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高中美育的不足与建议
2022-04-26王佳帅杨偲瑶郑维坤
王佳帅 杨偲瑶 郑维坤
(湖北师范大学)
一、高中美术课的现状
(一)学生对高中美术认知不足
笔者曾于湖北某高中进行教育实习工作,在工作期间,对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在高中的美术知识学习中,学生存在着知识学习的选择性,也就是对于易于理解和感兴趣的知识呈现出正向反馈,反之对难以理解以及趣味性不足的呈现出消极反馈的现象。尤其是学生参与美术课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文化课的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疲惫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
大多数学生更加感兴趣对那些便于理解、趣味性强、故事有趣,或是便于实践的西方美术方面的内容,奇怪的是大多学生对于中国美术方面的内容兴趣缺乏。
或许对于学生来说,理想的美术课应当只是一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像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一样需要高强度学习、思考的科目。
(二)学生美术知识体系不平衡
对于美术教育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和其余科目的一种审美训练。
据此,笔者将美术知识的摄取来源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课堂内部摄取(包括跨学科摄取)以及生活外部摄取(诸如影视作品、生活经历等)。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配到美术领域学习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生活中的外部摄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对于现代高中生来说,接触到外部摄取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影视作品、游戏作品与课外书籍,这样就造成了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摄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并不仅仅是中西美术知识的不平衡,而是现代艺术、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不平衡。
(三)教师对美术课堂不积极
现实中,大多师生认为美术课与学生升学率无关,而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地位甚至连副科都不如。由此,常被主课教师占据,或是美术课学生在做主课的作业。这便是教师与学校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产生更大影响的主科上实属意料之中。并且因为学生反馈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没有探索美术课的动力,导致一种负面循环的产生。
不仅如此,在笔者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美术教师,除了在面对联考的专业课上会进行积极备课之外,面对高中一年级的美术鉴赏课则大多采用“纪录片教育”的方法进行不积极授课,导致学生并不能在课堂内部的知识摄取上进行高效率的有效学习。
二、原因与影响分析
(一)原因分析
1.ACG文化的影响
在笔者实习期间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ACG领域具有浓厚的兴趣。
ACG文化是动画、漫画与游戏的简称,通常被指涉日本的动漫游戏等,但有时候也是对整个动漫游戏领域的概括。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中存在相当复杂的构成部分,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在其ACG领域的文化选择上,无论是动漫还是游戏,题材选择上都比较偏向于西方的文化题材,诸如近些年较为火爆的异世界题材动漫、剑与魔法的轻小说等,几乎在背景设定上都是以西方中世纪作为架空基础进行创作,体现出其深刻的西方文化印痕。
近些年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使得ACG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变得愈发快速,层出不穷的外来作品、传播广泛的网络平台无一不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对处于知识摄取阶段的高中生,这种影响对他们美术知识体系构建的影响更为明显。
许多非美术专业的高中生只知道一些传颂于这些作品中的二创的知识内容,而不去深究其背后知识的正确与否;而学习美术的高中生见到的也多是脱胎于西方美术史体系的美术知识与风格。
固然对于知识的学习从来都是“开卷有益”,但对于艺术领域,尤其是需要自身思考与敏锐感受的美术领域,在受到如此多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在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中终究是独木难支。
2.基于功利主义角度进行的权衡
在许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来看,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多么高尚,就实际情况来说,真正影响学生未来的依旧是升学与否与质量的好坏。对于理想主义的教育者来说,面对学生的未来,我们无法指责那些看起来颇为偏激的应试教育化的课程分配。
因为不参加联考的美术鉴赏课程并没有被纳入高考的体系当中,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又的的确确无法被准确地量化出来,就导致许多学校仅仅在国家教育标准的要求下,把课程表上的美术课数量增加,但是内容上却并没有重视起来,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美育课程。
在当今社会,美术教育有其必要的作用,尤其中国传统美术的教育,不仅仅是技法方面,更是理论方面。懂得中国传统美术知识更能理解中国文化当中的各种问题,欣赏中国绘画的美感,认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美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可教育。
我们也无法否认,相较于那些在思想上距离我们现代人更近的现代艺术与情感更加强烈与外露的西方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想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美则需要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相应的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而这种学习在高考生涯中“性价比”并不高,对学校是这样,对家长是这样,对学生自己也是这样。
故而上述的现象或许并不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课程安排和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对应的相关利益者共同认可下的权衡选择。
3.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不足
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学生喜欢美术课的原因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调查,调查发现,吸引学生喜欢美术课的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认为“感兴趣,可以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另外一种是认为“课程较轻松,不用考试,作业要求不高”,而其余的认为纪律较为宽松,可以做其他事情或者其他原因则占据了相对少数。
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美术课本身而喜欢上美术课,这就体现出教学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纵观美术教材,我国常用的三种版本的美术教材(人教版、人美版、湘教版)基本布局上都大同小异。
我们以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为例,关于中国美术的专题主要集中在第九课、第十一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内容分别为中国传统绘画不同画科介绍、中国雕塑及四大石窟的概述、中国现代绘画与雕塑以及中国丝绸陶器等工艺品的概述。其余的16课内容大多集中在现代美术与西方美术以及一小部分零散的中国美术知识。
这种“概论讲解,广度分布”的编排方式并无不妥。但是在笔者看来,面对高中生尤其是时间精力都被文化课以及技法课(美术联考生)所占用的高中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上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学生现实的教学计划,对学生了解不足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笔者实习期间,一些比较受欢迎教师在进行鉴赏课讲授的时候并不会完全依托于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述,而是教师根据经验在课本基础上结合经验进行授课,这也从侧面表现出美术教学对于教师能动性的要求。
(二)影响分析
1.负面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这种高中美术教育的安排模式的不足显而易见。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文化认同感的不足。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了高中美术的课程目标,其中一条就是“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在美术教材进行编排的时候,编者确实考虑到了高中美术的课程目标,也注重于教材内容的多样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中生美术学习的实际情况。
上文笔者提到过,对于一些高中美术教师来说,美术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反馈进行。但事实上一些基础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学生已经在其他科目如语文、历史中了解一二。
最终教师得到的反馈首先是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的中国美术部分并不太感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师授课的内容选择,形成一种“消极反馈—转变内容—正向反馈”的重复循环,使得教师在实际授课中会选择现代美术或西方美术的领域内容,观念上导致高中生文化认同的不足。
其次便是应试教育风气的滋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这种“重升学,轻美育”的现象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正常”现象。可以预计,在未来的高中教育中,如果不从制度上进行改变,这种风气就较难遏制。
最后便是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当学生在这种“理论与技法”和“中国美术与非中国美术”的双重不平衡之间升学进入美术类院校,就会使得美术专业的教学困难,尤其对于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从根本上分离中国画技法与中国画论的联系。
2.正面影响
当然在当下的美术教育模式所到来的并不全是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学校的升学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可以在更少的时间进行更多的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高考的把握。
另外就是学校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时候更能进行因材施教,笔者实习的高中便是一个典范,充分利用二分法进行分流,如图所示。
这种模式的好处便是在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两种学生的教育工作,调整不同种类学生的学习安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进建议与分析
(一)重构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比
由上文中的分析可知,学生在高中美术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着特别的知识体系,面对中国美术知识,大多数高中生处于“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状态;而面对非中国美术知识则是处于有所了解但不成体系的状态。
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分布上可以相应提高中国传统美术知识的占比。对于高中生来说,通常意义上的美术知识已经在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有所了解,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例如增加专题性的美术知识来提升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小组所研究的通过某些绘画意象进行跨学科的串联就是一个尝试,笔者小组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中“渔隐”意象的分析来串联不同时期不同画科的中国画知识点,既给了学生耳目一新的角度,也更好地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而一些高中美术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其余领域的深挖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知识的了解,弥补学生美术知识体系不平衡的问题。
不仅如此,重构教学中传统美术的占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目前的美术教学上,现代艺术与西方美术史知识渗入极深,导致在许多学生在底层的观念上,对于中国本土的美术认可度不足。
对高中美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可以让学生更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来看待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在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下失去自身的立场。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达,上文中也提到过,对于高中生来讲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基于此种情况,学校与教师可以充分发掘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制作中国传统美术知识的短视频以及科普视频等,主要以趣味性为主,作为课堂授课的有力补充。
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一小节内容,可以与一些高校合作,根据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深度定制一些适合高中生的内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也可以更好地帮助高中美育政策的落实。
综上所述,当下的高中美术教学尽管在很大一部分上都贯彻了艺术多样性的主旨,但是在涉及中国传统美术内容的时候,却陷入了“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境地;学生在课堂外部对美术知识的摄取当中同样也会忽略中国传统美术领域的内容,所以笔者认为重新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传统美术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自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新时代美育素养,就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当代高中美育教育既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育充分结合,又让学生在美育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能在理论和实践学习过程中尊重美术的多元性,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
作为教育者,高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不断探索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材和授课方式,将高中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以达到学生美育与教学效率的动态平衡,善于利用现代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