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岗证”融合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计
2022-04-26苏燕
摘 要:“课岗证”融合是学前教育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在厘清“课岗证”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当前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内容开发、实践模式创新、等级证书指导等四个维度提出改革思路,以期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岗证”融合;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提出了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融入日常教学、学业考试和相关培训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构建“课岗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岗证”融合的内涵
(一)“课”:学前教育的学习载体
“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二是指知识传递的媒介——教材。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组成,“课岗证”融合的教学改革任务就是厘清如何衔接课程体系与就业需求,如何使专业课程建设和证书考试的内容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材在传递学前教育知识的同时,需要将关注点从“知识”转向“学习者”,形式上从“传统”转向“互联网+”,内容上从“孤立”转向“融合”,真正发挥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岗”:未来工作的就业方向
“岗”即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学科内容综合性强、教育对象特殊等特点,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规定了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并要求开展幼师教育的院校将其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
(三)“证”:入职岗位的准入门槛
“证”代表学前教育人才未来入职教师岗位的“通行证”和准入门槛,如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2020年9月7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教师职责、资质等提出了要求。此外,根据教师行业的要求,较好的普通话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及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岗证”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孤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课程应以一种整体的、相互贯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就好像人的手,虽有五指之分,但彼此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手掌中。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少整合联动,各科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学生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同时,学前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存在教学目标设计不科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讲解书本知识,缺少模拟上课或者观摩幼儿园等教学活动。
(二)課岗脱节,职业定位不清晰
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从事幼教工作的毕业生只占少数。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学岗对接方面,学校未能与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难以与幼教行业所需的人才岗位能力保持一致,出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长、压力调节能力差等问题。
专业认同方面,由于实践课程占比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接触真实的幼儿园教育和生活,对其缺乏认同感与理解力。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样样精通,即会弹、会跳、会唱、会画,幼儿园教师工作门槛高、难度大,因此对其望而却步。还有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幼儿园教师与保育员、阿姨混为一谈,认为“带娃”无须经过专业训练,只要能照料幼儿的一日生活即可。
(三)课证分离,证书考试缺乏指导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门槛。证书考试通常包含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中的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主要考查考生的试讲和展示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往往并未很好地与考试内容有机结合,存在教材内容与考证重点关联不紧密、学生缺乏系统的复习指导等问题。学生对报考流程和时间、考试内容与形式等不够了解,临近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所以考试通过率并不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岗证”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学前教育领域相关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幼儿园、社会早教机构、社区幼教机构等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为导向,课程内容涵盖岗位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构多元的课程联动机制。例如,幼儿园五大领域间的知识渗透,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为切入点,在课程中融入综合实践和考级考证模块。综合实践包括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从而推动“课岗证”的有机融合。
(二)开发多媒体教材,注重内容融合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可结合新型媒体技术开发“课岗证”融合的立体化多媒体教材和教学资源包。学生通过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了解某个知识点的衍生内容或获得相关试题讲解。例如,当知识点涉及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活动形式时,可通过教学资源包提供优秀一线教师的示范课或面试的视频案例,帮助学生感受真实的课堂和考试场景。在开发立体化多媒体教材时,要兼顾课、岗、证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研发可参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标准或大纲,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了解考试重点和命题形式,从而将学生的所学和所考无障碍对接起来。
(三)对接教育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应注重建设与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幼儿园、保育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学前教育专业还应探索“多学期、多阶段”的实训模式:第一阶段,在第三学期设置体验式见习,学生利用半天时间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及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二阶段,在第四学期设置全天体验式见习,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第三阶段,在第五学期设置教学展示实习,学生结合校内学习内容,设计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展示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第四阶段,设置为期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践。“多学期、多阶段”的实训模式有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就业渠道,实现课、岗的有机结合。
(四)提供考证辅导服务,提高通过比例
首先,等级证书考试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考试辅导的效率。一是合理安排教学比重,对于以技能操作为重点的等级考试,如计算机、普通话考试等,增加实践课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二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帮助学生整理复习资料,梳理考试重难点。三是利用生教生的辅导形式,让已考取证书的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分享考试复习心得,激励正在备考的学生。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到校开设讲座。例如,邀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到校介绍岗位招聘考试的相关内容;邀请普通话测试员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讲解测试评分标准,测试的程序、要求和需要注意的细节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EB/OL].(2021-4-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
[2]王慧.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22).
[3]王金娥,徐青.教资考试背景下《科学素养》融媒体教材研发[J].现代交际,2021(6).
[4]邢士宾.资格证书考试与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对接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32).
责编:瀚 海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课题“森林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管理策略及启示”(编号:DES-20Y17)
作者简介:计苏燕(1993— ),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前游戏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