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地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证研究
2022-04-26胡少东
摘 要:“三农”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决策。“艺术基地建设”不但可以改善乡村精神文化面貌,而且可以进一步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重要着力点。对清水梅峪里“艺术基地建设”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将有助于提升“艺术基地建设”的水平,也可以推广“艺术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利用其带来的示范效应,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并利于村民宜居安乐,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基地;梅峪里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艺术基地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证研究——以清水梅峪里艺术基地为例”(2021A-105);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绘画专业课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改革研究”(JY203060)研究成果。
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国各地相继印发了《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这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性部署,其中“文明和谐乡风美”是规划的总体目标之一。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别强调“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规划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由此可见,作为美好乡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并提出带领群众投身于建设文化强国伟大目标的时代潮流中。在新时代下,探索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时代特征。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党和国家文化繁荣发展战略、实现新农村建设要求、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皆有着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把我国的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这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可见,发展乡村旅游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式。“艺术基地建设”能够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全面改造乡村面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与“艺术基地建设”
天水地区一些具有优美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的村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增加,劳动力的回流,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治理的进步,并发挥了旅游对乡村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此为契机,推动“艺术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梅峪里艺术基地位于历史悠久的轩辕故里西部——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郭川镇麦峪村,与天水市秦州区、麦积区相毗邻。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离天水火车站约30公里,距天水高铁南站约28公里,距天水飞机场约30公里。所处地区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有众多原汁原味的西部农耕文化遗址和民俗特色场景,在基地45公里处就有著名的麦积山石窟。梅峪里艺术基地建筑面积有两千五百平米,住宿接待中心有客房48间,包含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房间配备有卫生间、洗澡间,各種休闲娱乐和文化学术交流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每日接待量可达200人左右,餐饮中心可容纳200余人同时用餐,是一个集艺术写生交流与观光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写生服务中心。
梅峪里写生基地是依托于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乡村特色建立的天水首家生态乡村艺术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画家前来观光采风。该基地的建立为展现梅峪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平台,并有力地带动了该村苹果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注入了新动力。
(一)挖掘本地特色元素,在继承与创新中振兴乡村
挖掘本土特色元素,利用本土特色振兴乡村经济文化。“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隔十里说话就会变腔调,隔百里文化民俗就不相同,指各个地方的语言和风俗都有各自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忽视了本土特色,清一色的“白墙青瓦”、统一的墙绘、整齐划一的“水泥路面”等,皆反映出只重视表面工作,却忽视了本土特色。
挖掘清水梅峪里的本土特色,是振兴当地经济文化的关键。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清水梅峪里经过长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乡土风貌。“通过寻访、调研、影像记录等形式,从九个方面展现浙江历史文化村落的恢弘图景,包括古村概览、礼仪道德、清廉大义、生态人居、劝学劝农、名人名流、民风民俗、手技手艺、特产特品等,重点挖掘传承好古村落古民居背后故事。”[1]
在居住环境的发展中,当地先辈利用本地黄土适合挖窑洞的条件,依山挖洞而居。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稍好的住户开始围墙建房,适合本地的农家四合院逐步成为当地主流居住形式。窑洞慢慢变成了农户贮存生产工具、安置牲畜的地方。在乡土文化发展中,当地群众为了表达男女欢喜之情创造了对情歌,为了丰富生活创造了生产歌,当地称为“号子”。除此之外,还有皮影戏、社火以及过年祭拜先祖等众多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地村民利用西北黄土土质黏合性能好,适合烧窑制瓦的特点,开办砖瓦厂,制造各种物美价廉的砖瓦、坛罐等用品。同时,利用农耕条件,对各种农产品进行加工,制成各种农副产品,如利用小麦酿造的麦酒、醋,用洋芋加工做成的粉条,用大豆做成的豆腐,用荞面制作出来的凉粉等,都非常受人喜爱,是本地独具特色的佳肴。
梅峪里艺术基地的建设,学习借鉴了国内外艺术基地成功的经验,并尝试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土的艺术基地。艺术基地的外形构建上,注重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相协调,依据当地环境,沿山势而建;内涵上,注重挖掘本土特色,重视对本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梅峪里基地从本地居住环境、本地乡土文化等方面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元素,利用本土元素着力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名片,扩大知名度。
(二)搭建现代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振兴乡村
在政府主导下梅峪里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信息化建设渠道,加大网络光纤的接入,努力实现网络通、信息通。以艺术基地为先导,率先在艺术基地开展现代数字化传播平台,有步骤、分阶段、全方位地宣传本地文化,有力地推动当地数字化信息的应用。
“拍摄重点在挖掘乡村底蕴中的文化保存部分,为拍摄的村落建立影像档案,以‘那村、那人、那故事为主题,精选最能代表本村特质的主题进行创作,使村落的忠孝文化、家风保存、红色革命、历史内涵以视频形式生动地记录下来 , 发扬乡村的独有文化。用影像叙事的方式,让观众对乡村特色、文化和历史有更加全面生动的了解。”[2]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传播平台宣传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如苹果、葡萄、花椒等,以及加工制成的农副产品,如粉条、醋、凉粉等。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让本地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挖掘本地乡土文化,将当地皮影、剪纸、草编等艺术进行加工再创造,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文化,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休闲、旅游。
二、乡村振兴“梅峪里计划”考察
天水市清水县梅峪里属于国家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规划》里的一部分,清水县又是联系天水与宝鸡的纽带。清水县梅峪里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梅峪里计划”是利用艺术基地的建设,带动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文化振兴乡村的目标。从2015年开始,梅峪里艺术基地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全面筹建工作,建成后已经接待了全国30多个省份的画家与多个艺术院校的师生前来写生采风。梅峪里艺术基地的建立,引起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重视,唤醒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由艺术基地牵头,地方政府开始着力恢复乡土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挽救了即将消失的乡土文化,另一方面激发了本地人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召唤乡民主动建设家乡。
“梅峪里计划”从梳理历史开始,分步规划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通过查询当地档案文献资料与出土的文物遗迹,依据老人的口述史料,追寻梅峪里的历史痕迹。经整理发现梅峪里“将军墓”是古代屯兵之地,将军去世后由偏将、副将为其守墓,而梅峪里正是由偏将和副將遗留子孙繁衍发展形成的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梅峪里村民的自豪感,为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鼓励梅峪里村民美化村落环境,清理院落、村庄道路等区域卫生。通过大家身体力行的劳动,使村落展现出更美、更新的面貌。三是保护村落里的古建筑,抢修有文物价值的院落,对即将逝去的传统农耕用具进行编号整理与集中维修保护,以期让乡民们重视本土文化,重视传统习俗,发扬优良民俗民风。最后,以梅峪里艺术基地为中心,扩展修复并改造村中闲置和废弃的公共建筑,如戏台、大队旧址等,将其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全国各地的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缺少绘画专业人士的参与建设与指导,缺少教学必要的条件。在以往的合作模式中,因缺少互惠性,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合作基础薄弱,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实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3]除此之外,梅峪里艺术基地聘请了行业专家亲临选址、规划,确保满足各类绘画专业人士的需求。
由基地牵头策划并将当地打造为“艺术村”的形象,梅峪里艺术基地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给古老的村落带来了新的活力。针对乡村内有价值的旧址,相关部门对其内部空间与功能设施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在整体上仍保留传统建筑原貌。艺术基地积极修建与本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作为艺术场所,并利用具有梅峪里特色的装饰布置室内外,设立艺术家工作室,创建艺术读书屋、展览室,开办酒吧与餐馆等,使村民发现老旧物件的魅力、作用和价值,提升梅峪里村民的审美观。利用每年举办艺术写生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观梅峪里,开展艺术写生、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结束后争取让每位艺术家留下两件艺术作品存放在艺术展览室,丰富梅峪里艺术展览室里的藏品。借助艺术基地建设计划,积极争取市、县政府拨款,建设民生工程,包括硬化路面、改造下水道等。在梅峪里艺术基地建设发展的助力下,梅峪里村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古村落形态的同时给村落增添了艺术韵味,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为梅峪里带来了发展活力。村中不少人家借机发展农家乐,为扩大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梅峪里艺术基地的建设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感受,也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环境,提升了他们对家乡文化、家乡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正是艺术基地为建设美丽乡村,振兴当地经济文化所作的贡献。
三、思考与展望
梅峪里艺术基地建设为乡村发展找到了一条振兴之路,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艺术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并借助艺术的作用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推动了本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艺术家到当地的写生活动,促进了当地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艺术家的写生创作活动及其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本地吸引了不少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切实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但是艺术写生活动结束后,当地便失去了活动期间热闹的场景,村庄再次恢复平静。“零散到访许村的游客难以支撑大量商店、文化场馆和旅馆民宿的日常运营,许村仍然难以留住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4]因此需要更好挖掘梅峪里文化,打造本地乡土文化特色,让梅峪里文化特色形成品牌,产生持续不断的吸引效应。因此就需要改变艺术家在当地发展中占主体地位,而本地村民被动服务的局面,让本地村民变成艺术活动的主体,成为艺术推动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人,这是梅峪里艺术基地迫切需要思考并亟需落实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
(一)利用乡土文化振兴当地经济
梅峪里地处西北,属较干旱的黄土浅山区,适宜种植小麦、谷物等,小麦秆、谷物秆是制作各类草编的原材料。对梅峪里来说,这类原材料十分丰富。因而可以动员农户,学习当地艺人的草编技术,挖掘创新草编制品,形成草编手工艺产业链。
并且将本地已有的戏班子、皮影班子发展壮大,引导他们学习并改良适合当地、表现当地、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戏曲文艺,在提高当地居民艺术欣赏力的基础上,广泛传播并发扬当地戏曲文化,增强梅峪里对外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利用当地黄土适宜制作砖瓦的特点,将已有的砖瓦厂升级改造,组织工人外出学习,提高砖瓦制品的性能,同时注重梅峪里元素的注入,将其打造成工艺精良,特色鲜明的砖瓦厂。并且砖瓦厂要重视宣传,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
(二)利用现代化传播平台振兴当地经济
开展现代数字化传播平台,录制具有本土特色的视频。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将物美价廉的本地特产,如苹果、花椒、粉条、豆腐、醋等产品通过现代数字化传播平台进行销售,扩大村民的经济收入。
积极引导当地村民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加工与销售方式。首先在农产品原材料方面,在精选优质原材料的同时,创新性地注入梅峪里元素,让梅峪里的农产品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如苹果是当地的主打产品,因此在保证苹果的质量外,还要在内外包装设计上面加入本地乡土特色,利用人们的乡土情结打造出具有梅峪里元素的苹果产品。
四、结语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要在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法,挖掘村落潜在的文化价值和乡村特色。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乡村,以打造品牌,提升乡土文化的影响力。
艺术基地建设可以提升乡村精神面貌,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当代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梅峪里艺术基地建设在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经济水平、提升村民文化自信等方面提供了良好范例,使人们明确了艺术基地建设发展的主体是村民,艺术基地建设要始终坚持为村民服务的重要原则。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梅峪里发展的必由之路。梅峪里艺术基地已经率先迈开步子,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广泛学习国内外艺术基地带动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在艺术的助力下,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鑫.高職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110-111.
[2]郑有贵.乡村之美在于有文化魂——兼评《千村故事》[J]. 农业考古,2017(4):243-246.
[3]王晓.实践教学对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139-140.
[4]张振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中的设计思维冲突——以四个乡村为主的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胡少东,硕士,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绘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