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22-04-26冯艳艳
摘 要:“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题中之义。当前,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本研究从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培养培训体系、构建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设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双师型”教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应用型高校的题中应有之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专业优势,与市场行业职业标准衔接,注重技术层面的提升,强调技术操作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一、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30多年,众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笔者认为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从行业与教育两个领域来考量。一是行业标准,即具备行业职业岗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主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职业实践经历等体现;二是教師标准,即具备所学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主要通过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和教育教学相关培训证书等体现。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应既能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指导。比如,财会专业的教师,在学校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在行业企业也能胜任会计师工作;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既能担任教育学的专职教师,又能担任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每个阶段都存在差异性问题,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在“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的年龄、职称及任教专业等,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切实增强培训效果,努力建立一支满足应用型高校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应用型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模糊,教师发展目标不清晰
“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校企合作等工作的制度依据,也是学校制定各种相关配套制度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出台统一的、具体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许昌学院认为“双师型”教师应是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能全面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助教;成都工业学院规定“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标准的模糊导致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虽然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但很多教师仍存在观念滞后、认识模糊、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动力的现象。有的教师虽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但没有企业、行业相关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培训机制更多关注教师职称的提升、理论知识的丰富,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不够重视。一是“双师型”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完善,个别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单独的教师发展中心。部分应用型高校往往追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在教师获得“双师型”资格后就对其放任不管,忽视对其的进一步培养,不利于其专业发展。二是校企合作培训“双师型”教师的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缺乏深度和广度,产教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够完善。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初衷是利用高校的教师资源提供技术服务,满足自身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但很多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只是“走马观花”,导致企业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
(三)“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学的评价激励制度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统一、开始认定的时间也不长,再加上各个高校校情不同,与“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长效评价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别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考核奖惩制度与普通教师考核奖惩制度同为一套,较为粗糙和片面。此外,部分应用型高校在教学、待遇、考评等方面很少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教师在企业、行业挂职的工作业绩也很难和学校的考核奖励制度挂钩,这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质量、加快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实现“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应用型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业团队对“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解读国家政策,研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以及调研、分析各高校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与制度,改变学校、教师对“双师型”概念认识模糊的状况。一方面,明确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对“双师型”教师认定严格把关。一是“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如具备学历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等。二是“双师型”教师要具备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是“双师型”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四是申请认定“双师型”教师者应在当地企业、行业单位有一年以上的实习实训经历。以上条件应是同时具备,而不是只具备其中一到两项。另一方面,制定量化标准,按照每项条件达到的水平具体划分认证等级,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型”教师的职前职后等各种培训,包括专业方面的定期培训、企业实践的定期培训、学徒式培训和专题研讨培训等,与校地合作处和企业对接联系,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长远态势。应用型高校应按照自身转型发展的目标、专业发展需求等制订计划,定期培训,定期考核,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是加强校本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应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一线专业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开发符合本校教师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课程,鼓励“双师型”教师根据个人学习意愿与内在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教师发展中心还可以联合学校信息处,建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定期更新内容,引导教师关注专业前沿动态,成立兼职咨询服务小组,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发展中心要创新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结合师资特点、学科专业发展需求、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明确建立教师到企业的定期实践制度。同时,建立好教师选派机制、合作企业遴选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系统化、流程化的規范管理。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行业的生产实践过程,学习实践技能,尽可能参与一线的产品研发、生产实践、技术转化等,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情况,掌握前沿信息。此外,教师要在教学科研中,通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改革评聘办法,将“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福利待遇区别开来,尤其是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评聘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同等条件下,“双师型”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时有优先权,以此引导教师主动向“双师型”发展。二是把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列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三是完善各类奖教基金管理办法,奖励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双师型”教师赴国(境)外应用型高校进修、访学、考察等。四是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考评和抽查,对长期不能胜任“双师型”岗位的教师实行淘汰制,取消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胡念,张四平,王梅.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管理体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6).
[2]张晓玲,罗秋兰.“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
[3]杨永明.三维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9(2).
[4]王天姿.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5]刘莹洁.应用技术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三所本科转型院校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2020-ZZJH-526)
作者简介:冯艳艳(1981— ),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