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互惠偏好行为研究
2022-04-25梁杰高强邱浩然
梁杰 高强 邱浩然
摘 要: 以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为例,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探究了企业规模经济和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水产品加工企业具备“责任”与“盈利”的双重属性,其社会偏好行为属于互惠偏好行为类型。第二,企业规模经济和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均可促进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励其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完善水产品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第三,不同规模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效果呈现差异性。当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时,食品安全 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较大;当企业规模不经济或规模经济过度实现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较小。
关键词: 加工企业;互惠偏好;HACCP认证;水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一、引言
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等优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工后的水产品成品、半成品更是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总数量为9323家,其中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为2570家,水产品加工总量达2169.94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渔业大数据统计平台。 ,有效迎合了市场需求。然而,由于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孔雀石绿”事件、“多宝鱼”事件、输美水产品贸易争端等重大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加工水产品安全态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政府相关机构与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也祭出系列监管组合拳,提升了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自信。2019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完成并公布38592批次加工水产品样品监督抽检结果 资料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19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的通告。 ,及时通告了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及后续核查处置情况,基本实现了常态化滚动公布。此外,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纵向合作模式, 试图通过提高水产品产业集中度的方式强化对水产品的监管力度,从而获得高质安全水产品。然而相比于其他食品,水产品具有时效性短、生鲜度要求高的特性。政府监管通常属于事后监管范畴,时间滞后性使其更多地沦为一种惩戒手段,难以有效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此外,高昂的制度成本使得政府监管难以实现水产品行业全覆盖,导致水产品加工企业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频发。因此,要从源头上预防水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必须从加工企业思想上建构食品安全的伦理防线(喻文德,2011),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社会偏好。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时间滞后性带来的政府监管效能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加工企业责任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构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驱动机制。
“责任”与“盈利”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采用社会偏好行为的同时,也会考虑安全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问题。显然,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的研究有必要将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与否纳入分析框架。规模经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企业规模经济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高晓燕、任坤,2020)。目前我国水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由此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企业规模经济能否促进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提升企业社会偏好?食品安全法治环境的完善程度近年来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新兴食品安全问题,法治环境的完善是否也可以通过提升消费者水产品购买意愿催生和激励加工企业自我规制的动机?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剖析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生成逻辑,规范水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述评;第三部分明晰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类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第四部分为实验设计,详细描述整个实验的规则、步骤等;第五部分是实验结果及分析;第六部分为实验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文献述评
“社会偏好”概念由经济学家Camerer(1997)首次完整地提出,它是指人们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将他人利益纳入到自己的效用函数中。具体而言,社会偏好可以大概细分为三种偏好类型,即互惠偏好、差异厌恶偏好和利他偏好,分别对应着人们的互助、公平和善良特性(陈叶烽等,2011)。Rabin(1993)在Geanakoplos等的心理博弈框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互利动机的互惠偏好理论模型。Fehr 和 Schmidt(1999)提出了差异厌恶偏好(公平偏好)模型,在该模型中,参与人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收益持相对公平的态度,而且人们心里存在主动减少他和别人收益差异的动机。Andreoni 和 Miller(2002)从偏好的角度研究了利他行为,并用实验充分证明了人们具备社会福利偏好(利他偏好)。
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社会偏好行为(以下简称社会偏好行为)则是指将人的社会偏好天性充分运用到食品加工管理行为中。食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利润效应,更应关注企业对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区、生态环境等的社会责任(王春娅、余伟萍,2018),包括遵守食品法律条文、食品安全标准等法律规则的社会责任和新型营养食品的研发、与食品配套的科学使用指南等超越法律的社会责任(罗培新,2020)。食品加工企业的社会偏好行为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的食品购买意愿和食品品牌忠诚度(Plewa 等,2015;陳通,2018),也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Antonetti,2016;龙贤义等,2020)。然而现阶段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的社会偏好行为中还存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低下、生产经营责任意识缺失、地理分散性导致生产经营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曾丽军、万俊毅,2018;高凛,2019;苏芳等,2020)。为此,吴林海等(2014)、薛晓蕾等(2018)提出应通过完善食品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来提升食品安全信息披露质量;张红凤、赵胜利(2020)认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力度,优化企业内外部监管结构,提升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责任意识;郭于华(2020)则发现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方式实现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相互嵌合,可以有效降低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感。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经营规模扩大带来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的现象(伊特韦尔等,1992),意味着给定投入情境下的更多产出,是企业效率改善的重要源泉(陈抗、战炤磊,2019)。熊波、杜佳琪(2020)认为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优化和资本配置,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规模经济主要通过要素投入数量的节约、要素(服务)“价格”的降低、要素的替代三种方式实现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郭阳等,2019)。然而在现实企业经营中,由于受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后、企业的经营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规模不经济现象大量存在,导致生产成本高昂,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诸多经营决策和行为(Mollick,2004;王先甲等,2017)。法律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Carroll,1979)。加强法治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环境可以有效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塑造科学合理的市场秩序,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Rashid 和 Ibrahim,200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对市场行政管理与执法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灵活性的要求,市场行政执法的规范性有所下降,具体体现为市场经济行政执法的程序正义难以保证(田虹,2006;边蕾,2021)。政府的疏于监管和执法不严导致企业在利润的引诱下产生违法行为的激励,严重干扰了企业法律责任的履行与实现(王怀明、王鹏,2015)。由此可见,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法治环境在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食品企业社会偏好行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以及企业外部食品安全法制环境等问题已做了较广泛的探讨,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镜鉴。但目前研究仍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偏好类型已做了较全面的理论分类,但实践中不同主体行为动机、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导致其社会偏好类型亦呈现异质性,现有文献关于食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类型的研究尚不多见。第二,不同主体社会偏好行为的驱动因素会呈现差异性,以社会偏好类型作为逻辑起点探究食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驱动因素的研究尚属空白。第三,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与企业外部法治环境在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过程中日益发挥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鲜有文献同时将二者纳入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分析框架。第四,相比于其他食品,水产品具有时效性短、生鲜度要求高的特性,引导和规范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的现实需求更为迫切。然而,关于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基于此,本文在剖析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实证分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以及企业外部法治环境在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规范生产管理行为、保障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政策建议。
三、研究假说
(一)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类型界定
正如上文所言,水产品加工企业在采用社会偏好行为的同时,也会考虑安全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问题。如果安全水产品市场价值得到实现、社会偏好行为得到了认可,那么作为回报,加工企业应该会更愿意、更好地采用这种社会偏好行为。显然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偏好行为属于“以善报善”的互惠偏好范畴,它是一种有条件的社会偏好。因此,影响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因素也会通过“互惠”机制影响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偏好行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对可能发生在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危害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控制的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王志刚等,2014),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预防性食品安全监控系统。HACCP将企业内部合规管理模式纳入法治的关注范畴之内,要求企业“对自己的运作、治理、控制等行为展开自我评估、设计和管理”,其优点在于强调食品企业主动而非强制进行风险预防,了解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每个控制点的风险并设计应对方案,属于食品安全领域典型的自我规制模式(高秦伟,2020)。我国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从90年代开始采用HACCP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质量安全检验控制效果。显然,参与HACCP认证体系是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的重要表现。基于此,本文尝试以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为例,提出影响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以及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因素的研究假说。
(二)研究假说提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一个“安全性情境”下,对自己具有果断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77)。自我效能是组织行为学中社会偏好元素的具体表达,且更多地是对互惠偏好的生动诠释。即给予一方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该方通常会较果断地选择采取提高另一方利益的措施或行为。企业是否实现规模经济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诸多经营决策和行为(赵海霞等,2014)。对于水产品加工企业而言,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边际成本和市场售价,另一方面可以生产更丰富的 HACCP 认证加工水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对HACCP 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提升 HACCP 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而促进 HACCP 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得到更好地实现。市场价值的实现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安全性情境”,进而提升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效能,激励其更好采用HACCP认证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H1a:企业规模经济可以提升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促进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为水产品加工企业采取互惠偏好行为提供“安全性情境”。
假说H1b:企业规模经济通过促进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提升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效能,激励其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完善水产品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
復杂人性假设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偏好元素。该假设认为,人同时具有经济人格和道德人格,是两种人格的复合体。同时,人的经济人格和道德人格的相对大小会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两种人格的动态变化(Bateman 和 Crant,1993)。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于水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积极向上的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可以激发道德人格在水产品加工企业价值判断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其自我规制行为效果,进而提升消费者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购买信心,促进HACCP认证食品市场价值的实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则会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采用HACCP认证体系的积极性,完善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H2a: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可以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自我规制行为效果,提升消费者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购买信心,促进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
假说H2b:食品安全法治环境通过促进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激励加工企业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完善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
四、实验设计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在于理解与解释人及其群体的行为,所以无论是实验室实验还是田野实验,研究者都需要对研究过程进行必要的抽象与简化,而实验有效性的标志在于是否能够获取关于研究对象“最普遍的重要特征”(Houser,2012)。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上,Falk等(2013)做了一个信任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实验反应行为十分类似,说明学生可以作为实验对象参与信任实验。此外,学生群体的理解力与执行力较好,基本可以避免非受迫性实验失误(陈雨生等,2016)。因此,依据该实验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招募20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实验共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每组各10位被试者。Ⅰ组每位被试者均扮演消费者的角色,Ⅱ组每位被试者均扮演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角色。该实验共进行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验由Ⅰ组被试者參加,第二阶段实验由Ⅱ组被试者参加。
(一)第一阶段实验——消费者实验
消费者实验共进行三次,每次实验均进行三轮。具体实验程序以第一次第一轮实验为例:实验开始之前,实验组织者首先发给每位被试者一张信息表(见表1)和一张决策表。然后宣读实验说明,告知被试者实验任务、实验规则、实验步骤等,待被试者充分了解实验说明后开始实验。在该轮实验中,被试者通过信息表将决策结果填写在决策表上,然后将决策表上交给实验组织者。实验组织者根据信息表中的相关依据将被试者的最终收益填写在决策表上。
第一次第二、三轮实验的程序与第一轮相似,区别是政府对市场上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抽检率Z不同(体现了食品安全法治环境的不同)。假设第一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抽检率Z依次为50%、80%。抽检率越高,加工企业迫于被抽检的压力,其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认证执行的程度就越高,市场上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合格率K也就会越高。假设第一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合格率K依次为50%、80%。第二次实验中,假设由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成本和售价均得以降低,因此第二次第一轮实验相比于第一次第一轮实验,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P认和消费者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收益函数均发生变化,其他参数不发生变化。参数具体变化见表2:
同样,假设第二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抽检率Z依次为50%、80%,第二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合格率K依次为50%、80%。第三次实验中,假设企业规模经济进一步实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成本和售价均得以进一步降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P认和消费者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收益函数均再次发生变化,其他参数不发生变化。参数具体变化见表3:
同样,假设第三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抽检率Z依次为50%、80%,第三次第二、三轮实验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合格率K依次为50%、80%。
(二)第二阶段实验——加工企业实验
在得到消费者实验结果后,对Ⅱ组被试者进行加工企业实验。加工企业实验共进行了三次,三次实验的唯一区别是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P认不同(体现了规模经济的差异性)。每次实验均进行三轮,三轮实验的唯一区别是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抽检率Z不同(体现了法治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实验程序以第一次第一轮实验为例:实验开始之前,实验组织者首先发给每位被试者一张信息表(见表4)和一张决策表。然后宣读实验说明,告知被试者实验任务、实验规则、实验步骤等,待被试者充分了解实验说明后开始实验。在该轮实验中,被试者通过信息表上的信息做出水产品加工决策,将决策结果填写在决策表上,然后将决策表上交给实验组织者。实验组织者按照20%的抽检比率对被试者决策情况进行抽检,根据信息表中的相关规定对被试者做出是否惩罚的规定,并将结果填写在决策表上。接着实验组织者按照消费者实验中第一次第一轮中的普通加工水产品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实际消费数量比(E普∶E认)核算被试者的最终收益,具体见表4。
第一次第二、三轮实验的程序与第一轮相似,区别是被试者被抽检到的概率Z不同,分别以50%、80%的概率进行抽检;通过消费者实验得到的普通加工水产品与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实际消费数量比(E普∶E认)也不同(具体见表7中的消费者实验结果)。第二次第一轮实验相比于第一次第一轮实验,规模经济有所提高,表现为加工水产品生产成本、HACCP认证食品售价的降低,由此收益函数亦发生变化,其他参数不发生变化。参数具体变化见表5:
第二次第二、三轮实验的程序与第一轮相似,区别是被试者被抽检到的概率Z不同,分别以50%、80%的概率进行抽检;通过消费者实验得到的普通加工水产品与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实际消费数量比(E普∶E认)也不同(具体见表7中的消费者实验结果)。第三次第一轮实验相比于第二次第一轮实验,规模经济进一步实现,表现为加工水产品生产成本、HACCP认证食品售价的进一步降低,由此收益函数亦再一次发生变化,其他参数不发生变化。参数具体变化见表6:
第三次第二、三轮实验的程序与第一轮相似,区别是被试者被抽检到的概率Z不同,分别以50%、80%的概率进行抽检;通过消费者实验得到的普通加工水产品与认证加工水产品的实际消费数量比(E普∶E认)也不同(具体见表7中的消费者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分析
(一)消费者实验结果分析
表7呈现的是在消费者实验过程里每次每轮实验中10名被试者的整体决策情况。表中的数字代表选择该种类食品的被试者数量。例如第一次第一轮实验中的“普通:9”代表在该次该轮实验中选择购买普通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数量为9。在表7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刻画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购买人数分布情况,具体见图1。
由图1可知,同一实验轮数下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随着实验次数的推进而增加。在第一次实验中,普通加工水产品和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分别为13、16,溢价率为23%,明显高于消费者的溢价接受范围W。此时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物不所值,对该类水产品购买意愿最低;在第二次实验中,普通加工水产品和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分别为13、15,溢价率为15%,在消费者的溢价接受范围内,此时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物有所值,对该类水产品的购买意愿显著增加;在第三次实验中,普通加工水产品和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分别为13、14,溢价率为7.7%。此时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物超所值,对该类水 产品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增加。规模经济可以有效降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边际成本和售价,扩大该类水产品市场需求量,促进该类水产品市场价值得到更好地實现。由此,假说H1a得到初步验证。
由图1可知,同一实验次数下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随着实验轮数的推进而增加。食品安全法治环境的逐步完善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消费信心,增加对该类水产品的购买意愿,进而促进该类水产品市场价值得到更好地实现。由此,假说H2a得到初步验证。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实验中随着实验轮数的推进,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增加幅度并不相同。第二次实验增幅较大,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增幅较小,说明不同规模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影响效果呈现差异性。当企业规模不经济、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物不所值时,即便是在一个食品安全法治较健全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仍不愿购买该类水产品,即此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影响不显著;当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物有所值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企业规模经济进一步实现、消费者认为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价格物超所值时,即便食品安全法治环境不健全,消费者可能依然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具有较积极的购买意愿,即此时食品安全法制环境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影响也不显著。
(二)加工企业实验结果分析
表8呈现了加工企业实验每次每轮实验中10名被试者的整体决策情况。表中括号外的数字代表选择生产该种类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被试者平均记录认证关键点数量(认证关键点数量体现了认证执行程度)。例如第一次第一轮实验中的“认证:2(2)”代表在该次该轮实验中选择加工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数量为2,这2名被试者记录认证关键点平均数量为2。
图2呈现了加工企业实验中选择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被试者的数量情况,图3呈现了选择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认证执行程度。图2、图3走势与图1基本类似,加工企业选择生产哪类加工水产品通常会依据市场需求行情做出决策。首先,同一实验轮数下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和认证执行程度均随着实验次数的推进而增加。当加工企业规模经济偏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生产成本和售价较高时,消费者认为购买该类加工水产品物不所值,对该类加工水产品消费意愿较低,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水产品时采用HACCP认证体系的意愿也较低;当加工企业规模经济得以实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售价降低到消费者认为购买该类加工水产品物有所值时,消费者会显著增加对该类加工水产品的购买意愿,进而提升加工企业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积极性;当加工企业规模经济得以进一步实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售价降低到消费者认为购买该类加工水产品物超所值时,消费者对该类加工水产品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增加,进而激励加工企业在加工水产品生产中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规模经济可以促进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励加工企业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提升加工企业水产品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由此,假说H1b得到初步验证。
其次,同一实验次数下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和认证执行程度均随着实验轮数的推进而增加。食品安全法治环境的逐步完善有利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励水产品加工企业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提升加工企业水产品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由此,假说H2b得到初步验证。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实验中随着实验轮数的推进,选择生产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和认证执行程度的增加幅度不同,第二次实验增幅明显大于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说明不同规模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效果呈现差异性。当企业规模不经济时,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因其价格偏高而难以实现,加工企业对该类食品生产动机较弱,食品安全法治环境激励和引导加工企业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作用较有限;当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时,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因其价格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而得以实现,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制环境较敏感。此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一方面可以直接规范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消费者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购买信心和意愿,显著激励和引导加工企业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当企业规模经济进一步实现时,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因其消费者的“物超所值”心理而得以进一步实现,消费者普遍倾向于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且对食品安全法制环境不敏感。此时即便HACCP认证加工水产 品抽检率较低(即食品
安全法治环境较宽松),加工企业依然会选择严格规范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
(三)假说的进一步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假说,本文采用因子实验法中的方差分析实证探究“规模经济”和“法治环境”两个变量对被试者互惠偏好行为的影响。
1.模型构建
假设模型中存在两个因素A、B。A有a个水平:A1,A2,…,Aa;B有b个水平:B1,B2,…,Bb。兩个因素不同水平可以任意组合,则在每一组合水平(Ai,Bj)下做一次实验得出实验观察值xij(i=1,2,…,a;j=1,2,…,b)列于表9。
设xij~N(μij,σ2),且各xij相互独立,则可构建如下线性统计模型:
xij=μ+αi+βj+εij,i=1,2,…,a;j=1,2,…,bεij~N(0,σ2)∑ a i=1 αi=0;∑ b j=1 βj=0 (1)
对该线性模型需检验如下假设:
HA0:α1=α2=αi=0;HA1:至少存在一个i使得αi≠0 HB0:β1=β2=βj=0;HB1:至少存在一个j使得βj≠0
Ai、Bj的样本均值分别为:x i= 1 b ∑ b j=1 xij、x j= 1 a ∑ a i=1 xij,在此基础上模型各组成部分方差平方和可分解如下:
SA=b∑ a i=1 (x i.-x )2SB=a∑ b j=1 (x .j-x )2SE=∑ a i=1 ∑ b j=1 (xij-x i.-x .j+x )2ST=SA+SB+SE=∑ a i=1 ∑ b j=1 (xij-x )2 (2)
式(2)中,SA、SB、SE、ST分别表示因素A效应平方和、因素B效应平方和、误差平方和、模型总离差平方和。各项方差平方和具体信息见表10。
对给定临界值γ,如果F1>Fγ(a-1,(a-1)(b-1)),则拒绝HA0,即认为变量A对模型存在显著影响;如果F2>Fγ(b-1,(a-1)(b-1)),则拒绝HB0,即认为变量B对模型存在显著影响。
2.因子结果分析
该文实验中存在“规模经济”、“法治环境”两个因子。消费者实验和加工企业实验进行的实验次数体现了“规模经济”因子的三个不同水平;实验轮数则体现了“法治环境”因子的三个不同水平。不同组合水平下的实验观察值在表7和表8中已有所体现,因此本文在上述实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说做进一步验证。
(1)消费者实验因子结果分析
依据表7可得规模经济和法治环境作用下购买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人数的实验观察值(具体见表11),进而得出消费者实验方差分析结果(具体见表12)。
通过查表可得:F0.10(2,4)=4.32,F0.05(2,4)= 6.94,显然F1>F0.05(2,4)>F0.10(2,4),即规模经济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A0,规模经济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者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购买意愿,促进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假说H1a得到进一步验证。F0.05(2,4)>F1>F0.10(2,4),即法治环境在10%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B0,法治环境可以一定程度提升消费者的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购买意愿,促进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假说H2a得到进一步验证。
(2)加工企业实验因子结果分析
依据表8可得规模经济和法治环境作用下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被试者认证执行程度的实验观察值(具体见表13),进而得出加工企业实验方差分析结果(具体见表14)。
同样,F1>F0.05(2,4)>F0.10(2,4),即规模经济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A0,规模经济可以显著提升被试者在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过程中的认证执行程度,假说H1b得到进一步验证。F0.05(2,4)>F1>F0.10(2,4),即法治环境在10%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B0,法治环境可以一定程度提升被试者在生产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过程中的认证执行程度,假说H2b得到进一步验证。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加工企业在水产品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对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为例,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探究了企业规模经济和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偏好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水产品加工企业具备“责任”与“盈利”双重属性,水产品加工企业在采用社会偏好行为的同时,也会考虑安全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问题,其社会偏好行为属于互惠偏好行为类型。第二,企业规模经济可以降低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丰富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种类,促进该类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提升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效能,激励其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完善水产品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第三,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可以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自我规制行为效果,提升消费者对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的购买信心,促进HACCP认证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励加工企业更好地采用HACCP认证体系,完善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第四,不同规模经济条件下,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效果呈现差异性。当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较大;当企业规模不经济或规模经济过度实现时,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对水产品加工企业互惠偏好行为影响较小。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尊重社会责任的制衡机制。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将单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集权化”目标升级更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均衡化”目标,建立以产权为基础的、均衡相关者利益的内部控制机制,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内部自律水平。第二,实现水产品加工企业适度规模经济,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互利共赢。一方面水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丰富具有协同效应加工水产品的种类,实现产品市场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建农场、完善物流供应链、实施统一采购等方式实现业务纵向一体化合并,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交易成本。由此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还可以扩大市场需求量,实现加工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利共赢。第三,努力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法治环境,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主体,多部门联合发力的贯穿多层级的行政执法体系,实现对市场经济行为的全方位监管。另一方面要完善行政执法方式。强化应用现代化行政管理手段,优化行政执法流程,重视将“倡导性”规范细化落实,通过助推、合作和赞同等柔性施政执法方式影响非正式制度的演进,使企业自觉履行高于基本社会责任的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等。此外,要加大食品安全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引入和推广食品安全权利救济制度、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等,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加工水产品安全治理的效率。第四,完善“加工企业—消费者”信息交流渠道,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水产品加工企业不能因实现规模经济而过度降低加工水产品价格,要通过问卷调查、客户回访等渠道了解消费者对安全加工水产品的购买态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依据市场实际供需水平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促进加工水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规范自身安全生产中的互惠偏好行为。
参考文献:
[1] 边蕾,2021:《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优化法治环境》,《人民论坛》第4期。
[2] 陈抗、战炤磊,2019:《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与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现代经济探讨》第12期。
[3] 陈通、青平、涂銘,2018:《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危机中的作用研究》,《当代财经》第2期。
[4] 陈叶烽、叶航、汪丁丁,2011:《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南开经济研究》第5期。
[5] 陈雨生、朱玉东、张琳,2016:《农户环保型农资选择行为研究——基于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
[6] 高凛,2019:《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困境与对策》,《法学论坛》第5期。
[7] 高秦伟,2020:《食品安全法治中的自我规制及其学理反思》,《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8] 高晓燕、任坤,2020:《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江汉论坛》第7期。
[9] 郭阳、钟甫宁、纪月清,2019:《规模经济与规模户耕地流转偏好——基于地块层面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10] 郭于华,2020:《安全食品的生产与社会信任的重建:CSA社会企业的探索之路》,《学海》第3期。
[11] Houser D、罗卫东,2012:《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12] 龙贤义、邓新明、杨赛凡等,2020:《企业社会责任、购买意愿与购买行为——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系统管理学报》第4期。
[13] 罗培新,2020:《企业的食品安全社会责任及其法律化路径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14] 苏芳、蔡莎、范冰洁,2020:《地理分散、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社会责任——以我国食品行业为例》,《南京审计大学学报》第2期。
[15] 田虹,2006:《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6] 王春娅、余伟萍,2018:《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救赎丑闻品牌的作用边界——感知质量与丑闻范围的调节作用》,《财经论丛》第8期。
[17] 王怀明、王鹏,2015:《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18] 王先甲、周亚平、钱桂生,201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管理科学学报》第1期。
[19] 王志刚、杨胤轩、周永刚,2014:《采纳HACCP体系对厂商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北京市食品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现代管理科学》第4期。
[20] 吴林海、徐玲玲、朱淀等,2014:《企业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郑州市144家食品生产企业的案例》,《管理评论》第1期。
[21] 熊波、杜佳琪,2020:《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第8期。
[22] 薛晓蕾、陈雨生、Phetphanthong Sommai等,2018:《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水产品地理标志监管博弈行为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23] 喻文德,2011:《论食品安全的三重伦理防线》,《伦理学研究》第6期。
[24]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19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陈岱孙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5] 曾丽军、万俊毅,2018:《企业家社会资本与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促进还是抑制》,《农村经济》第7期。
[26] 张红凤、赵胜利,2020:《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率评价——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和Malmquist模型》,《经济管理》第1期。
[27] 赵海霞、艾兴政、唐小我,2014:《链与链基于规模不经济的纵向联盟和利润分享》,《管理科学学报》第1期。
[28] ANDREONI, J. and J. MILLER, 2002, Giving According to GARP: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sistency of Preferences for Altruism, Econometrica, 70(2):737-753
[29] ANTONETTI,P. and S.MAKLAN, 2016, An Extended Model of Moral Out rageat 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35(3):429-444.
[30] 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50):248-287.
[31] BATEMAN, T.S., and J.M. CRANT, 1993,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2):103-118.
[32] CAMERER, C.,1997, Progress in Behavioral Game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1(4):167-188.
[33] CARROLL, A.B., 1979,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1-10.
[34] FALK,A., S.MEIER, and C.ZEHNDER, 2013, Do Lab Experiments Misrepresent Social Preferences? The Case of Self-selected Student Sample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1(4):839-852.
[35] FEHR, E. and K.A. SCHMIDT, 1999,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3):817-868.
[36] MOLLICK, A.V., 2004, Production smoothing in the Japanese vehicl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91(1):63-74.
[37] PLEWA, C., J.CONDUIT, and P.G. QUESTER, 2015,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Volunteering on CSR Image: A Consum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27(3):643-659.
[38] RABIN, M.,1993, Incooperating Fairness in 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5):1281-1302.
[39] RASHID, M.Z.A and S. IBRAHIM, 2002, Executive and Management Attitudes towa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alaysia,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ffective Board Performance,2(4):15-20.
A Research on the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Foo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aking HACCP certification of processed aquatic products as an example
Liang Jie1, Gao Qiang2 and Qiu Haoran3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zte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cale economy and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on the social preference behavior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aking HACCP certified aquatic products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hav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 and their social preference behavior belongs to the type of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Secondly, the scale economy of enterprises and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can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rket value of such processed aquatic products, and then encourage them to better adopt the HACCP certific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in the safety production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thirdly, under the different economies of scale, the effect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on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varies. When the scale economy is moderate,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but when the scale economy is not economic or the scale economy is over realized,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od safety has a smaller impact on the reciprocal preference behavior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 foo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reciprocal preference; haccp certification; aquatic products; food quality safety
責任编辑 邓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