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发展:困境与出路

2022-04-26刘星黎旋方泽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分类困境

刘星 黎旋 方泽强

摘 要 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否相同的争论由来已久,未有共识。从理想类型的视角看,两者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服务基层一线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可把两者视为同类。但由于教育管理體制、利益与观念、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宜将两者分类管理和发展。换言之,“理论上划归同类,实践上分而治之”是更务实的管理和发展方式。针对两类高校的发展困境,应用型本科要侧重从“知识型”办学转向“技术型”办学,职业本科则侧重从“技术型”办学转向“知识型”办学,并强化“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 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分类;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7-0053-06

职业本科高校(以下简称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下简称应用型本科)是相同事物,抑或不同事物?有人认为相同,有人认为不同[1]。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界与实践一线都想明晰两者的教育属性和办学规律,使它们在实践中科学健康发展。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得出共识度高、说服力强的研究结论。而这一问题正是影响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理想类型这一视角对“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是否相同”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的现实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类型分析

(一)内涵观照与争议由来

对于职业本科,代表性观点有:职业本科教育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基层,培养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的“四会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2];职业本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高级技术,适应工作岗位并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3]。对于应用型本科,代表性观点有: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4];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其特征是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5]。

不难发现,在学理概念上,两者似乎属于同类事物,所培养的人才在道德品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内涵规定极为相同。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概念认知而缺乏结合实践进行的深度剖析,那么显然缺乏充分的合理性、系统性和说服力;而在实践管理中,两者区分明确,被划归为不同类的事物。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进行管理。应用型本科明显属于第二类高校,职业本科归为第三类高校。可见,学理上的相似与实践管理上的不同造成“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究竟是否同类”这一命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认识上的争论、分歧甚至冲突,以致于很难为实践提供清晰有效的理论指引,更致命的是造成实践办学的左右摇摆、进退维艰,严重时甚至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寻找合适的理论工具或视角来解释并回答该问题。

(二)理论工具与类别界说

本研究引入理想类型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理想类型(Ideal type)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创立并运用的概念和工具。理想类型是一种思维的建构,即通过片面强调一种或几种观点,通过综合许多散乱的、不连贯的、时有时无的具体个别现象,并按上述片面强调的观点将这些现象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中去,以形成一个“理想类型”[6]。理想类型不是对经验、现实的真实描述,而是对经验、现实进行夸大和扭曲的描述。其特点有:第一,理想类型不是目的,而是概念工具;第二,理想类型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而是对社会事实的创设和综合;第三,理想类型既源于事实,又超越事实。

本研究以理想类型为视角来分析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首先,对职业本科的教务处长、校长等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职业本科的看法。得到的描述有:职业本科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本科学生掌握技术、突出应用、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其次,对职业本科的学术概念[7][8]进行剖析,提炼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关键词汇,主要有:“面向基层”“会动手、会研发、会管理、会发展”“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技术人才”等。再次,把实践访谈和理论分析得到的描述进行组合,构建出职业本科的理想类型。显然,这一形象既有对职业本科现实的客观反映,也有对理想目标的主观预期。

对应用型本科的分析也采用相同方法。实践中,被访谈的校长和管理干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描述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能动手、实践能力强、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型本科的毕业生契合工作岗位需要,用得上,干得好;应用型人才是管理、技术一线的各类实用性人才,培养时要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上,对应用型本科概念[9][10]中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的词汇进行提炼,得到的关键词有:“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实践”等。综上所述,“将许多散乱的具体个别安排到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得到了应用型本科的理想类型。

比较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两种教育理想类型发现,两者十分相似。“相似”这一结论并非前文所提到的概念界定“相似”的初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践总结和概念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综合性结论。进一步分维度研究发现: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本科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工作内容来看,职业本科培养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高级技术以及创新素质,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就业面向来看,职业本科培养的学生面向基层,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学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显然,这一细致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并强化了“两者相似”的观点,即两种教育类型高度相似,甚至重叠。综上所述,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归为同一类事物的结论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三)实践逻辑与分类缘由

尽管理论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可归为同一类,但现实中宜将两者进行分类发展和管理。因为在实践中将两者视作同一类,还是分类发展,不仅要遵循学理邏辑、教育逻辑,更要适应政治逻辑、社会逻辑。一定程度上看,发展教育要以服务于现实的政治与社会需要、有利于教育实践为首要原则,而不能单纯以学理来作为指引。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要分类发展和管理有如下现实原因: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应用型本科多数是2000年前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归属教育部高等教育业务部门管理;而2019年第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本科从设立之初就明确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业务部门管理。我国素来有“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的文化传统,如此,要尊重历史,把上述两者作为两类教育。更需要正视的是,两类教育在不同业务部门管理下已形成办学惯性和路径依赖,按同一类教育来管理需要配套成熟的条件,目前条件还不太成熟。

二是利益与观念方面的原因。如果说地方本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是一场观念重塑和利益调整活动,那么,在实践上把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区分为两类教育还是归为同一类教育来管理和发展,也是一场观念和利益的重构行为。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之路还面临诸多困难。如果说现实中把应用型本科在政策上硬性与职业本科划上等号,无疑是在原有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加码”,会增加改革压力和难度,搅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可能带来强烈反弹,影响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在观念认识方面也存在障碍。如此,把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作为两类教育来发展是次优选择。

三是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如果说应用型本科在社会上是处于中性评价(不好也不坏)的话,那么职业本科并没有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主要承担培养科学人才任务的普通教育显然受到更多青睐,而主要承担培养技术人才任务的职业教育则地位不高。这一情况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既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治于人”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教育类型对个人的回报率、不同类型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等现实因素制约。为此,脱胎于普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宜作为一类教育,先天列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本科宜作为另一类教育,而不宜将理论上两者相同这一观点照搬并用于实践。

二、应用型本科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一)困境:宏观和微观之弊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兴起和发展于21世纪后。2013年教育部主持开展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以此作为政策铺垫。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释放出改革信号。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型本科转型与建设取得了若干成绩: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11],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办学目标游离化、政策执行功利化、实践探索表层化[12]等问题。目前,转型中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个涉及宏观层面的办学顶层设计,另一个涉及微观方面的人才培养具体操作。

一是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需变革。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而且涉及到以“应用”为核心词的办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组织、制度和行为的整体性变革,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理念要变革,办学功能要变革,组织机构要变革,管理制度要变革,教育教学行为要变革,教师发展方向和方式也要变革。事实上,“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学校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13]。遗憾的是,部分学校缺乏充分和深度的思想认知,多数改革行动未触及并解决转型的深层次和关键性问题。之所以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的转型如此困难,是因为“市场和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系统,依据社会需要、产业行业和市场发展要求,对于应用型高校办学来说无疑是一场结构性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革,展现在它面前的是一条与传统学术型教育截然不同的道路……高校毕竟不是企业,它已经习惯在社会和市场之外的轨道上运行,并不清楚如何直接参与市场活动”[14]。这一观点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艰难所在,也指明了应用型本科的前进方向。面对市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挑战,地方本科高校要真正转型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急需在办学理念、组织和行动方面进行变革。

二是重构专业和课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征是从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或实践方案的工作,能够适应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是“技术”“应用”“职业”“岗位”。这要求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贯穿、融入这些特征或要求。在专业建设层面,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还是学科知识。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但此模式并不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工作任务,提炼核心能力,构建课程[15]。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共识。如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从原有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模式转变。无奈的是,现实中仍有许多高校并没有主动选择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采用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在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等方面作了局部调整,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另外,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也相对滞后。转型前,主要是以理论课作为课程资源体系的主体;转型后,则应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作为课程资源体系的主体,尤其是课程要多以项目课程、活动课程等形态呈现。这是因为应用型人才要以应用导向的课程资源来支撑,但遗憾的是,不少普通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未能开展相应的课程改革,或者是有改革但力度不强。

(二)策略:从知识型办学转向技术型办学

从“知识型”办学向“技术型”办学方向发展,既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地方普通本科原来归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带有典型的“知识型”色彩,即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是以“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类型生产和传播为中心来开展活动的。换言之,普通高校是“知识型”办学,主要关注知识原理的创造和传播,并据此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种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市场和社会保持距离,驻足于“知识世界”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给自足。而“技术型”办学,即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是以“怎么用”“如何用好”的知识类型生产和实践为中心来开展活动的,侧重于知识原理的应用及其引发的技术产品创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这种模式紧密服务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尤其以满足产业、企业和职业的需要为归宿,因此要关照“生活世界”,跨界并开放办学。举办应用型本科,是要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市场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必然要求由“知识型”办学向“技术型”办学转变。

在“技术型”办学的指引下,应用型本科可采取如下行动策略:一是树立“术学并重”的价值体系。由于传统办学惯性和利益等方面的影响,应用型本科视研究型大学为参照对象,而排斥职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即尊“学”(狭义,指知识、原理、学理等)抑“术”(指技术、工艺、实用方法等)。因此要重构新的理念: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技术,术与学并重。学校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引导教师从重知识向重技术转变,注重技术技能训练与提升,还要为其发展转向提供制度指引和条件保障。只有形成了尊“术”崇“学”的文化氛围,应用型本科建设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文化动力。二是优化学校内部组织和管理。普通高校是以知识为价值导向来办学,管理组织和制度自然是服务知识的生产、传播而非其应用、实践。当应用型本科树立起尊重技术价值取向,就要对相应组织和制度进行重构,建立与应用型本科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例如,将科研处改组为科技处,坚持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成立校企(地)合作中心,注重服务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等。三是围绕关键节点开展建设。诸如举办应用型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承办职业技能比赛等体现应用型特性的工作均是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关键点。要针对这些关键点出台具体建设方案,突出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等在各种建设方案中的价值导向作用,推进内涵建设。

三、职业本科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一)困境:教学和科研之疵

我国职业本科的办学历史是从2012年前后开始的。2012年教育部在江苏、浙江等省试点,主要是通过职业专科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普通本科高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等形式来进行。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批准首批15所民办职业专科高校升格为独立职业本科高校。截至目前,已有33所职业本科高校。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这是未来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职业本科的发展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从实践来看,独立举办的职业本科已取得阶段性成绩:坚持类型教育属性,注重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持续优化“双师型”师资建设等,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育教学的瑕疵。在举办职业专科教育阶段,职业高校对专科人才的定位是理论上“以够用为度”,实践上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总体上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但到了职业本科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理论、实践及两者关系的处理出现了问题:第一,对理论的认识表面化。职业本科的人才规格可归纳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16],创新特质凸出”。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表明,职业性高等教育人才是具有应用和复杂知识在内的高级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具备高级思维、理论知识和关键技能[17]。可以肯定地说,要使学生具备上述理论基础、知识、能力、素质、特质和高级思维,离不开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实践中,个别职业本科高校强调学生只学技术技能而不学或少学理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按职业专科教育的惯性思维来办职业本科教育。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扎实,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要尽量宽广。前者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解更深入,使所学的技术技能训练有坚实的理论依托,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后者是让学生融通知识,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因此,职业本科教育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对实践的认识机械化。职业本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专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方面要强于职业专科,因此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必需。但有些学校简单化理解实践,错误地把重心聚焦在调整实践课时的数量上,把教学精力放在学生对基础技能的重复训练上。而实际上,应把重心放在判断学校教授的技术技能是否适应产业和技术发展新要求,并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综合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技术技能。这才是社会对职业本科教育强烈需求的聚焦点。第三,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浅层化。有关教育政策规定,职业本科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是1∶1。这种界定具有重要的操作意义,但对培养合格的职业本科人才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现实中个别学校职业本科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与现实的职业场域、典型工作任务、岗位群技术技能标准脱节或不相契合,如此,即便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满足1∶1的操作性标准,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实际上,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关键不在于两者的课时比例,而在于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针对性问题。

二是科学研究的困顿。职业本科是从职业专科升格而来的,部分人认为职业本科是教学型高校,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原有教师并不擅长科研,因此认为不需要开展科研。即便要搞科研,也只是限定在教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博耶曾提出“教学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多维学术观,这一学术观适用于所有高校,无非是不同高校教师对于某类研究投入精力多一点或少一点,所专精的研究类型有所不同而已。教学研究属于“教学的学术”的范畴,是职业本科高校教师应为的研究类型,除此之外,职业本科教师还必须从事“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以及“整合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属于对原理、规律的探究,“应用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分别指将原理、规律转化为实践应用,以及整合相关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就前者而言,教师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学科专业的教学肯定缺乏先进性,更无思想性。因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如何教”的技术,也要掌握“教什么”的技术。当然,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从事此类研究在于发现、发明,解决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而职业本科的教师从事此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深化,解决从少到多、“从1到N”的问题。就后两者而言,应打造成为职业本科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求应用理论于生产,引进和优化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18]。为了使学生达到类似的预期标准,教师就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这要求教师开展“应用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掌握扎实的应用研究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职业本科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类似,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高级技术以及创新素质。因此,教师自然也要具备“应用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的能力。

(二)策略:从技术型办学转向知识型办学

综合来看,职业本科的发展方向要从“技术型”办学朝“知识型”办学方向调整,这是相对重要的。一方面,要重视理论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应用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先进性,这需要落实在教学和科研上。可能有研究者会质疑,“知识型”办学是否会导致职业本科发生“学术漂移”,从而导致办学方向异化?这种风险可能存在。但从目前看,多数由职业专科升格而来的职业本科办学,尤其是民办职业本科,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知识”文化过重的问题,而是“知识”文化淡薄(即忽视理论知识,过度强调技术),且“技术”文化偏狭(即忽视技术系统性、整体性和先进性,过度强调学生基础技能的重复训练及实践课时的增加)的问题,因此,这类学校的办学方向急需从“技术型”办学朝“知识型”办学方向转变,重心是要强调知识文化,提升理论知识对于本科规格人才的价值及知识对“职业大学”的符号标签意义。至于具体学校在办学中是否因“知识型”办学而出现异化,则需要学校办学者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制衡和调整。另外,对扭转偏狭的“技术”文化取向,也要采取适宜的办法。

职业本科转向“知识型”办学的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在发展理念上要尊崇知识的价值。职业本科多数是从职业专科升格而成,继续强化原有的“技术”一般不存在价值认识问题,但在认识“知识”价值上颇显犹豫。其实,职业本科要同时兼顾职业和学术两个方面。前者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技术的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征,后者则体现为对知识的要求,彰显高等教育特性。两者不可偏废。职业本科应把重视知识的价值取向融入办学理念。二是确立科研在學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本科既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就前者而言,从事研究能体现其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区别;就后者而言,从事研究是彰显其作为类型教育领头羊的显性标识。故而,研究工作是职业本科的重要办学特征和教育形态符号。三是继续强化关键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这方面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点类似,但建设的侧重点稍有区别。例如,应用型本科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侧重从知识转向技术,强调职业能力导向,而职业本科则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厚度,并强化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四、结语

从理想类型视角看,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并无本质区别,两者可视为同一类教育;但从国情出发,对两者在实践中宜分类管理、分类发展。这可能是摆脱两者目前纠缠不清、争论不断局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化解认识分歧、指导实践发展的务实道路。对于职业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方法论上可采取不同的范式进行解决,在操作策略上也稍有不同,并需结合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要让实践作为检验各种方法、策略和措施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参 考 文 献

[1]郭建如.职业教育本科的相关争议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8-15.

[2][7]王明伦.发展高职本科须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2-15.

[3][8]张宝臣,祝成林.高职本科发展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14(6):50-53.

[4][9]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5][10]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4.

[6]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M].刘东,谢维和,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22.

[11]孙诚.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9(12):23-27.

[12][14]刘振天.学术主导还是取法市场: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进退与摇摆[J].高等教育研究,2019(10):21-28.

[13]黄达人.准确理解本科应用转型的内涵[N].中国青年报,2014-06-16(11).

[15]王丹,张洪岩,李文禹.应用型课程建设中课程距阵的开发研究[J].职教论坛,2021(3):69-74.

[16]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17][18]李玉静.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1.

Abstract  Whet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s and applied undergraduate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 have been deb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there is no consens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al type, they both cultivate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front-line servi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o that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ame kind.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terests and concepts, society and culture, it is appropriate to classify them into different types to manage and develop in reality. In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two types of  universities, applied undergraduates should focus on shifting from“knowledge-based”to“technical”schools, whil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s should focus on shifting from“technical”to“knowledge-based”schools, and strengthen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advanced“technology”.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s; applied undergraduates; classification; dilemma; strategy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分类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跟踪导练(一)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