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

2022-04-26张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张涛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但如果学生不具备时空观念,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情感的收获造成一定的影响。文章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历史教材,重点论述时空观念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70-03

新课标把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课题。时空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教师准确把握时空观念的内涵,既有助于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时空的具体要素,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时空思维。本文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以下角度论述时空观念的培养途径。

一、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创设时空思维情境

时空观念是最具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学生认识历史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进行编写,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割裂历史发展脉络,突出专题史教学。虽然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比初中生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因为教材时空结构不恰当且内容简化,再加上部分教师拘泥于专题设计,所以学生的时空观念很难得到培养。

比如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有这样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际上这里存在疑点:(1)仅仅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就推动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吗?(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那1984年之前有没有进行试点呢?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这些疑点,就很难解释教材中的“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里,合理整合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解决上述疑点,实际上只要把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家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的内容补充进去即可。特区改革和农业改革推进了农业商品化,进而推动城市的全面改革。学生把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经济特区设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等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厘清,就能够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时空观念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运用时空观念认识历史,实际上体现了由表及里、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要了解不同时间段人文主义的内涵,需要创设不同时空的历史情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观察、研究历史,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科学地认识他们的行为。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四五世纪的人文主义,笔者再现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并从中挖掘人文主义的内涵。比如重点展现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分析其与中世纪宗教画像的不同,让学生从画中人物的眼神、面容上体会人性之美。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人文主义,笔者用视频展现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的《圣经》、创建新教的壮举以及让广大信徒通过直接阅读圣经和上帝对话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体会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更具群众基础。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笔者将其与文艺复兴中的解放思想相联系(因为两者存在时序性因果关系),再展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让学生明白这些发展成果能使十七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更理性地思考问题。此外,展现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矛盾,全面分析启蒙运动的成因,从而让学生对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歷史事件,引导学生从思维的时序性和逻辑性上更准确、清晰地把握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涵,进一步帮助学生升华知识,深刻理解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本质,体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这一历史定论。

二、合理运用史料,培养时空思维能力

历史事件不是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要正确分析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就必须弄清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着明显的历史时空特征和历史逻辑。历史教材的篇幅有限,内容也有限,评价一些历史事件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适时补充史料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有重要的作用。以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评价的“九品中正制” 为例。若仅以教材中的文字来评价九品中正制,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对九品中正制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这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而且弊端远远大于优点”。为了全面正确评价九品中正制,在教学设计时应加入恰当的史料。比如,可引用《晋书》中的内容:“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从该史料中可以理解九品中正制的问世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而九品中正制是适应当时情况且有效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起初重家世、道德和才能,并且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中先后展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清帝退位、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等史实,教学时若不补充相关史料,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教材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呈现的。其实不然,通过翻阅《中华民国史》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始施行。通过史料阅读,了解史实的顺序,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独裁。

在历史学习中,如果缺乏时空观念,我们往往就会把历史进程中的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也不可能从中择取到能用于证明历史真实性的史料,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200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先后呈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两个板块,如不翻阅、细究史料,学生很容易形成以下认识:中国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参加日内瓦会议,从而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日内瓦公约》,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其实这样的认识不完全正确,通过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知:1953年,中印会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通过引入史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正体现了历史学科求真的本质。

三、有效运用教具,促进时空观念的落实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时间轴、历史地图、思维导图、空间示意图等历史工具,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框架,增强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运用时间轴就能很好地展现美苏双方的对抗历程,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辨析“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历史概念。从时间轴(见图1)看,“冷战”从杜鲁门主义正式开始,两极格局的形成正是“冷战”加剧的结果。

通过时间轴直观呈现相关史实,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历史地图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历史时空,从而更形象、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学生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写,很难理解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交融的艰巨性。如果能利用历史地图,历史的演变进程就会显得格外清晰。另外,学生对十六国和前秦建立的时间顺序有点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空顺序,教师可给学生补充前秦示意图,再对教材文字部分描述的“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进行讲解。学生由此可知前秦在十六国基础上统一了北方。此外,引导学生观察南北方政权的变化,可以发现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而南方东晋相对稳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地图除了能直观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变化,还能反映历史事件深度发展的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解图。

以新航路开辟为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不断增强,仅以文字叙述很难满足学生对新航路的空间想象。这时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图2既展示了新航海路线,又展现了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此外,图2还展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们平时食用的玉米、马铃薯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人类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在图片与文字问题上应尽量采用图片,让历史自己说话。”也许这句话最能说明历史地图(图片)在时空观念培养上的重要性。

四、走进生活,让时空观念素养落地生根

俗话说:“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只有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于实践,让其落地生根,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的细节处去寻找、发现历史元素,探索身边的历史,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近几年,“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为广大热爱历史的高中生提供了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例如一学生以吴章荣先生创办的长江标房厂为例,按照时间脉络叙述:改革开放后,吴章荣先生抓住历史机遇投资建厂,到2008年金融危机受创,后在国家支持下走出困境,再到如今新时代做大做强。学生通过叙述家乡标房廠的发展史,厘清了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国人的勤劳努力下,国家必然走向富强。学生经过这一实践,既形成了时空观念,又培养了家国情怀。还有一位学生写母校前任校长的生平,时间跨度较大,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在文章最后的附录中他这样写道:“先生的人生经历,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先生的经历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里的人、物、事,折射出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进步……先生的这段历史使我更加明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定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学生通过这种实践训练,增强了对学校、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历史时空思维能力,提升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切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特定时空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我们才能对其有准确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整合教材、运用史料和历史工具等途径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认识、理解历史,更应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汲取历史中的精神食粮,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2003.

[3]  许伟.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历史教师的101条新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镜头中的组诗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