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水陆法会
——以《西游记》《红楼梦》为例
2022-04-26杨文君
杨文君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水陆法会同水陆道场,全名叫作“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CBETA,X74,No1497,p0787,b19.)中有对该名称的拆分解释,“法界”的意思是就佛性而言,十方世界众生平等。即我们常说的人人皆可成佛。“圣凡”即佛教十法界分四圣六凡,是不同的修行境界,不同的果位。佛与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水陆”代指水、陆、空三地,为众生居处,其中水陆处的苦难要比空的更重。“普度”即超度一切众生,皆可得解脱。“大斋”与“胜会”为法会的主要内容——食施与法施,分别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解救众生。此即为水陆法会。
如今学界普遍认同水陆有南北之分,而北水陆仪轨《天地冥阳水陆仪文》①的《大雄氏水陆缘起》中介绍了水陆法会的由来。阿难见面然鬼王后向佛诉说饿鬼苦难,求佛施救,世尊便为其说法,出《焰口经》(“焰口”即面然),对应的是《水陆杂文》中提到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再有梁武帝夜梦神僧劝其建水陆作救受苦的众生,于是亲自编写水陆仪文,如此便有了水陆法会。后来法会所用的《梁皇忏》根源就在此。在古代,这种宗教法事的流传与否往往和一些特殊的社会原因有关,又或者受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而其最终到底如何发展,又是由普通百姓的认识决定的。
实际上,水陆法会的盛行往往与战争和自然灾害有关。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面对这样的大灾难人们无计可施,只能靠这样的形式抚慰心灵。同时这也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稳固统治的手段。后来人们在家中亲人亡故后也会为死者操办水陆法会以超度亡灵。唐宋之后,水陆法会日益盛行,在朝廷或民间都常有修建,众寺院也都修建水陆堂、水陆斋,绘制水陆画。像《西游记》《红楼梦》一类的明清古白话小说都口语色彩鲜明,情节贴近社会生活。所以研究其中关于水陆法会的描写对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说明,文中部分史料引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的电子佛典系列光盘(2016)。
一、《西游记》中的水陆法会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小说,其中讲到的神佛无数,更涉及了众多宗教仪式、义理的介绍。人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人民宗教信仰的缩影。小说中最先提到水陆法会是在第十回和第十一回唐太宗地府还魂时,判官嘱咐其,回到阳间一定要办一场“水陆大会”,来超度地狱的那些不得解脱的冤魂,并且提醒唐王,只有阴间没有怨念,阳间才能太平,大唐江山才能屹立不倒。这里即点明了水陆法会的直接目的——超度亡魂。
小说中对陈玄奘奉旨修建水陆大会的过程描写详细。首先是法会前,玄奘到化生寺筹备大会,其中包括了禅塌、幡䡴、音乐等道具的准备,以及一千二百名僧人的人员分配,还有选定开启日等诸多事宜,僧人们分上中下三堂,水陆法会将从九月初三开始,做满七七四十九天。接着在第十二回又描写了法会开启后的流程。九月初三当日,玄奘法师召集众僧,于长安城化生寺讲经说法。皇帝率群臣上寺拈香,拜佛祖参罗汉,看了法师献上的济孤榜文,又听法师诵经。后七日正会,唐王又率众拈香,城中人也“无论尊辈大小,俱诣寺听讲”[2]。而法师会上所讲为《受生度亡经》《安邦天宝篆》《劝修功卷》。也就是在此时观音菩萨说这些经卷为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须得西天的三藏大乘佛法才可以,于是有了后来的唐三藏取经。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提到过这三藏真经。据如来所说,西天共有法论经三藏三十五部,真经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这其中就包括了能度鬼的佛经。故事最后在第九十八回中唐僧师徒取到的是从这三十五部中捡出的五千零四十八卷。虽然小说中的经卷名称及法会仪式多有杜撰杂糅之处,但也可以借助小说的叙述窥见水陆法会这一佛教盛会的隆重仪式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唐王派三藏取经的初衷既不是为了宣扬佛法,也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是为了超度他在地府之中所见的那些无主无依的孤魂饿鬼,以达到阴司所说的阴司无鬼、阳间太平。所以统治者是为了安抚民心、减少社会矛盾、江山永固才兴办的水陆法会。
二、《红楼梦》中的水陆法会
区别于《西游记》,《红楼梦》更像是一幅生活百景图,书中有对不同身份、阶层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描写,所以小说的情节会显得更写实。《红楼梦》中关于水陆法会的描写都是在某个人物亡故之后,人们在家中或寺院为超度亡灵而开办的。贾府虽远不是普通人家,但其操办的水陆法会与在大灾难后朝廷修建的或民间私发的水陆大会仍然不同,可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百姓为超度逝世亲人而做的水陆法会。当然,因各家地位财力的不同,法会的规模、时长会有差异。《红楼梦》中的水陆法会,尤其是秦可卿去世后的那次,作者对道场的规模、流程叙述得非常详细。主要在小说的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灵前请了一百零八位僧人,做七七四十九日的水陆法会,以超度亡魂。同时,另一处又有九十九位道士做四十九日打醮超度的法事。之后又于灵前,五十位得道高僧和五十位道士对坛做法。此处的七七四十九天与《西游记》同。后又提到,宣坛榜上大书“……四十九日销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3],此处点明了所修设的正是超度亡灵的水陆法会,榜书上还有拜佛请神等语,均是水陆法会宗教思想的体现。这里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佛教法事和道教法事同时进行,不同宗教信仰在民间的融合于此可见一斑。接着在第十四回又写到了五七正五日的情形,其中提到了众多水陆法会上的具体仪式。诸如“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3]“开金桥,引䡴幡”[3]“放焰口,拜水忏”[3]等。另外,小说第一百零一回散花寺的姑子大了说过,办水陆道场为的就是“亡者升天,生者获福”[3],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人们兴办水陆法会的主要目的。
综上所述,作者在对小说中水陆法会的程序、规模、目的等内容的叙述之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水陆道场图。当然这也是《红楼梦》的叙事风格,总能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根据《天地冥阳水陆仪文》[1]可知,水陆法会既要召请佛教诸佛菩萨、道教众神,还要召请民间神祇、往古帝王后妃以及无主孤魂等众降临盛会。所以有了小说中的“恭请诸伽蓝、揭谛、功曹等神”[3]及“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3]等。之后提到的“开金桥,引䡴幡”[3]“放焰口,拜水忏”[3]也都是水陆法会常见仪式。依《汉语大词典》[4],开金桥指和尚做佛事,模拟为死者开辟一条能够托生到福禄之地的金桥,且只有生前为善的人死后才走这金桥。而幢幡是一种旌旗,寺庙或道场常见,是佛教和道教日常使用的道具。从具体来说,幢是一个高大的竿,幡是一条长帛,从幢竿顶垂下。“焰口”又叫面然,是一饿鬼,口中火燃,咽如针锋,所以为地狱中饿鬼举行超度佛事就称为“放焰口”。“水忏”是佛教经文之一,由《佛学大辞典》[5]收录的“水忏”条可知,唐代的悟达禅师有一天左腿上突然隆起了一个疮,疼得非常厉害,后来遇到了一位奇异的高僧引水为其清洗,便痊愈了。水忏三卷就起源于此。以上的这些基本仪式多数保留了下来,而且如今也常见佛教的超度仪式与道教的超度仪式同时进行的场景。
三、《西游记》和《红楼梦》中水陆法会的对比
比较《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水陆法会,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规模不同、程序不同。《西游记》中的水陆大会,光是参与高僧就有一千多人,《红楼梦》中为百余人,而且同时举行了佛道两教的超度仪式。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其一,朝代不同。由于涉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环境、军事外交实力以及不可忽视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各方面的状况,每个朝代的民众对这种法事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水陆法会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会随着朝代变迁为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而更新和丰富。其二,目的不同。超度亡灵是水陆法会的重要目的。但触发事件不同,朝廷修建水陆法会多是为战争或者重大自然灾害之后超度亡魂而设,而民间或富或贫举办水陆法会经常是在亲人去世、做周年等大事件之时,至今我国很多地区仍保留着这样的做法。
梁武帝设道场超度六道四生,水陆法会由来于此。后周、隋不传,唐宋再度兴起,直到元明之际,水陆法会进入鼎盛期。明太祖朱元璋常召请名僧举办大规模的水陆法会,这位有着出家经历的帝王自然懂得利用这种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来巩固其统治。据收录在《嘉兴藏》中的《护法录》的明初宋濂所撰《蒋山寺广荐佛会记》②,洪武年间,蒋山寺曾多次举行水陆法会。君着弁服,臣着朝服,仪仗随行,严阵前往蒋山寺。寺中总持率众僧迎接入殿中,众人礼佛上香,群臣衣法服,听佛法,君臣众僧共同参与此佛教盛会。参会者常达千人,君臣均与会礼佛。对比来看,《西游记》中唐王修设水陆大会的情节的描写,可谓是明代朝廷举办水陆法会盛况的复刻。
陈夏平在《清代湘赣地区水陆画研究》[6]中根据民间现行的水陆法会和目前所能见到的水陆画,对清代的水陆法会作了相关描写。清代时各大寺庙和民众家中都会经常举办水陆法会,在寺庙里这更是年年兴办的重要佛事。道场分内坛和外坛,内坛又会分上下两堂。至于修设的位置,一般寺庙中都有大雄宝殿及两侧配殿,百姓家中也会有主房及两侧厢房,内坛即设于此。而外坛则需另外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寺庙中举办的往往由寺内众高僧主持,香火越旺的寺庙参与法会的人自然就越多,一般民众家中的水陆法会则不需要这样的规模,当然也会因贫富差距而略有不同。《红楼梦》中的道场与此相似,而其中僧道同时做法的法会的出现,则是因为各宗教在逐渐民间化下层化世俗化后的融合。在这样的神佛信仰下,人们普遍认为生者将在这些宗教仪式中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也希望逝者能因法会而灵魂得以解脱。这些仪式和思想又在水陆道场及水陆画中传承了下来。水陆画上绘制的正是水陆法会的奉请对象,明清水陆画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极高。清代是三教合一的成熟时期,水陆画也在儒释道三教与民间信仰的逐渐融合之后,主动吸收了一些佛教之外的神祇人物入画。清代的水陆画囊括众多,佛教的诸佛菩萨、道教众神仙、民间诸神祇、往古人伦、地狱恶鬼等都绘在水陆画之中。法事活动中,僧人诵经、道士打醮都有其所借助的图像道具,这些都是清代水陆法会的明显特征。
四、结语
明清小说总是能以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引人深思,不过小说中描写的生活情节和由此带来的思考并不只是反映作者设定的年代,更有对成书时代的真实情景的再现。所以读者从中读到的不止有历史还有当下,郭英德在《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7]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明清小说的描写中窥见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从中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虽然《西游记》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红楼梦》主要描写的也是豪门贵族的奢靡生活,却也不妨碍读者从中捕捉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像,也不可否认小说中涉及的宗教文化背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在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的进程中,水陆法会的发展也经历了数次兴衰,在众多信仰融合的过程中,它的规模、仪式、流程等也有了一些新的调整,修建目的也从最初的朝廷为超度战争后战死的亡魂和不幸身亡的普通百姓或者是重大自然灾害中死亡的人们而修设水陆道场到后来民间为超度亡故亲人或为子孙祈福而举办水陆法会。但是水陆法会始终保持着其基本的功能,即超度亡魂,安抚人心。直到如今,在普通百姓家中,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法事仍时常举办。在民众家中或在村里的寺庙,参与者往往是一个家族,甚至是整个村子。涉及的仪式也不仅局限于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信仰都融入其中。宗教文化早已融入整个中华文化,进入人们的日常,故水陆法会中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宗教内涵一直是研究历史文献、文物古迹和文学作品时的重要关注点。同时对于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特殊文化内容有助于还原真实的历史生活。
总而言之,要满怀敬畏之心和文化深情才能与文字间读出前人为我们描绘的历史上丰富的宗教文化生活。另外,关注明清小说中的宗教色彩,能够开拓文学研究的新角度。
注释
①《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CBETA,X74,No1497,p0787,b19.
②《护法录》,CBETA,J21,NoB110,p0647,c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