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2022-04-24杨喜梅唐仁菊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观硕士研究生

杨喜梅,洪 岚,唐仁菊

(重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更适合研究生发展的环境氛围等问题已经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的重点。[1]在智能时代,大数据、移动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学习效果。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将移动、通信等技术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获取方式进行重塑,[2]可以满足研究生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自主学习的需求。已有研究证明,移动学习对大学生及成人学习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开展了实证研究分析,但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或特定专业领域的学生群体,将调查对象界定在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研究较少。[4]事实上,以往研究对象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不尽相同,例如本科生以知识学习为主,而研究生则以科研工作为中心,自主学习、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其使用移动学习的因素,对促进硕士研究生利用移动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其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模型为此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由理性行为理论进行扩展而产生,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并不会完全自然地产生,而是处于深思熟虑地控制之下,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子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由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较好地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发生,因此经常被应用于行为领域。[5]在移动学习使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提高模型在本研究中的解释度,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分别对模型中的三个内生潜变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地探究,以期为培养单位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制定培养策略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有针对性地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而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变量作用。[6]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后形成的态度,是影响行为意向的个人因素;主观规范是对个体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人或团体在个体选择是否进行某项行为时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可以认为是影响行为意向的外在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对执行某项行为感受到的内部和外部阻碍的体现,个体感受到的阻碍与所掌握的资源、机会负相关,与知觉行为控制成正相关关系。目前,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模型基础上,修改或添加因子以满足具体问题的需要。例如尹弘飚在模型基础上添加成本效益评估因子,对大学生网络教学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成本效益评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7]二是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整合。例如吕宛青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探究高校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证明,整合模型对此项研究具有解释力。[8]以上研究表明,将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基础合理可行。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探究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使用意向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设:

H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意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行为态度的影响因素

有用性认知和易用性认知被认为是预测行为态度的关键因素。有用性认知和易用性认知源于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反映个体对使用某项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感知程度,例如个体认为使用某项技术是否方便学习获取、促进学习动力等。易用性认知代表个体认为应用某项新技术的容易程度,例如新技术是否容易操作,操作是否容易掌握等。在本研究中,有用性认知为硕士研究生感知到的利用移动学习有助于自身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程度,易用性认知为硕士研究生主观认为使用移动学习的难易度,并提出如下假设:

H2:有用性认知与易用性认知对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态度有正向作用。

(三)主观规范的影响因素

主观规范代表个体感知到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人认为其应该使用某项技术的程度,国内外学者均已进行过主观规范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例如,国外学者基于技术整合理论探究影响高校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因素,发现教师与同学对于学生的移动学习态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9]国内学者李静通过文献整理与实证分析发现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以及周围网络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有显著影响作用。[10]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学习方式,并且只考虑其校内学习行为的发生,综合文献分析结论,本研究认为学校教师与同学能够对硕士研究生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

H3:学校教师与同学对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主观规范有正向预测作用。

(四)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因素

知觉行为控制反映学习者使用某项技术时感受到的内部或外部限制。学者万达通过发放问卷探讨影响硕士研究生网络学习的因素,发现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网络学习的内部因素,网络因素则作为外部因素起作用,二者皆与学习效果呈正向相关关系。[11]也有学者利用技术整合理论模型,揭示出感知成本会影响用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意向。[12]国内学者袁柳对影响大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的多方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感知成本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使用意向起到了负向影响。[13]感知成本指学习者感受到使用某项技术可能会产生的费用。已有多项调查表明,硕士研究生多处于青年中期或青年晚期,他们普遍存在经济压力。基于以上信息,本研究将自我效能与感知成本纳入影响学习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并提出如下假设:

H4:自我效能与感知成本对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知觉行为规范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南某师范大学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研究共回收348份问卷,有效问卷300 份,有效率为86%。被调查的人员中,男生87 名(29%),女生213 名(71%)。研究生一年级占75%(225 名),研究生二年级占19%(57 名),研究生三年级占6%(18 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移动学习使用现状调查,第三部分为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使用意向影响因素调查,共28 个题项,分为行为态度(9 个题项)、主观规范(7 个题项)、知觉行为控制(9 个题项)、行为意向(3 个题项)四个维度,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题项。利用SPSS 26.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及信效度分析,运用AMOS 24.0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模型修正及模型解释。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测量28 个题项的测量模型信效度,以验证测量模型的实际意义,使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和组成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简称CR)对测量模型进行信度分析。若Cronbach α>0.8,则表示量表信度良好,若CR 值>0.7,则表明各测量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本研究中各潜在变量的Cronbach α 均大于0.8,CR 值均大于0.7,表明所构建的测量模型信度较高,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性较好。效度检验采用平均方差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简称AVE)评价收敛效度。AVE 值表示潜在变量对所有题项的综合解释能力,当AVE 值大于0.5 时较为理想。本研究中AVE 值均大于0.5,说明测量模型收敛效度良好。此外,各潜在变量的AVE 值平方根大于多数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说明该测量模型的区别效度较好。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问卷数据信效度较好,适合做下一步的模型检验。

(二)移动学习使用现状

本研究对硕士研究生每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学习的时长,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情境以及对使用移动学习的态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53.7%的被调查者每天利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时间超过了5 小时,只有8.3%的被调查者上网时长在2 小时以下。在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调查结果中,占比最大的是每天学习2 小时以下(38%),其次为每天学习时长在2~3 小时之间(21.3%),学习5 小时以上的占比为17.3%。由以上数据可知,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使用移动设备的现象已十分普遍,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习惯,但是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与上网的占比情况仍然差距悬殊。

表1 利用移动设备上网与学习时长占比情况

对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情境进行调查,如表2 所示。38.7%的被调查者使用移动学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点,这符合移动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选择在排队等候或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移动学习的学生占比不足1%,在课余时间或学习遇到困难时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使用移动学习,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长时间的投入移动学习。对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7%的调查者可以接受移动学习,其中39%的硕士研究生认为移动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会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只有3%的调查者认为移动学习基本无用。以上数据说明,硕士研究生对移动学习普遍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移动学习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目前而言,当学习遇到困难或在课余时间,他们都会采用移动学习这种方式。

表2 移动学习使用情境及态度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构建

为探究影响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研究假设考虑5 个外生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AMOS 24.0 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构建出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移动学习使用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2.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AMOS 24.0 软件首先对结构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得到拟合度指标数据(见表3),初始模型的拟合度指标GFI、AGFI 与NFI 略小于标准,其余指标均达到参考标准值,尽管个别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但该模型从统计意义上处于可接受的水平。经过Bollen-Stine 2000 次bootstrap 抽样修正后的模型结果为p-value=0.000,CMIN/DF(1.418)在区间[1,3]之间,且其余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见表4),说明初始模型因样本量过大才导致模型拟合指数与标准略有差异,但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良好的整体拟合度,可以用于实证检验。[14]

表3 模型适配值

3.研究假设检验

为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本研究利用AMOS 24.0 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问卷的9 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测量,得出模型的参数检验值和路径系数(见表4)。通常认为,非标准化系数的值越大,变量之间的关系越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即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程度就越大,若标准化路径系数为正值,则变量之间为正向影响。当临界比(Critical Ratio,简称C.R.)的绝对值大于1.96,并且标准化路径系数的p值小于0.05 时,认为研究变量之间的路径假设是显著的,即假设成立。[15]

由表4 可知,模型内路径系数对应的p 值均小于0.05,且C.R.值均大于1.96,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4 条假设是成立的,其中“师生影响”对“主观规范”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大,并且值为正数,表明学校的教师和周围的同学对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意向影响较大,其次是“自我效能”对“知觉行为控制”以及“易用性认知”对“行为态度”的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效果最小的是“感知成本”对“知觉行为控制”。

表4 研究假设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移动学习行为意向的影响及其路径,主要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第一,从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现状中可以了解到,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72.7%的学生每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时长超过4 小时,有24.3%的学生每天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除3%的硕士研究生认为移动学习作用不大外,其余97%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可以接受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并且对移动学习的发展抱有较高的期望。以上数据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普遍具有使用移动学习的想法,但真正投入大量时间使用移动学习的人数比例还较少,因此探寻出对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三个主要变量均会对移动学习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知觉行为控制(0.469)、行为态度(0.277)和主观规范(0.263)。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即硕士研究生感知到的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就越容易产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意愿。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行为意向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差别不大,表明除了硕士研究生本人对使用移动学习的主观感受之外,周围的群体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态度也同样会影响他们选择是否使用移动学习。

第三,学校教师和同学是影响硕士研究生主观规范的主要群体。由表1 可知,师生影响与主观规范的路径系数为0.831,说明学校的教师、同学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会显著影响硕士研究生对移动学习的使用行为。

第四,自我效能和感知成本均会正向影响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其中自我效能是关键因素。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完成的学习方式较易产生内部满足感,进而促进他们再次选择同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应当着重提高硕士研究生对移动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开发和完善学习评价功能,关注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结果反馈,精简移动学习设备操作,聚焦学生使用移动学习时的线上讨论、辅导与答疑等环节,引导硕士研究生自我展示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第五,有用性认知与易用性认知正向影响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态度,且易用性认知的影响较大。假如硕士研究生对使用移动学习这件任务感知到的难度越小,则产生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愈强烈。因此,对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的技术、学习方法等进行培训,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平台和技术,均有利于促进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

(二)主要建议

1.注重师生双重影响,营造移动学习氛围

学校教师与同学能显著影响研究生的主观规范。因此应重视教师与同学对硕士研究生的双重作用,共同营造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起到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术思路、推荐移动学习资源的作用。其次,应加强对课程设计的关注,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及困难,以移动学习为支撑设计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结构,促进硕士研究生自愿投入移动学习。同时为研究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充足的机会,提升学生在移动学习使用中的归属感,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评估。同学是硕士研究生最亲密的学习伙伴,可以起到互评互助的作用。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讨论,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在团队内逐渐形成移动学习共同体。激励研究生之间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在切磋交流中取长补短,激发出学习兴趣与抱负,通过打造多维度发展的学习明星,让在某一研究领域有所长的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潜力。最终,在教师、同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谐、平等的导学关系,友善、互助的同学关系。

2.鼓励研究生充分展示,提高自我效能感

由表3 分析可知,自我效能感对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735,影响效果正向且显著。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使用移动学习时的积极进展就越多。因而,可以通过提升硕士研究生群体的自我效能感来促进他们更积极地使用移动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组织和执行特定行动以达到预期结果的主观判断和信心水平,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通过观察他人行动获得的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言语说服以及个体情绪与生理的状况均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我强化能力。学校可以为硕士研究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举办奖励机制类型的专业比赛,组织以分享移动学习方法为主的研讨会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帮助每位学生各显所长,强化已掌握的技能。其次,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挖掘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探索欲与驾驭欲望,借力科技持续升级学习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形态,吸引硕士研究生积极探索使用技能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让他们快速地接受、使用,甚至自主创新学习资源,激发出使用移动学习时的愉悦、有趣、喜欢的正向感受,最终促进硕士研究生利用移动学习进行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

3.提升科研信息素养,优化学习支持

易用性认知能显著正向影响硕士研究生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为促进硕士研究生使用移动学习,提高研究生科研信息素养以及完善移动学习支撑服务体系是有必要的。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筛选、运用及转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对使用方法和技能了然于心,能提升硕士研究生对移动学习的易用性认知。在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各环节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软件工具培训、学术训练营、嵌入式课程、实践竞赛等形式共享学习资源,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信息意识,将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打造得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而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移动学习平台建设者应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搭建底层支撑平台,结合各专业理论与规律开发并汇集优质移动学习资源,打造丰富且学科鲜明的移动学习资源库,并持续更新平台资源,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服务。同时,注重打造简洁高效的学习空间,用智能平台辅助学生学习,精准推荐移动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所需资源,并依据自身学习目标进行系统学习,达到高效学习的成效,通过完善的移动学习支撑服务体系,助力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主观硕士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后印象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