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4-25张钊魏斌茹杜婉菱陈影李梦婷
张钊 魏斌茹 杜婉菱 陈影 李梦婷
摘要:新冠疫情爆发导致部分国家粮食减产并伴生粮食出口国相关农产品限制出口政策,同时因贸易活动减少及疫情防控原因造成了相关农产品海关停滞时间长、物流效率低,使我国粮食进口成本增加且损耗增多。在当前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保证国际粮食市场供应链的稳定是我国针对部分品类进口粮食保持最低规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根据目前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防疫要求及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贸易特点,找出本阶段我国粮食进口方面存在的部分主要问题,深入探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对此提供相关宏观建议为日后相关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疫情常态化 粮食进口 粮食供应链 对策建议
一、引言
因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得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了经济负增长[1]。为控制疫情期间的失业人口扩增、各类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各国均在民生领域特别是保障本国食品供应方面积极响应以确保本国食品供应链的稳定[2]。近年,除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而导致的部分国家第一产业减产外,非洲及亚洲部分地区爆发了大规模蝗灾,進一步使得这些地区粮食减产,部分蝗灾地区及疫情程度严重国家为避免粮食危机问题产生,针对部分粮食制定了禁止出口政策[3],或有针对性的提高部分农产品价格以实现本国最大化利益,这将使得全球农产品市场可能出现上层供应链缺失或交易成本上升等问题。合理解决好国际粮食供应链问题是满足各国农产品进出口关键,同时也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避免粮食短缺的重要手段。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常年对大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保持巨额进口量[4],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大豆进口9651.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8.6%[5]。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及其它因素制约下,我国在针对部分粮食进口过程中势必将较疫情爆发前问题增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6]本文将针对我国粮食进口环节(仅从宏观粮食进口角度出发,未过分针对不同品类进口农产品进行分析)出发,结合我国粮食进口疫情前后的新旧难点,从宏观角度列举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性的通过宏观角度对相关问题提供一定解决思路。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粮食进口领域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出现了部分因受新旧特征影响而产生的新问题,在通过对相关文献检索[7-10]及项目调研过程中,本文总结了以下在防疫常态化期间我国粮食进口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国限制农产品出口导致国际粮食供应链渠道减少
2020年年初因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各国重大卫生应急响应。因水稻作为我国主要口粮,拥有广阔的水稻种植面积,且我国疫情控制在短时间内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各级生产均逐步得到恢复,因此我国主粮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依赖程度较低,仍能在国内市场保持价格稳定且仍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出口需要。但针对其它部分国家受疫情影响,农业效能降低,其为避免出现粮食短缺颁布了一系列粮食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政策,仅截止2020年4月已有6国正式颁布粮食出口限制办法或禁止出口命令,且随着疫情的持续升温并形成常态化趋势,国外部分地区农业相关问题已开始逐渐显现。其中诸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作为我国小麦进口主要来源国家,因进口政策影响使得我国在进口相关农产品时需较往年进行更多公关工作,同时为满足我国对相关粮食的实际需求,还需更加积极的寻求更多渠道展开相关合作,这势必将增加我国相关进口粮食的采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居民购买单位相关粮食费用将有所提高。此外,可能因采购成本的提高导致部分副产品、相关工业制品成本上升。
(二)检疫过程繁琐造成部分粮食损耗
疫情期间进口物资的消杀工作是各国防疫的重点措施,且我国相较其它部分国家对进口货物的防疫要求更为严格及彻底。较工业产品不同,部分粮食产品诸如:肉蛋、水果类因其具有极强的时间控制及防腐要求,在进口消杀过程中可能存在因消毒药品的药理特性导致部分进口粮食变质或因检查消毒时间过长导致部分进口粮食腐烂进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因疫情影响,部分种类粮食在进口过程中较往年需办理的相关手续将因各国在针对疫情常态化下进出口推行的新流程及政策而变得更为复杂,这将极大程度的增加粮食进出口工作量进而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交易及物流效率,使得部分粮食进口周期增加继而可能造成部分粮食在贸易及物流等相关周转活动中发生更大的损耗。针对疫情全球化期间,如何降低部分粮食进口消杀过程中及国际粮食供应链周转过程中因交易、物流效率降低后所造成的损耗,同样是目前我国粮食进口环节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粮食有效进口数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进口价格较往年增高采购成本上升
目前部分国家受疫情及相关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打击。《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明确指出,因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在2020年一整年中因粮食短缺而受困的整体人数已达到了近五年的峰值,这势必将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量扩增,同时因多国颁布的粮食出口限制或禁令导致市场供给量减少。多国因疫情而导致的供需关系变化将极大程度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据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食品整体价格已上涨超过20%,近年以来多数国家主要谷物价格也仍在持续上涨;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世界谷物价格指数显示其从2020年6月已来连续9个月呈上升状态,仅2021年2月就已达到7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我国主粮为水稻且每年产出足以保证自给自足,故在保障粮食充足这一方面并不像其它部分国家一般任务紧迫,但针对我国产出不足的粮食通过进口是在全面完全调整农业部署过程中必须进行的重要步骤。
三、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三点主要问题,结合国际及国内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有。
(一)多国粮食产出量减少短缺问题显现
因疫情及自然灾害原因,多国农业遭受重创,部分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经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报道,印度等国部分地区出现断粮现象,非洲多国饥荒程度进一步加重。随着多国防疫政策失误导致感染人数持续增加,特别是其农村地区较城市而言防疫条件更为不足使得农村感染比例更高,这使得相关农业劳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了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多国因已存在粮食缺口或根据相关预测分析出可能在近年存在粮食缺口风险开始限制相关农产品出口或直接开始禁运措施保障自身粮食最低需求。就目前而言,疫情已呈现出常态化特征,何时能够彻底消除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尚不明朗,据相关专家推测在未来几年内全球范围内的粮食问题将进一步扩大,保障好我国粮食进口工作是疫情时期维持我国粮油多样化、供需平衡最重要的工作。
(二)贸易与物流成本增高进一步影响农产品进口价格
因进口服务业领域问题增加而造成的第三产业成本增加也是造成农产品进口价格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疫情常態化背景下,为保障进出口货物卫生安全性,各国加大相关监测设备的投入,同时因疫情原因导致生产成本、人员管理成本等有所上升进而导致了企业总体成本的提高。因目前多国限制或禁止部分粮食出口,拓宽国际市场渠道也是目前各国在粮食进口环境必须面对的局面。加大粮食进出口新合作伙伴的相关粮食质量安全考察与粮食产量考察、确定新进口路线等势必将会提高贸易活动前期投入成本。另外通过展开新合作需针对性的进行物流路线的规划工作,且新增的贸易路线将加大各国粮食进口布局的复杂程度,在新贸易路线的初期运营过程中或因准备期间工作不到位及物流路线不熟悉等原因导致物流成本的进一步扩大。
(三)疾病防控力度与进口工作效率呈负相关
针对疫情防控管理而言,复杂的防疫流程及隔离措施将使粮食抵境后相关检查及停滞时间增加,这将使得部分粮食产生损耗。防疫工作的复杂程度对病毒入境的控制呈正相关关系,但会使得相关粮食进入我国市场时间增长,加大了我国该资源分配的调控难度,可能在部分企业加工生产过程中因原材料滞留海关检查消杀等原因使得所需粮食无法准时到位,存在制约相关加工、工业生产的情况。
(四)多国经济负增长多方贸易活动放缓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国际间大量贸易活动停滞,根据2020年世界各国GDP增长形势,诸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大量国家GDP出现负增长。多国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造成了疫情期间国际相关合作及市场交易的减少,使得各国的进出口工作量较以往有所提高。因国际间贸易效率的减弱,为保证进口粮食食品安全问题、规模及进口时效,使得各国在粮食进口前期准备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相关市场信息搜集及确定中;其次在交易达成后的国际物流运输环节,因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及企业停工抗疫导致海外物流时间增长,同时货物抵境后的相关海关、防疫检查同时会增长贸易周期时间。因疫情导致的整条国际粮食供应链各阶段耗时增长是导致疫情期间部分国家粮食周转出现严重问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包括交易、物流等采购整体成本的客观原因之一。
(五)部分种类粮食国内种植规模不足严重依赖进口
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农产品种植面积占比程度低是造成部分粮食进口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这是因较往年而言相关粮食进口成本远远低于本土收购成本引起的;另一方面就目前产业形势而言,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周期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且收益较其它产业而言略低,导致了农业投资的不足、农业人口流失及部分耕地的荒弃,这也使得我国耕地有效化程度有限导致了部分本土农产品产出不足。另外,因我国相较于其它农业发达国家而言具有更为复杂的地势环境,且农业产业大多为小而散的种植模式,无法进行单一模式的农业生产使得我国种植成本普遍偏高影响了农户对相关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因此合理解决好农业相关管理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是我国自身农业发展必须同时跟进的步骤。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疫情常态化下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后,从宏观角度可提供以下四点建议可供未来相关问题解决参考。
(一)加大我国部分粮食种植力度
在未来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过程中,科学合理规划好不同种类农产品种植规模;大力整合弃耕土地,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内尽可能有高的产量,逐步减少对部分进口粮食的依赖。目前我国部分进口粮食如:大豆、小麦等进口成本较本土采购成本低,这是因国外采用集约化生产模式且部分育种技术优于我国而产生的,因此在未来,我国需加强对部分粮食的育种工作,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整改,在保证我国主粮充足的情况下,利用现代农业科学及现代农业管理理论逐步扩大部分粮食的产量,逐步减少本土采购与进口间的差距。此外,政府需积极制定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粮食生产及收购政策,结合互联网电商优势,协同相关企业对农户耕种及相关粮食收购加大补贴及助销力度,保证相关种植户增收进而刺激未来我国农业市场出现更多种植户,从而提高部分极度依赖进口的粮食实现本土增收。
(二)积极拓宽国际农产品市场
我国仍需在很长时间对部分种类农产品采取进口方式以保障我国在食用及生产方面的最低需求。就目前全球疫情肆虐导致的多国粮食短缺问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国际农产品市场单位粮食的采购价格,同时较以往而言我国针对部分进口农产品传统合作国家出口规模可能有所减少,因此就我国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相关粮食出口国的合作以求渠道的拓宽是解决疫情期间传统合作伙伴因政策限制农产品出口背景下保障我国进口粮食品类及数量满足最低需求的必要手段。因当前疫情影响,利用传统合作方式拓宽我国粮食进口市场难度较高,可利用投资海外农业基地的方法与部分存在大量未耕种土地的国家展开合作。我国可采取提供资金、技术的方式在新合作国家中建立集约化农场,雇佣当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利用此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一方面可减轻疫情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遇到的采购数量不足等问题,在前期投入完后未来多年的生产中,总投入成本可能将较传统模式下进口成本有所降低,另外也能够解决我国本土因耕地资源有限而产生的耕种上限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该合作模式可提及推动其它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合作伙伴国家出现粮食短缺而引起的粮食危机,进而实现合作伙伴间共同农业利益的双赢。
(三)更新相关农产品储运消杀设备,降低检疫过程损耗
疫情期间的防疫工作周期及相关防疫药品的使用是造成部分进口粮食较往年出现更多数量损耗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大豆、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产品进口数量最大,且因这部分农产品生物性质觉得其具有在常温中存储时间较长的特性,针对这部分耐保存的粮食仅需在检疫过程中选择适当消杀药品同时注意防潮工作即可保证此类粮食在检疫过程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损耗。但针对部分进口农产品,诸如:部分肉蛋类、水果类、油脂类等受时间影响程度大,同时在选择对应的消杀药品时更需慎重考虑,针对该部分类型进口粮食的消杀考虑中,需更有针对性的加大其储运设备、慎用消杀药品以避免此类农产品因进口检疫工作而导致的浪费现象。
(四)加速构建“互联网+区块链”模式确保农产品溯源保障进口粮食安全
当前粮食进口工作因新冠病毒的影响更加注重对进口粮食安全层面的把控。针对疫情常态化环境下粮食安全问题,可利用目前全球大力发展的区块链技术,结合多年来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加速全球农产品溯源的进一步建立及优化工作。解决好全球农产品溯源难题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部分世界农业生产大国均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完善农业溯源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在进行粮食进口活动过程中可与出口国家开展广泛溯源合作,在确保粮食成分安全的同时,利用区块链优势可迅速把控产地及运输环境中的疫情程度,继而可在粮食未抵达我国时已制定好相关隔离及消杀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进口工作的效率。另外在进行相关粮食采购过程中,可利用“互联网+区块链”优势更好的规避疫情风险及目标农产品自身的生物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进入我国市场的进口粮食的食品安全性,同时更加科学有效的减轻进口粮食出入境防疫工作压力。
五、总结与展望
避免粮油短缺,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民生领域的重点关注环节,合理制定好我国粮食进出口策略是确保我国粮油品类多样性、世界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实现国内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言,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外,另外本文是基于我国粮食进口总品类与数量角度出发进行的相关分析研究,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相关对策及建议可从宏观角度为日后相关问题的解决起一定借鉴作用。在未来实际粮食进口过程及本领域研究中,相关从业人员及學者可针对不同品类进口农产品进行更深入微观的分析,全方位的探索出制约我国粮食进口的因素,从而在我国农业全方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改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高我国民生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锐.世界经济2020年运行态势与2021年趋势预判[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01):3-22.
[2]陈志钢,詹悦,张玉梅,樊胜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20(05):2-12.
[3]张力,兰慧敏.疫情影响下当前国际粮食异动情况浅析[J].当代金融家,2021(01):133.
[4]王廷勇.中国粮食进口格局的现状、成因及策略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20(09):47-50.
[5]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1.65亿吨,创历史新高![EB/OL].http://web.cacac.com.cn/article/10024.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22-02/22/content_269430.shtml.
[7]张红宇.从公共卫生事件到粮食安全——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农垦,2020(05):29-34.
[8]杨胜利,王伟荣.后疫情时期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风险及规避对策[J].价格月刊,2021(08):65-69.
[9]高维新,全海恩.新冠疫情对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当代农村财经,2020(10):23-27.
[10]海关总署.加强口岸疫情防控 严格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J].中国食品,2020(09):47.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