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2-04-27韦金色黄茗姚敦瀚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韦金色 黄茗 姚敦瀚

【摘要】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找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切入点、坚持民族体育课程的实践探索为例,论述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开发、应用、推广抛绣球、壮拳等20多项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有效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推动南宁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测试引入民族体育项目,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民族体育 校本课程 学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0121-04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秉承雷沛鸿先生“教育为公,不忘百姓,尊师爱生,手脑并用”的教育思想,形成了集“纪念性、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五性”办学特色,现有桃源、江南两个校区,截至2021年12月,两校区共有66个教学班(桃源校区初中部30个班,江南校区高中部36个班),学生共计3 379人。两个校区共有壮、藏、傣、瑶、侗、苗、京、回、水、仫佬等少数民族学生1 707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52%;编制内教职工266人,两校区专任教师253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7%。

一直以来,学校立足校史校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让壮乡的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的培养目标,重视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广泛开展民族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课余训练及运动竞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和推广,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一、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78号)等文件精神。以建设“民主、合作、生动、有效”的课堂文化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开启“沛鸿名师讲坛”,开展“每月一星”“师徒结对”“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起切磋教学技能、展示课改成果的平台。以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工作实践为研究内容,探究学生成长、体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深化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致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课程优先,营造民族体育锻炼氛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世居着壮、汉、苗、侗、瑶、仫佬、毛南、回、京、彝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体育资源,如京族地区的“跳竹竿”,侗、壮、仫佬等地区的“抢花炮”,壮族地区的“板鞋竞速”,瑶族地区的“打陀螺”,仫佬族地区的“抛绣球”“大象拔河”等。学校立足广西“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挖掘、提炼民族体育内涵,加强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学校民族体育课程开发与应用思路导图如图1所示。

学校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整合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资源,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健身价值高,而且趣味性强、有地方特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群众性民族体育课程项目,在全校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民族体育锻炼氛围。

三、发挥民族体育独特优势,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2001年,南宁市青秀区成为国家首批课改试验区,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是新课改的体育样本实验学校。20多年来,学校开发、运用了毽球、珍珠球、抛绣球、竹竿舞、射弩、板鞋、打陀螺、大象拔河、壮拳、竹铃球、天地球、跳大绳、板凳龙、斗鸡、太极拳、滚铁环、跳皮筋、“跳房子”、扎西巴鲁、民族健身操等20多项校本课程;编制校本课程教材16册(种),研制教学资源光盘(视频)28套。如由学校前教研组长邱蕾老师担任主编,邓晔、车磊、黄亮老师参与编写的教材《民族体育与健康》,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并在全区中学投入使用;由邱蕾老师担任主编,课题组全组成员共同参与编写的《职业学校民族体育(南方版)》教材,经广西科技出版社发行并在广西各职业学校投入使用;韦金色老师牵头将壮族传统武术、现代技击、健身操等项目特点有机结合,创编了适合当代青少年锻炼的体育项目——壮拳(初级版),并成功运用到体育大课间活动中。2020年,创编团队在壮拳(初级版)项目中增加队形变化及回合操练等技术动作,打造集观赏性、竞技性为一体的校本壮拳操2.0版本——《追风少年》。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体育组创编了集趣味性与体育锻炼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室内操,让广大师生可以居家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并把民族体育列入课表,每周至少上1节民族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其中确保高中生每周有2个体育课时,初中生每周有3个体育课时。

四、坚持“教会、勤练、常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力求教会”——转变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方式

在20多年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实验过程中,学校体育组全体教师广泛开展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说课、评课、体育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研讨教法与学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创建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邱蕾老师以“双重角色”模式探索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法独具特色,曾先后获得自治区、南宁市体育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邱蕾老师多次在自治区各地市进行示范课教学,先后被评为市级课程改革实验先进个人,自治区、南宁市体育学科课改培訓专家成员、体育学科带头人。

李翀老师以“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锻炼习惯。在执教《斗鸡》一课中,让学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欢笑的游戏中进行个人比赛、团体比赛。学生运动脉搏测试结果显示:心率为130—150次/分钟,为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属于有氧代谢过程的适宜强度,对发展学生身体效果较佳。

(二)“力推常练”——创编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大课间(课外活动)应用模式

1.场地设施与器材准备

学校有1个多功能塑胶田径场。田径场跑道内划分为5个练习场地:1个排球场、1个竹铃球场地、1个拉鼓场地、1个天地球场地、1个毽球场地;田径场跑道的两条直道被划分为2个大象拔河场地、1个竞速板鞋场地;田径场的弯道被划分为抛绣球和壮拳场地。器材方面:毽子500只,大绳10根,绣排球2个,拉鼓1个,拔河绳1根,竹铃球1个,背竹筐2个,气排球1个,软排球1个,绣球30只,三人、五人板鞋共12副,大象拔河绳2根,毽球若干,记分牌5块,移动音箱1个,项目板公示牌10块等。

2.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设计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大课间活动时间30分钟。主要活动过程有如下8个步骤:

一是全体学生按班级集合,体育教师整合队伍,成体操队形站队。主持活动教师负责提出任务和要求,并进行项目解说。(1分钟)

二是热身活动。各班级男女生面对面进行踢毽子热身,女生先踢毽子、男生计数,接着男生踢毽子、女生计数,依次轮换。(4分钟)

三是跳大绳练习。体育委员取回大绳迅速带领本班同学到达指定场地进行跳大绳,每班分两批次轮换跳,每批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跳,每次轮换跳2分钟。(5分钟)

四是分项目比赛。体育委员回收大绳,迅速带领本班学生集合,体育教师组织进行分项目比赛。分项目体育活动有:天地球、绣排球、大象拔河、毽球、竹铃球、拉鼓、抛绣球、壮拳、竞速板鞋等内容。各班体育委员带领本班同学到相关项目场地进行活动。(15分钟左右)

五是放松活动。各班同学在体育委员带领下迅速到本班指定集合地点;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身心活动。(4分钟)

六是小结。(1分钟)

七是全体学生齐呼口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精彩”。全体解散。

八是器材回收。

(三)“力办常赛”——不断提升民族体育竞技水平

自2007年以来,学校成功承办南宁市多届“沛鸿民族杯”中学生民族体育运動会和南宁市多届中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引领南宁市中小学民族体育运动的开展。2014年,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邱蕾老师荣获“全国十佳活力园丁”称号,广西代表团男子南拳、女子棍术、男子对练等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成绩均进入前8名。2013年、2016年、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育局、共青团广西区委先后举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运动会设有武术、高杆绣球、踢毽子、跳绳、板鞋竞速等民族体育项目。学校大部分教师在运动会担任民族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2006年至今,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踢毽子、抛绣球等)成功引入南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测试项目,目前抛绣球项目仍然作为测试项目之一,此举在全国开了先河。据统计,近五年来,每年选择抛绣球作为体育中考测试项目的学生占全体考生总数的60—70%。区内外多所学校的教师纷纷到校参观学习,促进了校际交流。

学校是自治区毽球训练基地和射弩训练基地,毽球队曾在自治区、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6连冠,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女子团体第4名、男子团体第6名,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女子、男子团体二等奖等。学校曾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自治区体育局及自治区教育厅等,分别授予“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示范校”“广西全民健身标兵单位”“广西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等10多项荣誉称号。

五、成效、不足与建议

学校开发和运用民族体育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学生学习民族历史、厚植民族文化,提高壮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民族体育传承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性,掌握民族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竞赛规则,学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过程中乐中学、学中乐,在训练、比赛中强健体魄。三是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目标统领内容”,把广西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有机结合;以开展有效教学为突破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四是体育中考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均名列全市前茅。近年来学校体育中考成绩如表1所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测试项目为广播体操,学生成绩全部合格)。五是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严格执行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施行面达100%,合格率确保在85%以上,优良率逐年提高。据学校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档案数据显示,全校学生形态发育总体水平持续提高,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持续改善。

学校在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内容较多,教学形式以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为主,理论课所占课时极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仅能基本满足民族体育的开展需求,民族体育器材损耗较大;学校体育教师的男女比例、民族、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每位教师要教授1—2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参与民族体育运动的需求与民族体育运动开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等等。

未来,学校要摒弃竞技体育的“锦标主义”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民族体育内涵式发展;要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评价体系,实施奖励性激励措施,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经费保障;要加强“体教融合”,组建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要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等,不断深化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蔚卓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黄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

[3]韦金色,龙发辉,黄茗.初中生体育科目考试的现状及教学建议[J].广西教育,2019(1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促进广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21ZJY12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金色(1977— ),广西大化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体育;黄茗(1976— ),广西上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管理、校园足球发展;姚敦瀚(1986— ),广西田林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民族体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