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4-26代俊华薛绍兰
代俊华 薛绍兰
[摘 要]语篇是语言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法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句子层面的教学,也应注重语篇层面。文章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目标语法——现在完成时为例,探讨如何基于语篇提高初中英語语法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篇;语法教学;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22-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语法参与传递语篇的基本意义,语法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语用意义(教育部,2018)。但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只在句子层面讲解和分析语法规则、设计作业以及开展活动时不注重通过适当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等问题。语法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做题,还包括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真情实感,提高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而能用”的教学理念(周伟,2021)。与传统的以句子为中心的语法教学方法相比,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更加注重语境、句子的结构及其功能。学生通过真实的语境学习语法,能更加准确、恰当地运用语法规则,实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
一、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恰当的语篇能够生动具体地展示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筛选语篇,以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教师可以多个语篇呈现语法项目,让学生对目标语法进行观察、感知、归纳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运用目标语法输出新的语篇。
(二)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鉴于此,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分析语篇材料,归纳语法规则,进行语言运用和语篇输出。在教授目标语法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活动。例如,对于人际关系智力较高的学生,可给予其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对于音乐智力较高的学生,可通过让其填写歌曲词句的方式来引起其对某项语法点的关注。
(三)交际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篇中的语境,感知、理解语法现象,同时设计相应的交际活动,鼓励学生边用边学、边学边用。交际互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前的师生问候、课中的师生问答;也可以是在阅读语篇后,学生针对语篇内容进行问答,在问答中运用语法规则;还可以是学生根据语篇进行相关话题写作训练,在书面表达中运用、巩固目标语法。
(四)趣味性原则
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探索、分析语法的形式、意义及用法。因此,教师应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语篇材料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趣闻轶事、电子竞技、传统文化等的,教学形式可以是用目标语法编写情景对话、故事、诗歌,听歌填词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目标语法。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实际运用逐步内化语法规则,才能真正掌握语法。教师应利用语篇让学生领悟语法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此外,教师还要结合适当的语篇类练习题,精讲精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篇输入中进一步巩固语法知识。
二、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思路
下面以依托语篇进行语法复习为例,以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阐述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思路。
步骤一:语篇导入,呈现目标语法。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语篇内容及所要复习的目标语法特点,选取适用性广、趣味性及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猜谜游戏、名言接龙等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目标语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语法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语篇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语篇学习,巩固目标语法。
利用语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语法复习提供情景语境。在语篇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语法现象,探究语法规则,归纳语法形式及其意义、功能。这样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获取更多相关话题信息,如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为输出类似文本做好语言和语法知识的储备。
步骤三:语篇输出,运用目标语法。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一项语法,应考查其对该语法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三个方面的活用能力。看学生能否在语篇中正确运用目标语法是衡量其是否真正掌握该语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让学生进行语篇输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准确地知晓学生对相关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
下面以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语法——现在完成时为例,具体阐述在语篇层面如何通过“观察语法现象—体验语法意义—操练语法形式—实践语法运用”实现语法教学目标。
(一)引出语篇,导入话题
提出设问: How long have I lived in Chongqing? For 38 years.
呈现图片(略)及说明文字:We have celebrated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Hot Pot Festival since 2004.
进行填空: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has increased a lot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说出语段:Chongqing is a capital city that is famous for its food. We have celebrated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Hot Pot Festival since 2004. 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has increased a lot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traffic in Chongqing is very convenient.
【設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把目标语法融入其中,导入的内容与新授内容相关,让学生初步获得语感。
(二)呈现语篇,突破难点
I come from Chongqing. I have lived in Chongqing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in Chongqing myself.
Chongqing is a mountain city that is famous for its food. We have celebrated Chongqing Food Culture Festival since 2003. Chongqing is so beautiful that it attracts many tourists. And 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has increased a lot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Chongq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More and more subways have appeared and buildings in Chongqing are becoming taller and brighter.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a lot. So far Chongqing has changed a lot. Welcome to Chongqing.
Task 1:Find out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 have lived in Chongqing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I have seen the changes in Chongqing myself.
We have celebrated Chongqing Food Culture Festival since 2003.
And the number of the tourists has increased a lot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Chongqi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More and more subways have appeare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have improved a lot.
So far Chongqing has changed a lot.
Task 2:Sum up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has/have + done
Task 3:Sum up the past participle.
情况1:动词过去分词的规则变化
一般在动词后直接加-ed;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动词,直接加-d;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重读闭音节词,先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ed;结尾是“辅音字母+y”的动词,先变y为i再加-ed。
情况2:动词过去分词的不规则变化
AAA型: cut—cut—cut
ABB型: lose—lost—lost
ABA型: come—came—come
ABC型: begin—began—begun
Task 4:Sum up the temporal adverbials in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1.so far、“since + 时间点/过去时从句”、“during/in the past/last + 一段时间”可与once、twice、three times、several times等表示次数的词或词组连用。
2. already、yet、ever、never、just、before、recently、lately、for + 时间段。
【设计意图】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进行信息加工重组,再通过语篇输入大量的现在完成时语法结构例句进行强化,这样的高频率输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目标语法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阅读语篇材料时更加注意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形式和意义,有意地去关注目标语法的结构特征,感悟其意义和形式,再经过练习,让目标语法变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增强学生对语法形式与意义的感知能力,同时也为目标语法搭建起语篇内容支架。
(三)借助练习,明确考点
考点1: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用法
— Do you know the Color Run, a five-kilometer race?
—Yes. So far it___________into quite a few cities in our country.
A. comes B. came C. has come
考点2: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
Several journalists the lawyer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case an hour ago.
A.interview B. interviewed
C.will interview D. had interviewed
考点 3: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的转化
His father died twenty years ago.(同义句转换)
His fath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or twenty years.
考点 4:have been to/have gone to/have been in
Her sis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apan. She left this morning.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ina for many years.
____________ you e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ongqing?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选取的语言资源及创设的包含目标语法的语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并归纳语法形式,让学生通过操练模仿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在语言内化中深刻体会语法形式与意义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明确相关考点。
(四)回归语篇,实践应用
让学生写一篇含有目标语法的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输出活动,让学生操练在课堂活动中初步形成的语法技能,从而逐步掌握相关技能,真正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四、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建议
(一)聚焦学习活动观开展语法教学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围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展开。在学习理解活动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语法,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引出包含目标语法的语句,让学生跟读或者朗读,初步认知目标语法知识。在运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围绕话题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目标语法来回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不自觉地使用目标语法。在迁移创新活动中,教师可重提话题,把目标语法从教材语篇迁移到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标语法提炼出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二)聚焦情境开展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最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师应尽量避免枯燥地讲解语法知识。语法结构自身没有意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表达语用意义,实现表意功能。因此,英语教师可适当运用语篇来创设语言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呈现语法结构,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法结构。
(三)聚焦学情开展语法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归纳法或演绎法来实施语法教学。其中,归纳法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语言规律,比如提供数量足够的典型例句以突出语言特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通过相似结构对比的方式呈现语言结构,采用语篇的形式呈现语法结构以突出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可先从语篇导入着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语篇感悟目标语法的意义,进而结合语篇中的目标语法内容深入探究语法规则,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达到运用目标语法输出新的语篇的目標。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用能力,同时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周伟.文学主题语境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21(4):83-89,111.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