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瞻基山水人物扇的设计初探
——以扇面“松下读书图”为例

2022-04-25金蕾

流行色 2022年3期
关键词:扇骨折扇扇面

金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72

自明以来,折扇倍受喜爱,朱棣大力推广逐渐改变了社会风气,时人喜用折扇纳凉,更重其艺术观赏性,与此同时折扇还彰显用者的地位。朱瞻基作为明代中有艺术气息的一位帝王,他大力推行文化艺术,这件现藏故宫博物馆的山水人物扇,可谓是精品之作。

“松下读书”,最初以直抒其意表现,通过直接描绘人物在读书开展艺术创作,经不断发展,逐渐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画中在古松下陶冶性情的雅趣和闲适意境备受追捧。

元末明初,张羽曾创作过诗作《题松下读书图》,可知元朝前就有此创作主题,在中国历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并不罕见,其内涵是一个人宁静闲适,清高散淡的生活情调与处事理念。

一、成扇之美:朱瞻基《松下读书图》概述

朱瞻基的 “松下读书”为何特别?因画作借由折扇展现,折扇也因绘画提升艺术美感。以“松下读书”这一视觉符号涵盖的视觉元素来进行探析。

朱瞻基所创绘的《松下读书图》(图1)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内,是目前已知传世最早的折扇绘画作品。据馆内记载:此扇扇骨十五根,长八十二厘米,两边各一大骨上宽零点八厘米,下宽一点四厘米,中间十三根小骨。大骨方顶,上头略小,下部稍大。保留日本扇的特色为细骨和尚头的圆底;扇面长五十九厘米,宽一百五十二厘米,两面均为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绘制的纸本设色山水人物画。由此可知:此扇尺寸之巨大,不利于手执,故推断为观赏之用,且根据扇上的题款可知创作时间为“宣德二年”。

图1 松下读书图(朱瞻基)(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观赏视角完美,因折扇形制符合黄金比例,当此折扇打开,“松下读书图”得以在观众面前完全呈现。扇骨和扇面为折扇最主要的部件。从制作工艺而言,扇骨数量将影响到扇面所呈的圆心角,也就是会影响到折扇最终呈现形状。折扇打开角度多为在110°到180°,135°的圆心角最符合黄金比例,此时在扇上作画题字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为最佳。

朱瞻基的“松下读书图”是以人物和松树为主角的山水画。方寸扇面上展示了静倚在古松之下的高士,许是捕捉了他思索的神态,一旁的小书童静候着,时间随着远处溪水从岩石上滚滚而下,汇入平湖中而流逝,湖面因山间风吹拂微微波动。画面灵动令人回味。

二、探其本源:设计原理简析

1.折扇形成简述

朱瞻基在折扇上创作有许多的契机。折扇自宋代就存在了,文献中多有记载是从日本或朝鲜进贡引入,例如:《万历野获编》中“闻自永乐间,外国入贡始有之。”《菽园杂记》中明确写道:“闻撒扇自宋时己有之,或云始永乐中,朝鲜国进松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可见虽宋时折扇带来了新鲜感但并未流行,直至明初,明成祖爱折扇命人学习仿制外国精美的折扇,还将折扇赏赐功臣。《皇都积胜图》中体现明中后期北京城盛况,画中人物形形色色,涉及各行各业,可见行人在日常生活中手持折扇。

2.视觉符号

所选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朱瞻基在进行绘制时对已有各种元素(折扇、绘画主题、颜色设定、表现方式等)的重组,赋予了“松下读书”新的样式和意义,身为上位者的他绘制扇面画,被群臣百官、普通百姓知晓识别后,“折扇”这种特殊形制的绘画艺术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其中的符号价值意义被认可和传达。

“国际上一般认为符号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本文采取更倾向于逻辑学和“实用主义”结合的皮尔斯符号学分析朱瞻基的“松下读书图”视觉符号系统来研究其不同的魅力之处。

自“松下读书图”作为创作的主题起,其最为重要的视觉形象便是松树和读书,作者需从此入手构建艺术世界,但实际上指涉的内涵是追求清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和高雅情操。视觉符号的三元结构(图像、指引、象征)不一定是固化的,朱瞻基将其绘制在折扇上既可以借助折扇作为符号的传达载体,也可以作为符号的解释补充。折扇上的“松下读书”其轮廓、色彩、图案、材质本身携带的符号意义被认知,从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完成从显性符号到隐形符号的系统构建和从符号能指到符号所指的观念更新。

当视觉符号同意艺术作品进入到公共领域中,其中的折扇符号形象(轮廓、色彩、团、材质)在传达过程中结合新元素(社会文化、流行趋势等),由作者(朱瞻基)和收者(受众)进行共同的感知,最终建立起群体对扇面画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后期折扇作为艺术品、象征地位等多种功能提供了开端。

三、设计之美:扇骨材质、技法色彩、个性构图

1.扇骨材质

赏析朱瞻基的“松下读书”,除了扇面画,还需从完整的角度来看待。扇面扇骨的形制、工艺材质、扇面书法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这几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品。与传统的长方形、圆形等书画载体相比,其特殊的形状成为首要的视觉要素。

此扇的扇骨底部为“和尚头”型,主要的特点是扇骨在聚头处,以扇钉为圆心,显示出一个如同和尚脑袋般的样子,这是早期折扇兴起时的主要形制,除“和尚头”之外,扇头还有方头、圆头等,随时间推演,折扇的制作工艺不断完善,扇头后期能有多达一百余种。较早的时代背景,导致此扇工艺不似后期明代那般繁复精美,但其简单的形制却又与整把体积巨大的折扇相得益彰,简单的装饰形式更能凸显出作为帝王朱瞻基绘制出的大气沉稳感。

此扇露出在外的扇骨均用湘妃竹。在《长物志》中记载:“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明代扇骨主用竹,因其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时人不仅物理上使用竹,也在精神上将其视为美好象征,赋予个人寄托。

朱瞻基选取的湘妃竹,体现了选材的用心和珍贵。湘妃竹自身特有装饰性,作为观赏竹,其材质纤细修长,特别适合用来制作扇骨等小物件,整体扇骨朱瞻基没有上没有过多的雕饰,只是在选材上十分讲究保留湘妃竹的天然特色,所以折扇上的“松下读书”在形制设计上留有天然与人工的痕迹,也侧面体现 “天人合一”。

图2 湘妃竹臂搁(图片来源来源:西冷印社拍卖图录号1142)

2.技法色彩

图像符号是设计表现的基础,朱瞻基的“松下读书”有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两种技法营造出随意和洒脱感。

扇面画因为其材质的特殊多少会对于绘画风格和技法运用产生影响,朱瞻基此作为绢本设色,绢纸价格昂贵,多为宫廷绘画使用。朱瞻基的画作受到南宋时期绘画风格“边角之景”的影响,构图多是简洁明快,主次分明,背景多用简单自然物象搭配,主要绘制近景省略或留白处理中景和远景,有强烈的虚实对比感。整体绘制十分细腻灵动,注重写实。

图3 松下读书图(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同时他用色彩抓住视觉重心。最显眼的是红衣书童,为画面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他神情端庄站立手持扇,为本淡雅沉稳的画作增添了活力避免了沉闷和灰暗感。朱瞻基合理运用色彩,提高人们关注的热情。德国色彩学家伊顿曾说:“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情力量的象征主义,将是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缺乏象征的真实而没有情感力量的视觉印象,将只能是平凡的模仿和自然主义;而缺乏结构上的象征性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会被局限在空泛的感情表现上。”色彩有着象征性,也有着视觉美感,正因整幅扇画色彩主要保留了淡雅设色和天然材质的本色,才使得红色在整体画面上突出强调。

绢还有不透水、可反复勾勒渲染的特性,因其质地细腻故许多画家都喜用其描绘写实的细节。朱瞻基的“松下读书图”画面饱含节奏韵律感,色彩上少进行大面积的渲染,多以薄涂,彰显用色讲究和细腻感,山水景色清新宜人,人物动态自然随意,周围环境安排妥当,恰如其分衬托出主人公。笔墨挥洒自在不生硬,设色雅致。通过远近对比,创作出了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

3.个性构图

朱瞻基用放射性构图的版式设计,使得呈现的标识符号也不同,充溢着强烈的指示关系,又承载着特定的精神意义。折扇上宽下窄,构图时易倾斜导致整体画面不均衡,他按照扇面上下边缘形成的同心圆弧线处理,主体的松树与弧线保持垂直,中间高士倚靠读书的姿态与背后古松以十字交叉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充分体现主题,还使画面整体保持和谐统一,将视觉焦点集中在中心,于顺势中寻求微妙结构变化,实现主轴的穿插与贯通。

此作除了特殊的版式设计外。绘制时,设计的人物动态也与张大千(见图4)有所不同,许是因帝王的身份,朱瞻基的“松下读书”多了潇洒的大气感,人物动作不是捧书细读,而是精心设计为姿态慵懒的躺在古松下,给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氛围,面前有一张纸,可是视线却不在纸,落在一旁的溪水,画作整体呈现悠闲平稳感,打破了传统 “读书”的姿态设置。远景上奔流的溪水,增添静态画面的灵动和生气,配合着高士飘逸的发带和衣饰,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朱瞻基在扇画创作时上布局巧妙,大胆取舍剪裁,对于主题的创作又区别于他人,使整幅作品有无穷无尽的意境,令人充满遐想。

图4 下读书图(张大千)(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四、对于现代设计的启发意义

折扇上的“松下读书”展现古人对视觉符号运用的设计智慧,不仅在视觉形式上版式设计的焕然一新,也对现当代的设计中有至关重要的设计启发。现代设计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外在特殊形制的扇面视觉元素。其二,其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元素。

在当代社会之中,运用折扇元素来进行设计的事物十分常见,例如食品餐饮类的“和府捞面”品牌,将这两方面从logo以及品牌理念进行体现。

朱瞻基的作品,向后人揭示了做设计时要需有更多的参与感。以朱瞻基为首的文人雅士参与了整个折扇的制造过程,因此在扇面倾注所有个人的设计思想,泼洒墨水,故爱折扇。现如今,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容易导致缺少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所以在针对现代消费者特点上,要更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多做使用者能产生互动,有参与感的设计。

折扇上“松下读书”虽是明代很小的艺术文化发展的内容,但对后期折扇的发展提供了研究价值,折扇从文雅渐渐过渡到通俗,正如文震亨《长物志》所言:“又习见时世所尚,遂致雅俗莫辨……”

折扇书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甚至后面演变出藏扇风气,它没有所谓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主观艺术思想、兴趣爱好结合不同创作方式进行表现,画面即兴而作十分考验作者功力以及对整体折扇美感的把控。折扇上的“松下读书”视觉呈现效果色彩典雅、形制独特、饱含内涵,充分发挥视觉设计中的交流和表达作用。

结语

此作的出现与时代息息相关,树立了一种新的标志,将艺术绘画以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其成为经典作品的原因在于:背后深含的艺术主题、设计时加入了互动感、构图用色上的巧妙精心布置。这件明代山水人物图折扇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设计的细致之处,实现了情景交融,展现出朱瞻基高超的艺术素养,通过研究朱瞻基折扇“松下读书图”以点知面,窥探到中国传统造物中的设计精妙,充分领略到视觉美感。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卷二十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63

②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47 页

③ 季海宏. 皮尔斯符号学思想探索[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I.

④ 汪哲平. 明代扇面书法研究[J].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17.

⑤ 闫娜娜,吴国良. 论扇面的形式美[J]. 中国包装工业, 2014(18):68.

⑥[明]文震亨. 长物志[M]. 卷七. 金城出版社, 2008:267.

⑦ [德]约翰内斯•伊顿. 色彩艺术[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157.

⑧ [明]文震亨. 长物志[M]. 卷七. 金城出版社, 2008:218.

猜你喜欢

扇骨折扇扇面
清 程邃 行书双进酒词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扇面等式
扇骨收藏渐成新宠
会变的折扇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扇骨走进收藏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