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生成性”教学

2022-04-27贺淑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生成性高考改革

贺淑云

【摘要】本文通过《故都的秋》“生成性”教学方法的教学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适应新高考模式下的语文学习,也为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考改革;“生成性”教学;语文教学

“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接受性”教学的一种动态的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实现知识的获得和思想的提升。

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探讨“生成性”教学的思路和过程。

一、教学思路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有许多的景物描写,在进行文本赏析与解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以意象的赏析为重心。我们在进行文学性赏析的时候,总会告诉学生,“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主张。也就是说,景物描写所选取的意象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曾经有老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留给学生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故都的秋》中的意象来写一首小诗。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既有文学性,又有创意,还能得到课堂效果反馈。但是,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尝试,将这一过程颠倒一下顺序,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1.代入作者,初读思考

赋予学生作者的身份,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来读文章,读的过程中要把自己选取的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圈画出来,让学生将景物意象都找到。

2.意象展示,任务布置

将这些意象展示出来,营造如下情境:你拿到了故都寄来的照片,照片里有这些你曾经熟悉的景象,你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此刻,已然是秋天,你推开窗子,发现你此刻所在的地方,窗外的秋景和照片里的完全不一样,你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睁开眼,你对着照片略一沉吟,写了一首仿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诗。

给学生时间进行诗句创作。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行意象的顺序排列时,大多都在力求押韵,最后一句抒情时都在认真思考选取什么词更加准确。

3.作品展示,师生赏析

最后请学生来进行作品展示,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析。

顺着同学们的赏析,我们非常顺利地在探讨中将文章进行了剖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就是作者自己所说的“清”“静”“悲凉”。这景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有花有鸟,只是没有“我”,“故都枣尽”写尽离乡之久,归乡之难,“破壁之下”写尽历史沧桑,天涯望断。这个时候我再问,为什么不能把《故都的秋》改为《北国的秋》,这时候他们会一下子明白,是因为故都历史悠久,因为故都让“我”眷念和热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石丽玲,朴实与理性:高考语文江苏卷向全国卷过渡应有“内涵”[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9(04)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生成性高考改革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研究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