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成功动机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2-04-26杨强娄鑫文叶宝娟

老区建设 2022年5期

杨强 娄鑫文 叶宝娟

[提 要]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开启其职业生涯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顺利发展,更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但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决策困难的问题,因此文中探讨了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发挥了中介作用,且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呈现链式中介效应。探究追求成功动机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對于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实现其成功就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追求成功动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困难

[作者简介]杨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娄鑫文,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叶宝娟,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江西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及预警系统研究”(72164018);江西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大数据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西省为例”(20JY09)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造成的经济不景气,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岗位和机会减少的困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以及自身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让大学生在就业决策时遇到更多的困难[1]。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顺利就业非常关键。而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择业时,困惑于自己适合哪种职业,并且不知道怎样去选择合适的职业时所遇到的难题[2]。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以减少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困难,促进大学生成功择业、就业。

一、文献综述

对大学生而言,追求成功动机是个体重要的内在特质,是努力克服障碍,力求又快又好完成有价值的工作的推动力,还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3]。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将成就动机意向划为两类,即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Ms)和强烈地希望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Maf),其明确指出当个体的追求成功动机意向强于避免失败动机意向时,更利于成功目标的实现[4]。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心理动机越强,其面临职业决策困难的严重程度就相对越低;避免失败的心理动机越强,其面临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就相对越高。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还需要继续考察成就动机是如何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此,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和文献基础上,文中提出职业使命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中介变量。

职业使命感是指一种人们在特定的职业中所能够感受到的一种强烈感情和动力,希望自己能够努力从事特定的职业以实现自己和人生价值,并从中产生对于自己的满足感、责任心和社会意义感[5]。动机加工驱动模型显示,个体的差异导致使得每一位个体在实现完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对自己能够完成的目标信心水平也会有所变化,并进而直接影响达到主动目标的加工和其最终结果[6]。而具有正向作用的追求成功动机是决定个体不断追求更高标准的动力[7],是个体在完成一件事情时,通过不断努力而达到渴望目标的内在推动力[8]。根据这一理论,拥有不同程度追求成功动机的个体的职业使命感也不同,已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内在的动机将促使他们职业使命感的产生[9]。因此,追求成功的动机可能会对于职业使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个人的职业决策过程中,职业使命感则需要改善自我的常识和摸索职业的常识,是个体职业决策的预备阶段。也就是自我常识和职业常识的认识水平会在职业决策时发生影响[10]。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职业使命感,那么其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就会加倍地采取果断态度,其所有的工作投入也许就会让其拥有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多的热情[11]。因此,职业使命感对职业决策困难可能有负向预测作用,个体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使命感的高低对职业决策有影响。职业使命感越强越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促进大学生理性择业、成功就业。因此,追求成功动机可能会通过职业使命感影响职业决策困难,即职业使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变量。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职业使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变量。

那么,追求成功动机还能如何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泛指个人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认为自身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实力和信心[12]。个体可以通过调整他们的认知活动过程、行为和动机活动过程、情绪活动等来改变他们在职业决策中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其职业决策与规划有影响,是个体职业决策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3]。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会对于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性具有显著的影响[14]。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随着追求成功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并且,它还与避免失败动机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5]。追求成功动机高的大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网上搜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学习其他相关技巧,从而增强他们对就业的勇气和自信心,进而培养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专注度和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他的自我效能理论中也提到,效能感之所以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行为,就是指这一个体具备了足够的信心自身能够顺利地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16]。因此,学生的职业选择会受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为之做出的努力也将受到影响[17]。所以,个体的职业专长和个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人决策的困难,并且对其决策产生了高度准确性和高度可控性。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初步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于毕业大学生的短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会产生一定的正向预测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预测其职业决策困难的严重程度[18][19]。因此,追求成功动机对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实施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来实现。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变量。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调节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使命感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热情[20]。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21]。有研究证明,职业使命感可以让个体在进行职业准备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这有利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22]。总的来说,使命感本身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命感越高的个体在工作上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做出努力[23]。有研究证明,職业使命感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24]。基于这些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3:追求成功动机能够通过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1)探讨追求成功动机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预测作用;(2)考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作用;(3)检验职业使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作用,即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使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进一步深化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了一个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随机选择一名被试,共向阅卷参与者发放了答题问卷500份,删除不认真阅卷作答和填写无效答题问卷,回收了有效答题问卷440份(问卷平均年龄20.69岁,SD=1.98),有效答题问卷的平均回收率已高达88%。其中,大一66人,大二120人,大三133人,大四121人;男生81人(18.41%),女生359人(81.59%)。

(二)研究工具

1.成就动机量表

采用叶任敏等人所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MS)中的追求成功动机(Ms)维度,共10个项目。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方法,从“1”( 完全不符合) 到“5”( 完全符合) 。本研究Ms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2。

2.职业使命感量表

采用谢春蕾修订的职业使命感量表(CVQ),共包含12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方法,从“1”( 完全不符合) 到“5”( 完全符合)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6。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选用李佳根等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共包括2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 完全不符合) 到“5”( 完全符合)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5。

4.职业决策困难量表

选用李佳根等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量表,共包括14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2。

三、结果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在本研究过程中的所有共同变量都可能是通过使用共同问卷计算法方式来对其进行概率测算,因此需要采用以Harman单奇异因子概率检验计算方法为例来进行检验共同的计算方法中可能产生概率偏差的变量问题。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19个,其中第一个因素解释的累计变异量为12.01%,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25]。

(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参照表1,可以看出追求成功动机、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职业抉择困难两两显著相关。

(三)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检验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成就动机维度中的追求成功动机维度显著正向预测职业的使命感(γ=0.39, t=8.74, p<0.001),职业使命感维度能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γ=0.24, t =4.76, p<0.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能显著负向对于预测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γ=-0.39, t=-8.54, p<0.001),即当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越高,会极大地提升其职业使命感,相应地职业决策自我的效能感就越强,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就越低。成就动机中的追求成功动机能够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γ=0.15, t=3.04, p <0.01),职业使命感能够负向预测职业决策困难(γ=-0.19, t=-4.03, p<0.001)。另外,在加入了中介变量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后,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于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γ=-0.04, t=-0.88, p=0.38),因此追求成功的职业使命感和追求成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都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和追求成功职业决策困难的完全中介。

本研究通过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重复取样5000次)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职业使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13,-0.04],中介效果量为35.59%,中介作用显著。因此,职业使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10,-0.01],中介效果量为27.79%,中介效果显著。因此,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中介变量。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间的链式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07,-0.02],中介效果量为17.07%,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所以,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间的链式中介。综上所述可知,追求成功动机通过职业使命感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有三条:追求成功动机通过职业使命感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追求成功动机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而可能会影响职业决策困难;追求成功动机会直接影响到职业使命感,进一步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最终对职业决策困难产生影响。

(四)讨论

随着中国高校的改革和扩招,毕业生日益增多,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探讨了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其中,追求成功动机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追求成功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完全中介。

1.职业使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维度中的追求成功动机越高的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就越强。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职业使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中介作用,提高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能使其职业使命感增强,进而减轻其职业决策困难。对于正面临择业、就业的大学生来说,追求成功动机足够强、职业使命感水平足够高,才会不惧困难,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探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否中介了追求成功动机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追求成功动机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6][27]。具有较高追求成功动机的大学生,为了成功就业,会积极做出相应准备,如收集相关政策信息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成功就业的可能性,增加择业、就业信心,对于职业决策也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在校大学生,其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就会越低[28]。因此,为了减少和降低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的程度,有必要采取一种具有针对性地改善和增强在校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和水平。

3.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追求成功动机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这进一步阐明了追求成功动机降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作用,也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追求成功的动机是涉及到个体对于追求更高的成就感目标的一种内在动力,这在提升使命感和专注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发展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高校方面来看

目前,大学毕业生大多处于职业选择的迷茫期,其在学校所学到和掌握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处理好所面临的求职问题。再加之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前景受到影响,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更易受到求职受挫的打击,从而更容易丧失信心、丢失动力。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满足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求职本领,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相适应。另外,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应该注重阐明与职业的联系,因为大学生刚接触所学专业,对于各个专业的特色和就业前景都还不太了解。因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识,使其将择业与专业挂钩,有助于大学生职业信息的搜集以及职业决策的展开。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拓宽各种信息渠道,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信息化。同时还可以开设相关讲座和培训,让学生尽早接触就业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多就业创业。

(二)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受到其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而追求成功动机越高其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就相应地变强。因此,促进学生追求成功动机、提高学生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个人需要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清楚自身实力,了解自己的兴趣,制定职业规划,才能较早设立目标,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在确定职业方向之后大学生还需要拥有乐观的心态,更能以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复杂而激烈的竞争环境,可以通过参与心理辅导来认识自身的人格特质,或者通过校园心理辅导来调整自我处理问题的方式,形成适合自己的归因方式。有研究显示,乐观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强的成就感,因为他们能在付出努力的同时看到积极的一面,并从中获得有利经验,而与之相反的个体则容易在过程中受挫,从而形成不利影响,如产生自卑等消极心理。对于学生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在学习過程中多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多方面地了解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加强专业知识与就业的结合,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与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才能为今后求职就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沛,左丹,过爱.职业决策困难:内涵、进路与发展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4).

[3]宋勃东,李永娟,董好叶等.无惧失败预测幸福:成就动机对心理幸福感的预测作用[J].心理科学, 2015,(1).

    [4]Atkinson J W.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risk taking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7,(6).

[5]于春杰.职业使命对离职倾向和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6]Parker S K, Bindl U K & Strauss K.Making things happen:a model of proactive motiv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4).

[7]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龚惠香,汪益民,袁加勇等.从两次问卷调查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3).

  [9]Shoshana,Dobrow. Extreme subjective career success: A new Integrated View of having a call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2004,(1).

[10]秦艳.贫困大学生职业决策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11]Duffy R D, Sedlacek W E.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a calling: Connections to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3).

[12]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

[13]陈立.专业承诺与择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从特殊教育师范生视角[J].现代特殊教育,2019,(16).

[14]闫凤霞.大学生归因风格、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5]韦耀阳,蔡太生,向光富等.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

  [16]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

[17]张岁玲,何渊,陈炜等.成就动机与择业效能感:职业价值观的中介作用[J].中国报业,2017,(4).

   [18]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W.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79,(14).

[19]李佳根.择业焦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20]Dobrow S R, Tosti-Kharas J.Ca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measure[J]. Personnel Psychology,2011,(4).

  [21]Ryan R M, Deci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1).

  [22]Hirschi A, Herrmann A. Calling and career preparation: Investigating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precede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3,(1).

[23]江新會,王敏,黄波等.现代职业使命感理论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24]程婧楠,刘毅,梁三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职业探索: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

[25]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26]肖丹.硕士研究生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7]周喜华,王露.高师考研生择业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2).

[28]胡维芳,赵伟.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职教通讯,2015,(10).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