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2-04-27李从宝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单一传授知识的现状,通过用不同的史观评价历史事件、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历史问题、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思维定式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角度思维;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B-0079-03
收稿日期:2021-11-29
作者简介:李从宝,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很多中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思维定式的问题。学生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往往只能聚焦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有时也认为书上的结论就是权威,因此往往对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阻碍他们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影响其学习效率的提高。随着研究的不断突破,一些历史结论会渐渐显示出其滞后性,所以作为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课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1]2这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多角度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教学多角度思维的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6。因此,无论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都必须改变原有的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能用多角度思维学习历史。
(一)多角度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当今社会,只有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而多角度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开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时就“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1]8。只有通过不断的积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例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武则天的评价,原本是肤浅的、单一的,大多根据影视作品和社会上浮泛的认识。通过教师多角度的思维分析引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走进图书馆查资料,迅速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知道武则天不仅是暴君女皇,还是推动唐朝社会发展的颇有建树的君主,为大唐进入鼎盛时期打下基础。
(二)多角度思维有利于教师教学模式的优化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而现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坚持多角度思维教学,不仅有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优化教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路径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路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笔者通过用不同的史观评价历史事件、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历史问题、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思维定式的路径尝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一)用不同的史观评价历史事件
目前,大多数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历史的认识比较肤浅,不能从更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中,满足于教师的结论、教材的定论;对于他们来说,教师和教材就是权威,不敢给予一丝怀疑。对历史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具体,缺乏深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于同一个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评价历史事件也是如此。而当今的史学界存在着多种史观,若能综合不同的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些历史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评价历史。如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若从革命史观来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现代史来看,它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从整体史观看,它又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文明史观看,它促进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嬗变,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历史问题
我们对前人的评价往往脱离时空,用如今的思想道德标准对古人进行道德绑架,没有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而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从自己的立场判断是非曲直,这样就很难公正地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时,必须把这一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探讨,如国际、国内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在探讨“明末清初时为什么会产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时,就必须非常全面地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彼时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队伍逐渐壮大;理学僵化、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才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同时代的不同层面进行全面分析,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思维定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习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样的历史年代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不会修长城?为什么?”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统一恢宏但又充满了矛盾的年代,就会绞尽脑汁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权衡利弊,做出抉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可以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互联网,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历史。如关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可以就此展开辩论,除了正方和反方的选手,其余的同学观战并担任评委的工作,结果由同学投票决定,最后教师点评。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辩手们得到了锻炼,还开拓了同学们的思维。因为在这个唇枪舌剑的过程中,辩手们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必须全面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这样才能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论据,也才能更好地揣摩对方立论和提问的角度,从而战胜对方。观战同学手中的每一票都直接关系到比赛的结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听、谨慎投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
但是历史教学中的多角度思维也需要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客观、公正、真实。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多角度思维而标新立异,而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