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临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2022-04-26马爱萍
何 帆 周 洁 马爱萍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肃临夏 7311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临夏州委州政府抢抓国家支持“三区三州”、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机遇,临夏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致力于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 临夏市旅游景区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文旅融合发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临夏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结合临夏市现有的资源,打造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景区来推动临夏市旅游业的发展。
临夏市现有4个镇综合文化站,5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3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个社区文化广场;拥有临夏市八坊民俗馆、王竑文化博物馆、临夏自然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临夏市古经博物馆和临夏市枹罕民俗博物馆5家民办博物馆;东公馆与蝴蝶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坪遗址、罗家尕塬遗址、王竑墓、八坊十三巷80号院、临夏北寺照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观、朱贵将军墓等17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州平弦、河州贤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天启棍、王氏铜铸技艺等6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河州小唱等38项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同时临夏市现有4A级景区一家,3A级景区5家,旅游客运公司1家;旅行社13家,分社5家、持证导游60名;全国重点旅游村2个(折桥村、马家庄村);农家乐382家(其中州级星级农家乐17家)。在原有的基础上,新打造了枹罕河州小镇田园综合体、折桥慈王农庄、城郊瓦窑迪乐园9处乡村旅游景点。
临夏市2017年全市核定共接待游客479.1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16.8%;2018年核定共接待游客人数764.58万人次,同比增长59.5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12亿元,同比增长64.54%;2019年全市核定共接待游客1075.6万人次,同比增长4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6亿元,同比增长51%;2020年临夏市共接待游客约563.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7.4亿元,同比下降47%;2021年共接待游客747.19万人次,综合收入34.8亿元(见封三图3,图4)。
图3 临夏市旅游人数(见正文第22页)
图4 临夏市旅游综合收入(见正文第22页)
二 八坊十三巷景区发展现状
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八坊街道办事处辖区,是甘肃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这里常住居民10132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8%以上,这是临夏市委市政府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搬迁原有居民的前提下,创新打造的集民族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居民传统生活区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休闲街区,如今身为甘肃文旅产业新地标的八坊十三巷已逐渐成为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
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的八坊十三巷街区体现了几代临夏人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的风貌特征,是临夏市城市文脉的重要承载区。同时,街区汇聚了砖雕、木雕等优质人文资源,形成了古街巷长廊、80号民俗馆、盖碗茶广场、红水河、童趣巷、八坊味道巷等市井文化特色街巷。冬季降临,眼下的八坊十三巷,已然成了冰雪的乐园、欢乐的海洋,不断带给游客体验式、融入式、沉浸式的文旅新体验。
2018年,国务院对八坊十三巷“城中村”变身文旅新地标的典型做法予以通报表扬,作为全市唯一的4A级旅游景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寺龙影壁、大旮巷80号院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26座。除此之外,八坊十三巷景区通过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表演、街头展示、业态活现等方式全面展示花儿、砖雕、木雕、蛋雕、泥塑、雕刻葫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0多项(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5项,其他50余项)。
一直以来,八坊十三巷借助“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机遇和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契机,已形成富有竞争力、产业链完整、业态丰富、具有临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既满足了人们领略建筑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的需求,也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形成了浓厚的“可沉浸的街区、可阅读的空间、可留恋的记忆、可珍藏的体验”休闲旅游街区氛围。将八坊十三巷成功打造成旅游休闲街区,紧紧围绕打造魅力花都、建设公园城市这一定位,以景区为载体,业态为流线,展馆为媒介,人人支持冬奥,体验冰雪乐趣,以吃、行、游、娱等多种方式,向大家展现了八坊十三巷独有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脉络。
根据《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行业标准,旅游休闲街区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旅游休闲街区从高到低划分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近年来,通过保护开发并重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全区域治理、突出文化铸魂、植入多元业态,八坊十三巷综合保护开发实现深入推进,综合效益更加凸显。2021年,八坊十三巷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52.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2021年冬季旅游期间,红水河及其沿线新打造的红水河童梦奇缘、枫临火锅店、灯光秀、喜乐桥等打卡点成为爆款文旅产品,并增设文化集市。通过参与旅游休闲景区经营活动使景区内1.5万多名各族群众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收入,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八坊十三巷景区的成功打造,不仅成为临夏州旅游的新名片,也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之甘肃省旅游的新亮点,并于2022年1月9日经国家文旅部验收通过并评选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三 后疫情时代八坊十三巷景区发展策略
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进入正常。目前在旅游平台携程发布的“旅游意愿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八成的居民有出行意愿。
旅游业正在从冰封期逐步过渡到解冻期、复苏期。从空间上看,本地游—周边游—国内游依次展开;从时间上看,2021年旅游业开始复苏,2022年为恢复期,2024年预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游客类型看,35岁左右的青年人是主要游客人群。
面对当下疫情特殊期旅游行业的新发展走向,景区也应及时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让旅游产品的供给能满足大众化市场的需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小放大,注重本地及周边游客
《2018—2020中国在线度假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结构》中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中国周边游的增长份额增加,但由于其距离近、自由行、无住宿等特点,一直被传统旅行社忽略和抛弃,但疫情将周边游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疫情影响下,外来游客的人数呈断崖式下降,所以,我们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于周边游及本地游,充分挖掘省内旅游市场,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应对本地和周边游客的需要,在八坊十三巷景区推出各种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本地游客以及周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将旅游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调整结构,实现多元化旅游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综合体、多元化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人们追捧。八坊十三巷除了参观游览外,还应加强相关周边产品的供给,推出民俗体验游,让游客身临其境,加强旅游体验感,因为现在旅游产品推广不仅仅是一个平台,一个场景的销售,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人的宣传。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周边产品也可能吸引了用户到当地亲临体验,因此八坊十三巷景区应加深旅游文化宣传,将创意性、文化性渗透到旅游产品中,设计具有当地特色及象征的旅游周边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八坊十三巷景区进行旅游体验。
(三)线上种草,线下拔草体验
线上宣传,线下体验也成为当下新的商业模式,景区可以通过各类APP宣传、自媒体达人代言等运营方式获取流量,越来越多的博主通过自身的流量直播旅游、直播带货,不单纯是将产品推广开来,更是将小地方旅游业推广到大众面前,将名人流量转化为粉丝用户。既可以开展本地用户打卡体验,也可以发展外地潜在用户消费。因此八坊十三巷景区应当制定符合景区自身的个性化营销策略,依靠各种APP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自媒体达人或博主进行营销宣传,通过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八坊十三巷,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从而带动八坊十三巷旅游业的发展。
(四)加强防疫,保障旅游安全
因为疫情的缘故,人们对于健康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敏感度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将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对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更高的要求。在后疫情时代,八坊十三巷景区应当注重游客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高景区的公共卫生质量,提供无接触式服务,同时将大数据以及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景区,建立智慧景区,通过云平台进行网络预约,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对游客进行分流或限流,以避免游客人数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而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提供线下智慧闸机实现验证等服务,保障防护安全才能实现游客安心游。
四 结语
通过对临夏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及八坊十三巷景区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我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临夏州的旅游业正逐步恢复,虽然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各项旅游政策以及旅游项目的不断推出,临夏市以及八坊十三巷的旅游业正逐步从“冰封期”走向“复苏期”,相信随着这些政策以及项目的推出,临夏市的旅游业将会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状态,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