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时代要义与学理逻辑
2022-04-26杨修平
杨修平
摘 要 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应然之为,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应有之义,是促使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策。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一种有效阐释中国职教历史和现状的国际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是一种深谙中西叙事逻辑和文化差异的中国职教对外叙事语言交流与叙事话语竞争,其总体目标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职业教育,其深层内涵是把中国职教成长和发展背后的“道”讲清楚、讲明白。具言之,此“道”既是中国职教自身发展演进之曲折长“道”,也是中国职教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沧桑正“道”,更是中国职教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各国携手改善国计民生之人间大“道”。
关键词 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中西叙事理论;时代要义;学理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7-002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从多个角度、多次强调要在对外宣传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表明:第一,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紧要命题,是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考;第二,向世界介绍中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项分门别类的系统工程,更是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使命,也促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中国国际传播”问题,成为公共外交学、国际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叙事学等跨学科领域的重大学理性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国家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职教工作者需要积极履行的一项时代使命,是相关职教研究者需要深入探究的一项学理课题。
一、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时代要义
(一)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应然之为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场合,多次向世界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做出了顶层设计;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1]确定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要求“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加强国际传播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职业性和教育性。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其主要理据是:其一,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国际性。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类别属性。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关联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的提出,中国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产业升级的脉搏,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其二,教育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国际性。教育性是职业教育的固有属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其中“面向世界”意味着教育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有更大作为,就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其加强国际传播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肩负着相应的政治使命和经济使命。此外,在以“四个自信”为精神支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时代国家战略中,职业教育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第一,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的政治使命。“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关涉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目的。教育国际化肩负着新时代所赋予的政治使命,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的经济使命。中世纪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旨在传播高深学问,主要靠文化力推动;二战后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借助政治力量完成;当今的教育国际化主要依靠经济力量驱动。教育国际化的经济使命主要基于国家强大的教育实力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依靠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二是通过教育的国际贸易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职业岗位变化以及人才聘用的国际标准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使命。第三,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教育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教育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职业教育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工业文化”或“产业文化”[4]。其主要特征是:集当代优秀企业文化之大成,反映现代产业体系中主要行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之发展变革,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公民、劳动者、企业法人之意识和行为规范,体现工业社会精神的法律制度和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职业教育在其国际化进程中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工业文化的重要使命。
3.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决定了其加强国际传播和国际化发展的必需性
综观世界教育的发展史,虽然不同时期世界一流学校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都是在国际化进程中形成的,没有教育的国际化就没有世界一流学校,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学校的基本特征[5]。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虽然近年来在规模扩张和内涵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其相对短暂的办学历史和逐级淘汰的生源質量,加之传统文化观念的鄙薄,其社会认可度尚低,生存危机严重,要巩固其存在的价值和拓展其生存的空间,就需要着力解决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来自世界强国教育输出的巨大挑战。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同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促使职业教育既能与国际职教标准对接,又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不断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不断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因此,要破解我国职业教育的生存危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建构自身的国际叙事战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应有之义
1.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有效举措
伴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建构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该理念的雏形“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虽然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已被使用了几十年,但实践起来仍然步履维艰、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因为该口号在本质上指涉“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传播”,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6]。对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强调:“软实力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的能力。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谁的军队捷报频传,而是谁讲的故事引人入胜。”[7]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②。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为一个国家基于自身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8]。因此,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做好中国职教国际传播工作的落脚点,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相应的国际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开放意识和文化自信、能够在现代化语境中进行国际化表达的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
2.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彰显中国职业教育国际魅力的必要选择
教育在国计民生中占据优先地位,具有“水滴石穿”的长期效应和“以文化人”的特殊价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对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不仅有利于彰显中国教育發展的成就和魅力,而且有利于培育中国教育软实力,加快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战略步伐。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跨界教育类型,承载着“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教育理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与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相融相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走过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道路[9],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值得对外讲述的精彩故事;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在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淬炼自己,其独特优势和贡献逐步蜚声国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因此,“中国职教故事”在“中国教育故事”中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富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是中国教育“走出去”过程中需要讲述、值得讲述和亟待讲述的故事,在国际叙事战略框架下向世界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不仅是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种务实选择,而且是对外传播好中国职教声音、提升中国职教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
(三)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助推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策
1.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促使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继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首次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0]。“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11]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有利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形象。打造中国品牌的方向是推动“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2]。由此可见,打造中国职教品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其因时之策是建构职业院校国际传播的叙事战略,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需求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首次以国家名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其中第三条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3]。为此,“职教20条”提出将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负责研究与实施。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双高计划”建设名单[14],首批共计197所高职院校(其中高水平建设学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141所)。“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骨干专业,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其中,“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双高计划”的十项改革任务之一。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提升职业院校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落实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叙事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应时之策。
二、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学理逻辑
(一)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基本原理
1.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学理起点与概念
“故事”和“讲故事”本是文学概念,但伴随着叙事学的“新发展”,即以文化叙事为特征的“叙事扩容”和以跨学科叙事为特征的“叙事转向”[15],而获得了新的概念内涵和应用空间。中国当代作家、文学家王安忆认为,“故事”有两层含义:在语义层面,“故事”由“故”和“事”两个词素构成,“故”用来修饰“事”。因此,“故事”即“从前的事情”,也就是完成了的事情,这是“故事”的第一定义;在逻辑层面,“故事”必须包含一定的人物(包括动物)、特定时空、相关事件(含纵向的演进过程和横向的关联过程)、或多或少的结果等基本要素,即“故事”必须具有一种将思想向纵深推进的逻辑力量。这一含义区别于经验传播意义上的故事[16]。质言之,“故事”是各种知识的母体,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空间。故而,擅长“讲故事”的人多为丈量时间的年长者或空间的远行者,他们是时间和空间的见证人,是故事的持有者。“故事”是小说的原形,小说是故事的聚集。与“小”说相对的是“宏大”的论文和科研报告[17]。法国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正是基于对“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反叛而倡导“小叙事”或“细琐叙事”(little narratives)[18]。正所谓“小故事、大道理”。
在国际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视角下,“讲故事”是一种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而进行精神创造的能力,涵盖文本、图书、视听、演艺、游戏、网络等各种媒介和互动服务,富含创意、想象和情感特征,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一个国家善于“讲故事”的关键是能够从本国提炼出世界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基因,并依托本国的品牌性产品、标志性人物和强大的产业链,向世界持续辐射和传播[19]。
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职教良好形象、提升中国职教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总体目标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职业教育,其深层内涵是把中国职教发展背后的“道”讲清楚、讲明白,话语的背后是思想观念,即中国职教成长之“道”。具言之,此“道”既是中国职教自身发展演进之曲折长“道”,也是中国职教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沧桑正“道”,更是中国职教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与各国携手改善国计民生之人间大“道”。
2.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叙事内涵与功能
“叙事”又称“叙述”,在中国文论里早有该术语,近年用于翻译英文“narrative”一词;“叙事”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讲故事”,“讲故事”是“叙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一个核心功能[20]。在广义叙事学视域下,“叙事”在时间向度上涵盖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体裁上可分为纪实型和虚构型两大类[21];“叙事”是人类组织个人生存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普遍方式,是人类把世界“看出一个名堂、说出一个意义”(Human beings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telling stories about it)[22]的方式,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组织方式③。因此,“叙事”是人生在世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人不仅是“使用符号的动物”[23],而且是用符号来讲故事的动物;文化的人生存于各种叙事活动之中,语言、姿势、图像、物件、心像等各种可以表意的符号都可以用于叙事[24]。正如法国当代文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指出的那样,叙事是在人类开蒙、发明语言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古老现象,叙事的媒介庞杂(不局限于语言)、体式多样,叙事与人类历史共生共长,叙事作品超越国度、历史、文化,与生命同在[25]。据此,利奥塔提出了“泛叙事论”[26],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科技知识”和“叙事知识”两大类别,所有人文社科知识在本质上都是叙述性的,是广义的讲故事。
3.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叙事原理与逻辑
叙事必有其学理逻辑,即叙事逻辑。该逻辑有别于科学领域的认知逻辑。认知逻辑是一种在秩序中穿行、见证着人类结构智慧的科学逻辑,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准确性,每个进入认知逻辑推理的概念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保持指称严格、内容精确,忌讳模棱两可或含混不清;二是一致性,认知逻辑作出的一系列判断和推理必须保持初始概念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前后关联性和价值理性;三是辩证性,认知逻辑中的判断和推理都存在自我否定与扬弃的可能,其概念在对立矛盾中经层层推论而最终获得统一。叙事逻辑是一种在故事中跌宕、营造着人类情趣智慧的人文逻辑,其主要特征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隐含性,叙事逻辑保持“说”与“在”的平行统一,无需抽象推理,而使得说出的始终有所隐含,而非全部事实;二是情境性,叙事逻辑处处最大程度地还原着故事现场的具体细节,无法从具体情境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存在;三是不可逆性,叙事逻辑与人生本质深度契合,不像认知逻辑那样可以逆推或反证。因此,叙事逻辑与认知逻辑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建构和讲述精彩的故事需要叙事逻辑的学理支撑。叙事逻辑是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叙事逻辑在叙事内涵层面包括三维场景,即入场感受、离场反思、贯通内外场的想象,在外延层面包括三大领域,即叙事起点(文学叙事)、叙事扩容(文化叙事)、叙事转向(跨学科叙事),叙事逻辑具有跨学科创造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和法学、新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27]。
4.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叙事情趣与智慧
典型的“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有情节的故事”是所有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典型的“教育叙事”通常向两个方向拓展:一是文艺化的教育叙事;二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前者可借助艺术的力量和小说的魅力,让教育叙事变得更加自由、更有情趣,从而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后者以“实证”的方式提取真实的事件,主要表现为针对真实教育现象开展的调查或行动的教育叙事,以及针对教育叙事文本而作出解释的教育叙事。“讲故事”的人需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讲故事”其实就是在叙述这种智慧。“事件”和“道理”是故事的要素,故事是叙事的核心,而道理是故事的核心。根据“故事”与“道理”的不同关系,“教育故事”可分为以间接劝说为特征的隐微教诲故事和以直接规劝为特征的显白教诲故事[28]。当然,“隐微”和“显白”是相对的分类,教育故事的真实形态往往是隐微与显白相互交织。
(二)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文化内涵
1.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内隐的中西叙事精神
针对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生态,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正视中西叙事差异、融通中西叙事精神。国际知名叙事理论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普林斯(Gerald Prince)认为,叙事的根本问题是“叙事性”(narrativity),即事件描述、叙述的完整性、叙述定向和叙事要点等,叙事性的大小决定着故事的优劣成败[29]。以“叙事性”为研究中心的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历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阶段[30]。经典叙事学(classical narratology)以静态文本为中心,将叙事作品看作自给自足的独立体系,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关联,力求从不同作品中寻求叙事的一般规律;后经典叙事学(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将叙事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读者的能动作用,重视作品与其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的关联,注重跨学科研究,且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叙事学者越发注重非文学体裁叙事(如口头、新闻、法律等)和非文字媒介叙事(如电影、戏剧、绘画等),从而极大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范畴,形成了所谓的“泛叙事观”(pan-narrativity)[31]。西方叙事学与悠久而独特的中国叙事学相比,其共性和差异十分明显,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需要跨越中西叙事精神之差异。
2.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追求的双重叙事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叙事学达到了新的研究高潮,在西方叙事学的影响下,叙事学研究已经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32]。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叙事传统和叙事理论,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无法重复,中西叙事差异在本质上体现为“叙事学的文化战略”[33]。伴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命题;好的故事是“世界语”,能够跨越地域、语言、种族和文化的藩篱,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4]。因此,“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在本质上是一种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的具有对外传播性质的教育叙事,在叙事目标上具有双重属性:既需要在文本要素层面架设互通桥梁进行中外职教叙事语言交流(narrative communication),也需要在意识形态层面设置文化标识进行中外职教叙事话语竞争(narrative competition)[35]。
3.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所需的国际话语权
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包括讲故事的话语能力、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三重内涵。其中话语能力是讲故事的前提素养,话语权利是讲故事的行为资格,话语权力代表所讲故事的影响力[36]。追根溯源,国际话语权来自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涉及话语权的两个问题。第一,话语权的建构需要相应话语体系的支撑。在国家层面,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需要建构自身的国际职教话语体系的支撑,而构建自身话语体系需要掌控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源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公共空间或非公开场合自由传播或表达与国家利益或国际义务相关的立场和主张,反映出话语主体对国际事务和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国际是非曲直的评判权[37]。由此可见,国际话语权是一种控制国际舆论的影响力,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可以通过话语控制和影响世界舆论,自主塑造本国的国家形象并主导国际事务。第二,话语权的获取需要遵循相应的斗争路径。国际话语权不会伴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而自然获得,而是需要经由国家发展壮大和在国际话语场上的斗争而渐进积累。从话语权的本质和特征来看,国际话语权的增长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从无到有,即创设话题或争夺话题阶段,这也是一个国家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或从被动者转为主动者的过程;第二步,从点到面,即话语主体将已有的某一方面话语权在范围或广度上予以泛化拓展的过程;第三步,由浅入深,即民族国家对已拥有的国际话语权在层次和深度上予以强势固化以强化解释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过程[38]。由此可见,国际话语权的获取和强化主要依靠相应行为主体灵活有效的行动和斗争。国际话语权是西方国家精心打造、全力维护、不断固化的权力体系,中国意欲改变其结构和份额,必然会经历艰辛和曲折。因此,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一场争夺国际职教话语权的持久斗争。
4.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关涉的文化传播本质
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国际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关涉国际文化传播的本质属性。国际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体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和平台,通过文化方式和技术手段,影响对方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国际活动。国际文化传播活动都带有两个共同目的: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通过文化影响他国的价值趋向。实现这两个目的的前提是正确认知和理解文化受体及其文化价值观。因此,国际文化传播的实质是不同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较量和竞争。文化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点的表述形式,其以表达、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塑和证明某种行为模式和行动方式,并否定其他的行为模式和行动方式”[39]。国家与意识形态之间是一种相互倚重的关系:意识形态总是特定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总是负載着一定意识形态的行为主体;意识形态因为国家载体而得以不断社会化和大众化,国家也因为得到了意识形态的正当性辩护和合法性论证而得以不断巩固和加强。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的对外战略都是在特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并为实现特定的意识形态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因此,国际文化传播战略包含着意识形态的较量,“文化外交的实质是输出思想和价值观,是传播和沟通信仰,因而是‘思想外交’或‘观念外交’”[40]。文化战略的本质是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41],故而中国职教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无疑需要基于全球文化视野、战略意识考量和民族文化自觉的系统创新,其成功的关键是关注和研究目标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意识形态,赋予中国职教品牌适切的文化表达。
5.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遵循的国际传播路径
国际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前者是单向直线型传播方式,后者是双向循环型传播方式;二是双边文化传播与多边文化传播,前者指两个具有不同国际关系的文化行为体之间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后者指三个以上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中的文化互动;三是政府间文化传播与非政府间文化交流,前者一直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对外文化宣传、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后者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公民个人的文化交流活动;四是硬性文化传播与软性文化传播,前者主要包括战争、文化制裁等强制性方式,后者主要有文化合作、文化援助等柔性的和平交流方式[42]。综观上述四种路径,“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选择的是一种双向循环、多元互动、文明柔性的国际文化传播路径,蕴含的是一种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惠及民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三、结语
综观全文,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是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应然之为,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应有之义,是助推中国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应时之策。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在叙事逻辑上是一种跨越中西文化差异、谋求国际话语权的中国职教对外叙事,它遵循着叙事的基本原理和独有逻辑,承载着叙事的跨文化交流价值和跨学科创造功能。中西叙事差异在本质上体现为“叙事学的文化战略”,中西叙事学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为对外讲好中国职教故事过程中的“双重”叙事目标建构提供了学理依据,即从微观的中国职教叙事文本要素层面开展对外职教“叙事语言交流”,从宏观的中国职教叙事文化形态层面开展对外职教“叙事话语竞争”,进而对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话语体系,对外塑造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中国职教国际形象。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6-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中国教育网.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EB/OL].(2020-06-18)[2021-06-10].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6/t20200618_1733868.shtml.
[3]人民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EB/OL].(2017-02-08)[2021-06-06].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208/c69113-29066863.html.
[4]余祖光.培养具备工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N].中国教育报,2011-05-09(002).
[5]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4.
[6]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7.
[7]JOSEPH S. NYE. The powers to lead[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2.
[8]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3-154.
[9]石伟平,匡瑛.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ix.
[10]中国政府网.为什么说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EB/OL].(2020-08-14)[2021-06-12].http://www.gov.cn/xinwen/2020-08/14/content_5534695.htm.
[1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EB/OL].(2021-03-07)[2021-06-12].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07/content_5591271.htm.
[12]中国网.走好品牌建设之路, 习近平这样擘画[EB/OL].(2021-05-10)[2021-06-12].http://news.china.com.cn/2021-05/10/content_77479073.htm.
[13]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2021-06-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 _5365341.htm.
[14]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号)[EB/OL].(2019-12-18)[2021-06-12].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91970.html.
[15][27]劉阳.叙事逻辑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25.6-26.
[16]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18-25,30-33.
[17][28]刘良华.教育叙事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10.
[18]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3.
[19]陈圣来.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37-39.
[20]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
[21][24]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前言1-6.导论1-3.
[22]JEROME BRUNER.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129.
[23]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3.
[25]ROLAND BARTHES. Image-music-text[M].Fontana, USA: Hill and Wang, 1979:79.
[26]JEAN-FRANÇ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34.
[29]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2-157.
[30][32]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1.
[31]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1):47-54.
[33]杨义.中国叙事学(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2.
[34]李小林,李新玉.如何講好中国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2.
[35]胡兴文.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1-2.
[36]徐明华.国际传播的理论、方法与展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42.
[37]梁凯音.对中美关系中的中国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0(7):174-177.
[38]林克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85.
[39]戴维·米勒,韦农·布来克韦尔. 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45.
[40]FRANK A. 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 U.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M]. NY: CUP, 1981.
[41]道格拉斯·霍尔特,道格拉斯·卡梅隆.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M].汪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
[42]张殿军.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0-25.
Abstract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opening-up strategy of“impressing the Chinese stories to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to boos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ue meaning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imely wa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logic,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is an international narrative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o effectively interpret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a kind of“narrative 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narrative discourse competition”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based on a good maste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rrative log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whose overall goal is to show the real, three-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he world, whose deep connotation is the“way”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learly, namely the growth“way”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 specific, this“way”is not only the tortuous“way”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elf, but also the contributing“way”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eover the great“way”that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nd works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whole world’s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Key words impressing Chinese TVET stories to the worl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narrative theory;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