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
2022-04-25袁小芳
袁小芳
(江西省金溪县中医院 针灸康复科,江西 抚州 3448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因口眼歪斜而难以完成鼓腮、抬眉、闭眼等动作[1]。风邪入体、病毒感染、机体自身神经功能紊乱等都是诱发本病的因素,其在我国神经系统疾病中患病率排名第六位,发病率较高。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针灸,此法是通过针刺疗法配合艾灸疗法给患者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阻止外邪入体,从而改善面部肌肉收缩和面部血液循环,进而有助于患者恢复面部功能[2]。传统针刺起效虽快但并不持久,故很多慢性疾病患者必须坚持接受施针治疗,疗程漫长,而热敏灸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该疗法安全、舒适、无毒无副作用,其以悬灸方式,通过热敏穴位热传导,可以刺激机体经脉,使机体产生极大反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免疫功能,进而促进机体康复。笔者采用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按其门诊就诊卡号尾数分为对照组(单数)和观察组(双数),各30例。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会审核。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5岁~66岁,平均(41.52±7.49)岁;病程10 d~3个月,平均(1.30±0.52)个月。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岁~67岁,平均(41.60±7.9)岁;病程10 d~4个月,平均(2.50±0.5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者;行为能力、意识正常,能准确描述灸感者;能接受热敏灸治疗和针刺治疗者;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者。
1.3 排除标准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晕针、拒绝针刺,排斥热敏灸者;患有心、肝肾等脏器损害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使用以06Cr19Ni或其他奥氏体不锈钢丝为材料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产品编号为20010020,长度为0.16 mm×13 mm)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操作医师常规手卫生消毒后,用75 %酒精棉球对患者针刺穴位进行擦拭消毒,其包括合谷(位于手部虎口处)、地仓、颊车、四白、翳风(均位于面部)。鼻唇沟低浅者刺迎香穴,唇歪者刺承浆、地仓透刺颊车穴,抬眉困难者刺攒竹、鱼腰,上述穴位均位于面部。采用平补平泻法施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加减针,施针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针刺7 d休息1 d,持续治疗35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热敏灸治疗。首先点燃艾灸(南阳老艾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豫健准字2018第1308号,规格:18 mm×200 mm/根,10支一盒),将其放入热敏灸仪器(杯口直径 7 cm×10.5 cm,材料为瓷器)里,插入隔灰网,于患者热敏高发部位翳风、颊车、地仓、下关、太阳、阳白(均位于面部)等穴位附近进行热敏探查。具体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对热敏点进行确定并标记;最后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以患者施灸部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感觉等经气感传至热敏灸感消失为单次施灸量,每次30 min~60 min,每日施灸1次,治疗7 d休息1 d,持续治疗35 d。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A(IgA)、免疫球蛋G(IgG)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外周血3 mL,将其离心处理10 min,离心速度为300 r/min,然后使用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仪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②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Portmann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Portmann评分有6个项目,分别为吹口哨、动鼻翼、鼓腮、微笑、闭眼和皱眉,每项得分为3分,加上安静印象分2分,总分为20分,若得分越高,则说明面神经功能越好。
3.2 疗效标准[3]
显效:面部肌肉所有功能均已恢复正常,鼻唇沟恢复对称状态,进食时无食物残渣滞留于齿颊间;有效:患者基本可以做简单的面部表情,包括皱眉、微笑等,眼口歪斜的症状得到改善;无效:面部肌肉功能、鼻唇沟均未恢复,进食后有食物残渣滞留于齿颊间,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对照组的IgM、IgA、IgG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3.4.3 两组面神经功能Portmann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分)
4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眼睑下垂、鼻唇沟平坦、眼裂扩大、前额皱纹消失等症状。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有诸多后遗症,因此医疗研究者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帮助面神经麻痹患者摆脱疾病困扰。
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西医通常应用营养神经、激素等药物,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容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而且随着药物剂量的逐渐增大,临床疗效逐渐降低;而中医治疗以针刺治疗为首选,但长期的临床应用后发现单独使用针刺疗法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当针刺患者出现紧张感时,很有可能造成出血、皮下血肿等情况,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院在针刺的基础上添加热敏灸疗法。针刺是施针者以一定的方法和角度将针具以提插、捻转等手法刺入机体特定的部位,使其经络受到刺激,从而有利于经脉的疏通、阴阳的调和及气血的调理,可以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人体的经络反应,使经络疏通,经气传导,“气至病所”,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和补益正气的作用,在针刺的基础上加热敏灸治疗可以局部刺激机体,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了针刺加热敏灸可以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免疫球蛋白具有密切相关性,其中,IgG是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若其出现异常增加的情况,则说明存在面神经炎症;IgM、IgA在免疫应答中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热敏灸通过激发或诱导患者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对各个系统进行功能调节,令机体的自主调节和整体调节效果有所改善,有助于生理功能的恢复,发挥抗炎、抗感染的作用,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IgM、IgA、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应用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针刺加热敏灸治疗后面神经功能Portmann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了热敏灸可以提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者的面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过程中,采用针刺+热敏灸的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能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提升面神经功能,因此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