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工业小镇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以株洲市白关服饰小镇为例

2022-04-26熊瑶XIONGYao

价值工程 2022年16期
关键词:服饰小镇

熊瑶 XIONG Yao

(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 410014)

0 引言

株洲纺织服饰产业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产业集群,是湖南省重点培育产业、中国动力谷“3+5+2”产业体系之一。经过30 余年的发展,到2020 年,全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已具备推进服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第四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启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是转移重点,株洲芦淞区具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特别是广州地区服饰产业转移的重要机会。

1 小镇概况

白关服饰小镇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服饰产业历史悠久,是炎帝神农氏“制麻为布,始做衣裳”的故乡,已荣获“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等多项荣誉。2020 年小镇范围内服饰产业产值突破70 亿元,年缴纳税收2060 万元,产值占全国同类市场超过30%,占省内市场达到70%左右,现已入驻服饰企业52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 家,吸纳就业1 万余人,是沿海服饰产业转移、株洲服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

2 产业发展现状

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产业链拥有上游的纺织、中游的成衣加工和下游的物流、服装贸易等,已经初步具备了打造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基础。形成了以芦淞为核心,醴陵、荷塘、茶陵、炎陵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芦淞区主要为服饰产业全产业链,面辅料环节主要布局在茶陵、炎陵,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布局在芦淞、醴陵、荷塘。(详见图1)。白关服饰小镇作为株洲市东拓战略,向东联络醴陵的重要节点,是株洲服饰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主要产业类型为服饰加工。

图1 株洲市服饰产业总体分布示意图

3 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是政策利好。2016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形成发展新动能,创造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纺织强国。二是消费稳步增长。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是纺织服饰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等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叠加,将推动升级型纺织服装消费增长。三是互联网+。纺织服饰产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行业互联网整合、跨境电商、工业4.0 等新模式新技术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制造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是产业链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的变迁,制造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以智能化、服务化为方向,制造环节正逐渐成为产业创新与价值实现的中枢,制造环节并不必然处在价值链的低端,供应链日渐成为竞争的核心的战略资源。

挑战:一是缺少共识。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主体众多,相关企业基本是民营资本,服饰市场、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之间缺乏共赢诚信的共识,竞争激烈无序,引发对产业人才和资本的“驱逐效应”。二是缺少管理。政府对产业的综合统筹乏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行业商协会等自律组织在规范引导成员做大做强等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三是缺少品牌。产业业态以二级批发和品牌代理为主,市场销售的商品大部分来自外地,本土生产产品比重仅为6%。现有本土原创品牌或大而不强,或实而不名,产品销售不畅,附加值低。四是缺少配套。商贸展示环节在硬件和软件上仍比较低端;生产加工环节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配套滞后,仓储物流环节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仍在建设中。五是缺少政策。省、市、区三级层面,针对服饰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但服饰从业者普遍认为比不过同类地区的政策支持,在具体操作中针对性不强,难以落实。

4 目标定位

依托“芦淞服饰”名片,在白关镇打造一个以时尚服饰产业为引领,集服饰创新设计、服饰智能化生产、服饰博览会展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特色产业小镇,成为全国服饰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沿海服饰产业转移、株洲服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株洲建设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千亿级纺织服饰功能性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将白关服饰小镇打造成“中国时尚服饰小镇”“全国服饰创新设计示范基地”“全国服饰智能生产示范基地”“全国服饰智能生产示范基地”“全国时尚服饰博览会展中心”。

5 产业发展思路

以服饰产业链发展思路引领小镇发展框架,构建“一核、三极、四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一核主要指打造以时尚服饰加工制造为主,拓展研发设计、人才培训等上游产业,完善商贸物流电商平台等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服饰加工产业链核心。三极指依托产业核心延伸发展的文创产业极、文旅产业极、和会展博览极。四化是指从智慧化、新型化、品牌化和配套完善化四个方面强化配套支撑体系。

图2 白关服饰小镇产业结构

6 产业发展路径

通过塑造产业核心,延展产业极核,强化配套支撑三个路径来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6.1 塑造产业核心

以白关服饰小镇为载体,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构建以服饰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发展。

①强化小镇主导功能——服饰加工制造,主要包括成衣生产与配件生产两种类型。不包括面辅料的生产与制造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洗水加工等类型。成衣生产,引进全球知名成衣生产厂商,同时积极联络并培育本土企业,打造时尚服饰成衣生产基地,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未来将承担联系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主要载体项目为各类成衣生产厂、工坊,引进品牌二狼狐轩、护岛宝贝、尚都比拉等。配件生产根据成衣设计所需配件、贴画、装饰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是园区时尚元素生产基础,通过配件的创意设计和植入,展现园区的时尚品位。主要载体项目为各类服装装饰、贴画、配件生产厂,引进品牌众智汇科、正楷彩印等。小镇规划布局二狼狐轩服饰产业园、新芦淞(白关)国际服饰产业园创业园以及其他国际服饰产业园区。

②引进服饰设计研发等特色功能。主要从面辅料市场、人才培训、研发设计三方面拓展产业链。面辅料重点引进拥有新材料新技术的面辅料生产企业和大型综合性面辅料市场,为园区服饰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交易场所,主要载体项目为面辅料批发市场,引进品牌意法商业集团、锦艺集团、广州中大、浙江柯桥等。人才培训方面,与北京服装学院、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饰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服装学院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专家工作室、学生实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组建株洲纺织服饰和新媒体运营学院、株洲服饰直播带货基地。小镇建设株洲服饰学院作为服饰产学研基地。同时依托高校、专家、设计师资源,成立设计师共享平台,提升时尚服饰产业的创意设计,强化服饰研发设计引领作用。规划设计师品牌生产基地,打造湖南新素白等独立设计师品牌。

③夯实服饰商贸物流等基础功能。在商贸流通、电商平台、物流配送等方面完善产业链配套。在小镇园区规划全球服饰订单服务平台(中心)。以新芦淞集团为主体,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全球服饰订单服务平台(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贸流通平台,链接全球。通过引入各类电商公司,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商服务平台,打造直播电商新内容综合体产业园区,拓展时尚服饰小镇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小镇竞争力。随着芦淞大美物流产业园等的兴建,株洲长期以来的纺织服饰物流正逐步由松散、凌乱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转变。规划的小镇物流中心也将为白关服饰小镇现代化物流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6.2 延伸产业极核

服饰小镇在产业链延伸上形成以会展博览为引领,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为支撑,构建博览+创意+旅游的全口径服饰支撑产业链。

①会展博览引领。

以服饰产业为主导,建立服饰百科全书、园区企业发展历程、园区人文历史发展等主题博物馆,强化服饰小镇的对外形象展示和宣传窗口。规划项目有服饰博物馆、企业博物馆、人文历史博物馆等。以小镇主管单位和新芦淞集团为主体,依托规划中的会议会展中心,引进服饰类会展,同时举办和引进各类中高端交流会议论坛,进一步提升服饰小镇影响力,并不断完善时尚服饰品牌评估、中高端服饰产品交易等功能。支持开展品牌评价研究,每年举办一次省服饰博览会,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自主服装品牌”评选活动。

②文化创意塑造。

小镇通过打造文创加工、文创街区、文创教育等产业类型,通过文创力量为白关服饰小镇助力。文创加工主要以服饰文化创意加工为主导,积极引进青年设计师、本土服饰设计大师开展各类服饰文化创意类加工、设计。打造本土服饰工坊、大师工坊等项目。以白关时尚艺术街区为主体,通过建设艺术街区、策划服饰主题文化演艺活动,营造文化创意氛围浓厚的服饰小镇主题街区,同时沿街区植入服饰展示橱窗,强化服饰主题元素。依托株洲服装学院,开展服饰设计、加工类职业教育,同时通过人才梯度的培养,培育艺术创作工作室、教育工作室以及服饰类教育产业。

③文化旅游支撑。

以服饰为景观元素,建设服饰主题公园,同时策划月月服饰巡展,增强民众的认知和白关服饰小镇的对外展示形象。以白关时尚艺术街区为主体,植入白关服饰小镇本土品牌的时尚服饰购物、服饰主题周边购物以及场景消费。依托白关服饰小镇绿环,建设服饰主题绿道观光环,串联各主题板块,包括加工、创意设计、主题街区、文化公园等。打造白关服饰小镇服饰工业旅游线路,承接小镇被侧大京风景名胜区游客资源。

6.3 强化配套支撑

强化配套支撑,主要包括实施园区智慧化、产业品牌化、发展新型化、配套完善化四大配套支撑。

①园区智慧化。

打造智慧型全产业链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园区智慧能源系统、安防系统、物联网、服饰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园区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技术支撑+创新企业+场景体验”的模式,推进园区生产、管理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打造示范性智能制造企业。发挥智能制造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新技术与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共享车间。加强纺织智能化装备推广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标准技术、敏捷制造及柔性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通过组织结构和制造过程再造,实现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发展,推动服饰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智慧化、体验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②产业品牌化。

塑造区域品牌。以市政府名义主导“芦淞服饰”申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打造“品牌价值共同体”(包含白关服饰产业园品牌)。培育本土原创品牌。鼓励企业品牌化经营,重点培育本土自主服饰品牌,形成高端品牌、大众品牌、快时尚品牌共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市场需求。培育设计师品牌。加强与衣全球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团队及公司的对接,实现设计师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培养包慧婷等一批富有个性特征的、坚持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独立设计师品牌。

③发展新型化。

引进新材料。承接和引进蜘蛛丝纤维、石墨烯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生物膜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质量高、性能好、健康舒适的新型服饰材料及其生产项目。引进新功能。推动服装与新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免洗免烫、防水透湿等功能性产品,满足服装的功能化需求。关注电子智能元器件与服装的“封装”技术,鼓励服装企业与通讯、医疗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智能服装产品。引进新模式。借力“互联网+”,积极探索众创、众包等新模式,发展创客经济。

④配套完善化。

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推动产镇融合深度发展。完善生活配套、完善基础配套、推进镇区有机更新,推进生活区、社区服务区和生产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产镇融合、园城一体。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推动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的专家工作室、学生实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加快组建株洲纺织服饰和新媒体运营学院、株洲服饰直播带货基地等,依托其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新业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图3 白关服饰小镇规划总图

7 结语

一个传统的产业聚集区在决定其产业升级与转型方向及路径时应当充分结合所在地的地方特性,针对白关服饰小镇所面临的产业生产模式传统、缺乏创新人才、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政府应深入了解服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助推白关服饰小镇乃至株洲整个服饰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猜你喜欢

服饰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动物“闯”入服饰界
熊的小镇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小镇
忙碌的小镇
服饰之美——高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