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阅读思想探微

2022-04-27高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阅读习惯

高颖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问题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一直都存在。叶圣陶先生针对中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曾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本文针对现今阅读仍存在的“填鸭式”课堂的问题,根据叶圣陶先生的阅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本文力从“教是为了不教”切入,进一步分析“教材举一隅的作用”与“阅读要养成的习惯”,从中探讨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及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阅读习惯

在当代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叶先生根据七十六载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得出一些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纵然叶先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人,距今已有了一些距离,但随着时间的延伸,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但没有和当代教育脱轨,反而与当代教学大纲契合,这更凸显了叶圣陶先生教育理论的前瞻性与现实价值。叶先生思想的前瞻性能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指引方向,提供可靠的参考与建议。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产生与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理论从产生至发展有着较长的时间。叶圣陶先生在1959年《光明日报》的《给少年儿童更多的课外读物》中提出:“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1]217由此,这一理论萌芽了;在1961年发表的《怎样教语文课》上,再次提出:“总之,讲的目的在于不需要讲。”[2]199在1962年《文汇报》中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明确提出:“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3]356在这个阶段,这一理论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叶圣陶先生在1963年发表的《评改<最近半年工作情况汇报>》中进一步阐释了“教是为了不教”。文中提出:这情形有点像教孩子走路一样,一面要留心扶着他,一面要准备放手,先是放一点,到末了完全放手。各科教育工作和整个教育工作都如此。“导儿学步”形象生动地阐释出“教是为了不教”的精髓。叶圣陶先生在1978年发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写到:“口耳授受本来是人与人交际的通常渠道之一,教师教学生也是人与人交际,‘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一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3]356叶圣陶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论出发,这一理论与生本位思想相关照,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人,而非灌输学生知识的人。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是为了使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拥有学习的能力。总括一句话:尽心尽力地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到此,这一理论成熟了。

2.阅读中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阅读教学从古至今,始终是“老大难”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发展到何种程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那些“旧问题”。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填鸭式课堂”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实际上,早在叶圣陶那个阶段,叶圣陶先生就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建议。“现在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才好,但教师真的只管“讲”吗?”[3]109为应对这一教育现状,“教是为了不教”能提供好的指导意见。“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避免“填鸭式课堂”与《“瓶子观点”》提出的只把学生当作一个空瓶子,教师一面教,学生一面被教的教学现象。填鸭式、灌輸式的课堂结束后,学生脑子被填满了知识,这看似是成功的教育,孩子却只知道表面知识而失去最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思维。叶圣陶先生曾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道:“教师在指导阅读之前,要考虑的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思路是怎样开展的……换一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一步想的。如果能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的好处。”[3]355这种教学思维用于教师教学也是极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让学生被动听讲,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教师可以在讲具体课文时,多问一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困难,教师最后提出的问题的深度要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讲《窦娥冤》时,教师可以由窦娥的形象入手,提出问题。最后教师也可以像孙立权老师学习,再深入发问:小人物的悲剧为什么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怎样理解三桩誓愿,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为什么如此重视贞洁?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会慢慢拓展,学习能力才会渐渐提升。

正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谈到:“只有教师尽心尽力地教了,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学生真正不用教了,这才是教学工作和教育的最大的成功。”[3]388

二.举一隅而得三隅反

1.教材只是举一隅的作用

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到:“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要使学生试着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3]3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只是“凭借”,教师要以教材为例达到“举一隅而得三隅反”的效果。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具有代表性、逻辑性,是为学生学习必备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设计的。教材需要以课文为典型,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再使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文章之中,而非单纯地讲每一篇文章,因为课文只是范例。学生须得从教材中学到基础知识、整合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守。”[3]526

2.阅读学习要举一反三

教师要从课本文章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从阅读中来,到阅读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保有接受、欣赏、感受、辩证、批评这些态度来读文章。在阅读时,具体方法可参考《<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中提到的作法:“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环境。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阐明、描摹、衬托。同时,对于一个词、一种句式也不容忽视。拿到读物,注意他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咱们的语言文字的问题。”[3]152按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从中学会了把这样的阅读思维从书本的文章转换到课外读物,阅读思维也会愈发成熟,从而达到了举一而反三的作用。

阅读的指导也要具体到版本、序目的指导。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课外读物的版本杂乱,良莠不齐。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其自身能力挑选出合适的版本,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在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过程中,还会对阅读产生兴趣。现代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序目的指导。序目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想要了解书,必先看序目。而这往往是教师指导阅读与学生着手阅读最忽视之处。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看相关的批评或者评论,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维度审视所读的著作,这会给予学生启发,培养、锻炼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针对于不同的书,读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吴遵民先生主编的《外国教育论著选读》讲解《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课堂实录中提及:“……此外,这本书还可以采用另一种读法,即先读后面三章,然后再读前面,因为后面所论述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对前面论述的一种总结,而前面的论述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学的思考。”[4]6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本书其实是有不同种读法的。或顺序而读,或倒序而读,或乱序而读,抑或是讲书的某一方面汇起来读,具体读法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教师在序目引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這样的思维,学生渐渐就会举一反三地运用到阅读中,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

三.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3]520由此可见,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是很关键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多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谈到:“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地熟练技能。”[3]113现在的阅读学习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时候,工具书就在手边,不会的词标注得非常清晰。英语有的词是会和语境有很多的关联的,所以主要掌握住一个词的三个不同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变通就可以。而我们的母语相比英语的学习是更需要工具书的。因为汉语每个词都有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看似差不多,实则可能在含义、用法上相差甚远。例如:“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两者用法不同: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若学生不清楚词的含义,就会造成词语的乱用。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勤用工具书。此外,参考性的书籍也要会运用,做到“不求甚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工具书这一方面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谈到:“用参考书籍的习惯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国文课内指导参考书籍,要顾到学生的能力、顾到图书室的设备,指引学生借来参考。指定了参考书籍,给予学生说明或明示。一方面要他们练习参考,一方面又要它们不致茫无头绪、提不起兴趣。”

2.养成阅读后做笔记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之前,教师要纠正学生对于写读书笔记的错误观念:大部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像是教师逼迫学生去完成的任务一样。叶圣陶先生曾说:“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3]24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写读书笔记也写得很少,一方面是应试压力大,教师的讲课多是围绕着应试开展的,所以甚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即使有这方面的要求,也远远达不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读书就写的程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读书笔记的作用不了解或者是认识有偏差,导致学生没有有效地写读书笔记。现代生活节奏快,教学节奏也追求快。读书笔记这种慢慢培养学生思维与阅读、写作的方法渐渐被人们忽视。要使其开展下去,让学生有扎实的阅读、写作基础,教师务必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后做笔记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初期会有很多困难,“对于初学者,教师当然不能求其周深密至,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那么笔记要怎么写呢?叶圣陶先生曾谈过:“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3]93再细细来看,参看叶圣陶先生的意见:“……笔记大概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另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3]24读书笔记中,学生可以记录书中重要的解释与批评,自己欣赏、感兴趣的句子。读书笔记也可写提要、摘录重要资料和记读书心得等。但无论哪一类都标明书名、篇名、页数等,以便后面的校对。学生也可以根据所读的几本书针对一方面的问题写总论。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以后的生活都颇有益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有益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在完成读书笔记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的能力。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益终生。

阅读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培养学生自行阅读、学习的能力,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写作基础。参考叶圣陶先生的阅读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身的学习,能自如地看杂志、看符合自身程度的各科参考书,能读国人创作的以及翻译过来的各种文艺作品,能读如教本里所选的欧阳修、苏轼等人所作的文言,能适应需要,自己查看课外文言读物,能灵活地运用工具书。叶圣陶先生那个时代阅读教学目标如此,现如今的阅读教学基本目标亦是如此。但反观如今的阅读教学,和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阅读的教与学仍有一些距离。经历了数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后,语文阅读教学仍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举一反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些思想都有助于我们突破当下的阅读教学困境,有效解决阅读教学中“填鸭式”课堂的问题。多从语文教育大家思想中找寻切合现今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语文阅读教学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17.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19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17、199、356、109、355、388、3、526、152、520、113、24、93.

[4]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阅读习惯
霜的工作
燕子,住下吧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