TE11 ms),矢状位(TR630 ms、TE11 ms)等扫描,层厚3.5 mm,层间距0.5 mm。然后将MR扫描图像录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2 工作站进行处理,由2位影像科主任医师共同分析,记录肿瘤边缘、肿瘤包绕椎管、T1WI信号、T2WI信号、脊髓水肿、肿瘤强化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分析
CT检查中,患者病灶位置主要集中在胸椎,共14例,分别为T12例、T1-2及附件3例、T2~T33例、T4及附件2例、T4-52例、T9-102例、T11及附件1例、T12及附件1例;颈椎5例,分别为C1-2及附件3例、C2-4及附件2例;腰椎7例,分别为L11例、L4-5及附件4例、L5及附件2例;骶椎1例,为S1-2椎体。骨质破坏21例,分别为11例溶骨性破坏(8例伴骨折)、6例浸润性破坏(3例伴骨折)、1例硬化性破坏、3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骨折)。详见表1。
表1 27例患者的CT分析
2.2 MR分析
MR检查结果见表2。
3 讨论
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起源于B细胞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胸椎,且椎体发病率较附件发病率更高,受累椎体在影像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5]。本研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CT显示胸椎发病率为51.85%(14/27),且大部分患者均存在骨质破坏,这与杨帆等[6]的研究相似。21例骨质破坏的患者中有13例伴骨折,这是因为脊柱淋巴瘤早期多沿骨小梁间隙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常可致骨小梁结构破坏,在CT上呈模糊状改变或变稀疏,并累及椎弓根等附件,引起压缩性或病理性骨折[7]。患者的内部骨质和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比例均较低,这是因为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以溶骨性、浸润性骨质破坏为主,并呈现“虫蚀样、云雾状”,甚至是“钱币样”改变,而硬化性、囊性膨胀性等骨质破坏较少,仅有少部分病例有骨质硬化改变[8]。因此,脊柱淋巴瘤的骨质破坏虽多种多样,但可将溶骨性破坏作为其重要特征。同时,肿瘤一般无出血、坏死,多沿椎体、椎旁间隙结构疏松的组织生长,较少出现椎间盘受累[9]。在MR检查中,肿瘤边缘光滑率70.37%,但这并不是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特有的表现,还需结合其他征象进行鉴别。16例患者出现肿瘤包绕椎管,这是因为肿块可绕被破坏的椎体后缘、椎弓根或经椎间孔侵入椎管,使椎管狭窄,并向上、向下纵向发展,形成“袖套状”浸润,压迫脊髓时,还会出现相应的躯体功能减退,但其是围绕硬膜外,呈环形生长,一般局限于脊柱硬膜外[10-11]。仅4例患者累及硬脊膜,脊髓水肿比例也较低。T1WI多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2]。但这需与其他骨性肿瘤鉴别,如不典型脊柱结核也有相似的骨质破坏,但相比脊椎淋巴瘤,脊椎结核有后凸畸形、融合椎、流注状冷脓肿等表现[13]。再如脊柱转移瘤也好发于胸椎,多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但其很少转移至椎管内,在MR上有典型的骨髓代替征象[14]。另一方面,脊柱淋巴瘤的瘤巢及邻近组织一般不强化或呈轻中度强化,且软组织肿块范围常大于所见的骨质破坏范围,无骨膜反应或骨膜反应轻,先累及单个椎体,再侵犯相邻椎体[15]。
表2 27例患者的MR分析
综上所述,CT的骨质破坏及MR的“袖套状”浸润、T1WI、T2WI信号表现等对脊椎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临床可结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鉴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