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复合图形,深度探索思考

2022-04-25周银生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最值动态模型

周银生

[摘  要] 复合图形问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问题图像通常将众多几何要素融合在一起,造成线条错综复杂. 问题解析需要把握特性,提取模型,利用知识定理转化. 同时该类问题的解法不一,可从不同视角切入. 下面结合一道中考题开展解法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复合图形;动态;模型;最值

几何压轴题往往图形丰富、结构复杂,涉及众多的几何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下面深入探究2021年重庆市B卷的几何综合题.

走进考题

考题  (2021年重庆市B卷第26题)在等边三角形ABC中,已知AB=6,BD⊥AC,垂足为D,E是AB边上的一点,F为直线BD上的一点,连接EF.

(1)将线段EF绕着点E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EG,连接FG.

①如图1所示,当点E与点B重合,且GF的延长线过点C时,连接DG,求线段DG的长;

②如图2所示,点E不与点A和B重合,GF的延长线交BC边于点H,连接EH,求证:BE+BH=BF;

(2)如图3所示,当E为AB中点时,M为BE中点,点N在边AC上,且DN=2NC,点F从BD中点Q沿射线QD运动,将线段EF绕着点E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EP,连接FP,当NP+MP最小时,直接写出△DPN的面积.

命题点评  本题目为典型的以图形变换为背景的中考动态压轴题,考题共设三问,问题逐步推进,首先确定特殊情形,递进到探索变化中的不变关系,然后深入探究变化中的最值. 问题充分体现了“变中有定”、“变中有最”的几何动态理念. 同时采用阶梯式的设问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起到选拔学生的效果.

解题探究

考题三问的图形各自独立,又具有一定的联系,解题探究建议采用分步突破的策略,立足问题图形,把握考点,探索解题思路.

第一步——把握特殊状态

第(1)题的①问设定点E与点B重合,属于特殊情形,整个图形的结构是确定的,不含动点,则图形中的几何要素均可求出. 要求DG的长,通常将目标线段放置在直角三角形中,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方式来求得. 因此可连接AG,构造Rt△ADG.

连接AG,如图4所示,将DG放置在△ADG中,由题意可得∠ABD=∠CBD=30°,则∠BCF=∠ACF=30°,∠CBG=90°,故CG垂直平分线段AB,从而可得AG=BG=2. 同时可证△CBG≌△CAG,则∠DAG=90°,即△ADG为直角三角形,又知AD=3,由勾股定理可得DG=.

评析  该问属于确定性分析题,属于动态图形的特殊状态. 上述解法的核心是“三线合一”和解Rt△ADG,即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推导角度关系,利用“三线合一”定理实现“等角”向“垂直”的转化,进而识别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破解.

第二步——探索变化规律

第(1)题的②问为一般状态,图中涉及了几何变换,解析时需要识别或构造基本图形,通过线段转化来证明其中隐含的不变关系.

过点F分别作AB和BC的垂线,设垂足分别为K和T,如图5所示,可证Rt△BFK≌Rt△BFT,由全等性质可得FK=FT,BK=BT. 又知∠EFH=∠KFT=120°,可得∠EFK=∠HFT,从而可证Rt△EFK≌Rt△HFT,则可推得EK=HT,所以BE+BH=(BK-EK)+(BT+HT)=2BT=2BF·cos30°=BF.

评析  上述为动态变换中的一般形式,没有设定点E的位置,显然需要探索几何变换中的一般规律. 解析过程需把握BD是∠ABC的平分线的特性,构建双垂直关系,逐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来推导线段关系. 从所证明的线段关系来看,涉及三条相关线段,利用线段转化来简化关系是該解法的核心.

第三步——探索面积最值

第(2)题的图形结构极为复杂,将点变换与形变换充分结合在一起,动点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需要采用动静结合的策略,探索动态图形中的“不变”规律.

可连接DE,QM和QE,作射线MP,如图6所示. 已知D,E分别是AE和AC上的中点,M和Q分别是BE和BD上的中点,可证MQ∥DE,且有MQ=DE=,从而可证△QME为等边三角形. 又知△EFP为等边三角形,可证△EMP≌△EQF(SAS),则∠EMP=∠EQD=90°,故点P在过点M且与AB相垂直的射线MP上运动.

在射线MP的下方作∠PMI=30°,与BD的交点设为I,再过点P作射线MI的垂线,设垂足为R,则NP+MP=NP+PR. 再作NR′⊥射线MI于点R′,与射线MP交于点P′,如图7所示,则NP+MP=NP+PR≥NR′. 分析可知,当且仅当N,P,R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所以当点P与P′重合时,NP+MP取得最小值NR′. 易证MI∥AC,MI=BM=,BI=,DI=BD-BI=. 四边形DIR′N为矩形,所以IR′=DN=2,NR′=DI=,MR′=MI+IR′=,从而可得P′R′=,P′N=NR′-P′R′=,所以S=DN·NP′=.

评析  上述是关于几何三角形的面积最值探究,基于点运动分析,通过局部与整体变换确定点P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构造特殊角,借助正弦来处理其中的含系数线段和,最终借助“垂线段最短”原理来探究最值. 整个过程是“瓜豆原理”与“胡不归”模型的结合,即利用“瓜豆原理”探寻动点轨迹,利用“胡不归”模型来处理含系数线段和. 对于几何中的模型化问题,理解模型背后的原理是关键.

解法再探

上述对一道几何复合问题进行了解法探究,问题图形较为复杂,突破过程主抓图形特征,结合模型及几何原理构建解题思路. 对于复合图形问题,往往解析方法不唯一,从不同视角切入,可以获得不同的解题效果,下面对解法再探究.

1. 再探线段DG的求法

(1)题第①问求DG的线段长,可过点G作BD的垂线,设垂足为L,如图8所示. 则可将DG放置在Rt△GDL中. B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BD=3. 分析可证∠GBC=90°,∠GCB=30°,则可求得BG=2. 在Rt△GBL中,已知BG=2,∠GBL=60°,则可求得GL=3,BL=,所以DL=2. 在Rt△GDL中运用勾股定理可求得DG=.

2. 再证线段和关系

(1)题第②问证明线段关系,其中含有系数,核心解法是转化线段和,在三角形中构建线段关系. 可在射线BC上取点E′,连接E′F,使得∠BFE′=120°,如图9所示. 则BF=E′F,∠BFE=∠E′FH,结合∠EFH+∠EBH=180°,可证∠BEF=∠E′HF,所以△BEF≌△E′HF. 所以BE=E′H. 所以BE+BH=E′H+BH=BE′=BF.

3. 再探面积最值

上述对第(2)题采用“瓜豆原理”+“胡不归”模型的策略来求最值,其中点P的运动轨迹是突破的难点,实际上挖掘图像中的“隐线”可避开分析点P的运动轨迹,同样可以求面积最值,解析过程如下.

对于本题中,动点P可视为是动点F绕点E逆时针旋转60°所得,将与目标有关的点作相应的反向旋转,串联条件,即可求解. 如图10所示,分析可知△MEQ,△ADE,△NEN′均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可证△AEN′≌△DEN(SAS),故AN′=DN=2,∠EAN′=∠EDN=120°,从而AN′∥BC.

过点F和N′分别作射线MQ的垂线段,垂足分别为R和R′,设N′R′与射线BQ交于点F′,如图11所示,则N′F+QF=N′F+FR≥N′R′,当且仅当点N′,F,R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点F与F′重合时,N′F+QF取得最小值N′R′,再作AK⊥射线MQ于点K,则AM=,MK=,AK=,QM=EM=,QK=. 又可证四边形AKR′N′为矩形,故N′R′=AK=,KR′=2,QR′=,从而可得F′R′=,N′F′=,从而可求得S.

解后反思

上述对一道复合图形综合题进行了解法探究,通过图形分析、提取,构建了解题思路,下面进行深入反思.

1. 关注问题条件,把握图形构造

复合图形问题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几何元素众多,线条交错纵横. 理解题干信息,把握圖形构造是解题突破的关键. 故解题时建议分两步进行,首先梳理题干条件,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然后结合图形深入剖析,体会图形构造的过程. 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垂线、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等,这些信息是后续特殊图形提取、等角转换、等边推导的关键.

2. 提取几何特性,构建特殊模型

复合图形问题的解析过程较为复杂,提取特性、构建模型则可以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果. 同时模型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对于提升数学能力极为有利. 如上述问题中利用“三线合一”,构造直角图形求线段长,利用“等角互补”结构,构建旋转模型求证线段的关系,求面积最值时又引入了“胡不归”模型. 因此解题过程要注意挖掘几何特性,合理提取几何模型,利用模型结论来转化条件.

3. 学习数学思想,提升综合素养

复合图形问题的突破过程同样也是思想方法的融合过程,无论是条件转化、辅助构图,还是讨论分析、思路探索中均需要用到数学的思想方法. 以上述考题为例,其中隐含了数形结合、化归转化、模型构造等思想,利用数形结合理解题干条件,把握图形结构,化归转化中构建条件关联,转化几何要素,结合构造思想重塑图形,实现问题的简化突破. 解题探究要重视思想方法,理解思想内涵,总结运用技巧.

猜你喜欢

最值动态模型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国内动态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