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扇骨收藏渐成新宠

2016-11-23

老年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扇骨头型竹刻

□ 汪 骆

扇骨收藏渐成新宠

□ 汪 骆

扇子,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把折扇在手,往往体现主人的身份。如今的成扇,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宠儿,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即便是以往人们不太注意的扇骨,也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扇骨,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是采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工艺制作。扇骨不仅使折扇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着极富魅力的艺术价值。

扇骨的材质:竹木牙角的大千世界

扇骨作为折扇的门面,总是首先成为收藏者玩味把赏的对象。从明代开始,扇骨的制作工艺逐步提高,充分运用了传统雕刻工艺的全部手段,在中国书画、民俗吉祥图案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使得长不盈尺、宽不及寸的扇骨,呈现出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色彩,并以其独特魅力辉映艺坛。

从材质来说,扇骨以竹木为主,囊括了多种竹子,如玉竹、白竹、泪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竹、芝麻竹等名贵品种。在扇骨的世界里,各种竹子几乎无一遗漏。在木质上,最初使用松木、桧木制作扇骨,后来采用紫檀、檀香、红木、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等,任何上好的木料都可用在扇骨上。此外,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等稀有材质,以及金银铜也可以用在扇骨上。可以说,一件小小的扇骨,其实囊括了竹木牙角的大千世界。

扇骨的造型:叹为观止的工艺技术

在传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紫檀、乌木、玳瑁、象牙、斑竹、兽骨,争妍斗奇;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锦上添花。扇骨是以档来划分的。所谓的档,即扇骨的数目。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一般分为9档、11档、12档、13档、14档、16档、18档、20档、22档、24档、30档乃至40档不等。

9档、11档扇均为日式扇,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12、13、14档扇骨较少见,多流行于明末清初,其特点是方头。而16档扇骨,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规格,也是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扇骨藏品类型。

另外,在扇骨聚头处的柄部形状,俗称“头型”。头型在折扇初兴之时仅有几种,一种是方头和圆头,另有从日本传入的“和尚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头型越来越多,且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一开始,仅是在扇柄竹材形状上推陈出新,而后象牙、犀角等加入其中。据统计,头型的样式竟多达120多种。仅扇柄这个方寸之地,就有如此之千奇万变,怎不让人叹为观止!

扇骨雕刻:高手辈出各显功夫

折扇扇骨的雕刻历史悠久,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雕刻也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尤其对竹骨而言。扇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收藏品类,雕刻工艺不能不说是藏家看重的一个方面,也是赏析和估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竹刻在唐代已走向成熟,宋代更趋完善,明清两代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竹骨雕刻以玉竹为多,分阴刻和阳刻,阴刻又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明清时,浅刻竹骨盛行,民国初年深刻颇受欢迎。深刻一般层次较分明,而浅刻乍看如“划痕”,其实,好的浅刻作品,笔锋刀法无处不在。

业内人士多认为,浅刻比深刻更见功夫,因为它的力度更难把握,细微的变化也更难处理。阳刻有沙地、平地之分。沙地也叫“沙地留青”,留青,即在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是在铲除了竹皮的竹肌上用特殊刀具打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平地是把底子全部铲平。沙地制做省时,平地则耗时耗工,行家在论价时更看重后者。除竹刻之外,扇骨常见的雕刻工艺还有镶嵌、漆骨、合骨、镂空透雕、烫花、镶贴、扇钉等。工艺的精细程度、复杂程度,也是扇骨赏析和估价的重要一面。

猜你喜欢

扇骨头型竹刻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头型吸能试验方法分析与研究
某轻型客车行人头型碰撞保护研究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高速列车头型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