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平台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为例

2022-04-24王文凤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思政育人

王文凤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因此,高校应该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渠道,开展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 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 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 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1]其核心要义在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基于此,本研究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于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指导思想,对石河子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的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探讨与思考,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内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育人为本,育德为根,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紧密融合,合力实现协同育人效应。“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是石河子大学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中的个性教育选修课,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以提高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核心,帮助学生掌握教师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表达的原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师语言运用的职业化意识与专业化能力;在价值引领方面,承担育人责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观念,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配合思政课程共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主要方式

“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合理运用教师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理论知识,培养师范生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同时,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过程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分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突出教学的育人性和实践性,力图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号召学生承担起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担当。

(三)推进国语教育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手段

规范师范生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用语用字的意识。“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这门课程可溯源至我国教育委员会[1991]522号文件关于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普通话的规定。随后,为保证课程开设质量,国家教委在指定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该门课程具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全民族的语言素质”的目的任务。[2]石河子大学位于我国新疆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的授课对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毕业后将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师范生而言,规范熟练地运用教师职业语言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基于此,在“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贯彻落实国家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等思政元素,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思政改革设计

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线,强化课程思政目标的隐性融合。“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是一门覆盖专业广、授课学生人数众多的教师教育平台课,共有24 课时,分为8 个章节。课程内容中既包括教师语言表达与行为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礼仪和态势语言等教师必备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还包括正确师德师风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注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一)制定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传授基本知识、培育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分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立足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充分挖掘该门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确立本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理念:在讲授教师语言表达与行为礼仪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锻炼学生在模拟教学情境下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传达能力,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基于此,制定本课程思政目标为:

1.价值塑造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观念。(2)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3)培养爱国守法、规范从教、一视同仁、关爱学生的职业操守。

2.知识传授目标

(1)了解当前我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与政策,明确普通话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用语。

(2)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教育语言和态势语言的使用规范。

(3)熟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执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有关教师行为准则中对于教师道德品格、岗位职责、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行为举止、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规定。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2)能够对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运用能力进行指导和培养。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以精选案例素材为依托,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未充分挖掘并运用教师人格力量”“未能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当前的现实热点和难点”等问题,[3]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授课对象的认知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教育热点事件,充分挖掘该门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章节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塑造和师德师风的价值引领,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每章节的思政融入元素详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

(三)修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课程组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反复讨论,总结前期教学反馈和经验,在2019 版课程大纲的基础之上对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考核评价进行了多次修订。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突出对课程的思政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立足于师范生教育学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参考多本课程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课程教学团队集思广益充分挖掘适用于每一章节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考核方面,重点针对如何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修订,新增小组汇报考核方式,通过考查学生的展示汇报和修读本课程的感悟作为评价本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式之一。

三、“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以教师角色转换为关键,重视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参与。本课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理选择并灵活运用情景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一)课前5 分钟吐字归音,提高普通话表达水平

运用教师语言的前提是正确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发音。“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决定了教师需要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和发音技巧,尤其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授课对象中占有一定比例,更需要发挥本门课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作用。基于此,本课程根据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水平和发音基础,在每节课的前5 分钟带领学生进行韵母、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等绕口令的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吐字归音,规范国家通用语言的正确发音;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该做法有助于教育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热爱并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二)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增强师范生技能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课前展示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沟通交流的便捷有效工具,然而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网络通讯工具的使用及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迅速传播,使得一些学生在日常发音过程中出现常用汉字、易混淆汉字发音错误的现象,这不利于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课程在第二节课前请同学分享3 个日常生活中读音易混淆的汉字与释义,通过日常点滴的积累,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汉字发音的标准。此外,给予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锻炼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在讲台上展示自我的信心。

(三)案例分析教学,提升育人示范效应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社会上的教育热点事件、本校特色教育资源,不断更新思政元素,树立学生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每节课程内容都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立德树人、优秀教师案例、教育时事热点事件、教学视频、图片等资源,同时要求学生查阅或撰写优秀教师楷模的先进事迹,以情感体验渗透价值观引领,发挥榜样的育人示范效应,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并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团结协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信念和高尚的教育理想。

(四)量化与质性结合,多元评价学习成效

课程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德育的一部分,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价值观的转变和理想信念的建立。[4]在以生为本,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举止都呈现出多元性,这说明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时不可单一量化。[5]本课程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式,多元评价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本课程的期末会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模拟或诗歌朗诵的方式,内容要涉及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师态势语言的展示,对本课程教师语言与行为规范的学习成果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并通过小组自评打分、互评打分、教师点评的方式计入平时成绩。该环节旨在考查学生在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方面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形成大方稳健的教学风格,提升自信心,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小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小组汇报展示录制的视频可以作为今后的教学视频资源。

四、总结与反思

(一)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因此构建公正合理的多维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课程在评价学生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考核方式中设置个人课堂表现、小组合作、个人与小组展示汇报等环节,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合理设置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评分比例。在评价授课教师方面,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考核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撰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筛选思政育人教学案例、参加示范公开听课、制作微课视频等。

1.树立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通过分析张桂梅、刘秀祥等“四有”好老师典型案例,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师风的教育,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课后为学生布置了平时作业,分享身边的好老师或者是学习本节课程的感悟。有学生在感悟中提到:“我从我老师的身上学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为教育甘为孺子牛的品质,这就是榜样,他也在我的内心种下了一颗为家乡教育做贡献的种子”;另有学生写到“马老师身上的以下品格值得我学习:(1)忠诚职业。即使辞职出来创业也是和教育相关。(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马老师坚持阅读,学习知识。(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马老师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还有学生感悟到:“教育是个伟大的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角色在学生的成长中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理应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教师职业道德由此应运而生。”从学生的课后感悟中可以得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身边优秀教师示范育人效应的影响,明确了作为一名好老师的标准,在心目中树立起了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职业理想。

2.规范学生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授课教师课上与学生沟通了解到,由于学校安排普通话测试的时间不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通过了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在二级甲等及以上。针对部分没有进行普通话测试的专业班级,本课程着重讲解普通话的基础、普通话水平考试基本流程与辅导、教师教学语言中规范使用教学语言等内容,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从课前五分钟归音吐字练习、课堂互动和小组汇报展示环节的结果来看,学生基本能够使用标准的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具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语言的意识。

3.课程目标达成度较高

为积极配合我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本课程按照学院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的指导意见,根据2019 版课程大纲计算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详见表2。

表2 “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表

由表2 可知,以2019 级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成绩为例,学生成绩平均分为87.93,最高分为95,优秀率为34.62%。本课程的总目标达成度为92.95%、考核方式达成度为87.89%,课程目标达成度总体良好。在课程分目标达成度中,课程目标3 考核的是本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该目标的达成度为82.29%,相较于知识传授目标(课程目标1:91.4%)和能力培养目标(课程目标2:98.69%)的达成度较低。究其原因,本课程改革实施时间较短,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属于隐性教育,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与滞后性,难以量化评测,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方式有待科学完善。

4.总结教学改革实施经验,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积极做好师范生南疆顶岗实习岗前培训工作。为我校2021 年秋季赴南疆顶岗实习的汉语言和英语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岗前培训,做《课程教学中的语言与行为艺术》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在南疆顶岗实习的现实需求,重点为学生讲解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学语言、维护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体态语言大方得体等内容。此外,做好师范生教师技能比赛的培训工作。为我校参加首届新疆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学生进行教师态势礼仪知识的培训,帮助参赛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本课程自2021 年立项成为石河子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以来,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充分挖掘适合融入本课程的思政元素,重新修订课程大纲、课程目标、教案、课件等内容,在两个学期中进行教学实施,根据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们的教学反馈和学生的评教反馈,本课程的下一步工作计划如下:

1.系统挖掘课程育人价值,形成育人元素清单

优化课程思政元素,如盐入味隐性育人。首先,本课程教学团队拟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整理汇总各位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针对不同师范类专业的特点与差异,充分挖掘本课程作为教育学师范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最终讨论确定一份育人元素清单;进而,优化课程章节内容与学时分布,将思政育人元素更有机的与每一章节专业基础知识内容相结合,以期达到如盐入味、隐性育人的效果。

2.研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深度反思协同探究

加强与思政课程紧密联系,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产生合力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学院在课题立项之初就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结对子计划,为每个系都聘请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专家。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本课程与指导专家联系不够积极主动,未能更好的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本课程教学团队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与指导专家的联系,虚心请教,研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共建协同育人路径。

3.混合式教学手段促思政,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采用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采用线下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地将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与线下授课进行有机结合。当前处于一个优质教育资源获取便利的移动互联时代,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显著增强,本课程也应该契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学校提供的“雨课堂”“智慧树”“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教师语言与行为艺术”在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面向多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在讲授教师专业技能知识、培养教师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观念,做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师范生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