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县令丁斗柄及其《〔康熙〕澄迈县志》考述
2022-04-24林光钊
林光钊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清代宁夏进士作为主要编纂人员参与编纂了五部地方志,分别为丁斗柄《〔康熙〕澄迈县志》、梁栋《〔乾隆〕含山县志》《〔乾隆〕新化县志》、罗全诗《〔乾隆〕续修中卫县志》、杨浣雨《〔乾隆〕宁夏府志》。其中,罗全诗为《〔乾隆〕续修中卫县志》参校采访者之一,杨浣雨为《〔乾隆〕宁夏府志》编辑之一,前辈学人对这两部志书多有考述。丁斗柄其人及《〔康熙〕澄迈县志》学界暂无专文考述,有鉴于此,本文将对丁斗柄及其主修《〔康熙〕澄迈县志》作一考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 丁斗柄及其生平事迹
丁斗柄,清代宁夏第一位进士。关于其名,文献著录不一,《〔乾隆〕甘肃通志》卷三三《选举·进士》著录不同:“丁斗南,宁夏人。”该志“举人”条对其名著录为:“丁斗柄,宁夏人。”《〔乾隆〕甘肃通志》《〔民国〕朔方道志》沿袭《〔乾隆〕甘肃通志》卷三三《选举·举人》条载,著录其名为“丁斗柄”。
丁氏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进士,一些科举文献收录其人。《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顺治十八年”进士名录载:“丁斗炳,陕西宁夏右卫。”
宁夏时隶属陕西,《清陕西历科进士录》亦收录其人:“丁斗柄,向垣,宁夏右卫人,丁酉二十七名,会试九十八名,殿试三甲一百名。”
我国古代在科举考试时都要求考生填写履历,清代科举考试中,士子入考场前,先投试卷,亲笔书写本生的籍贯、年貌、三代履历。殿试时,必须先在试卷前面书写三代履历,考试之后,考生会自发地编辑该科年进士履历,称为《进士三代履历便览》。今存《顺治十八年辛丑科会试四百名进士三代履历便览》,载丁氏履历:“丁斗柄,字向桓,己巳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宁夏右卫人。丁酉乡试二十七名,会试九十八名,三甲□名。户部观政。”
《〔乾隆〕宁夏府志》卷一四《科贡》著录丁氏曾任澄迈知县,查澄迈地方旧志,《〔康熙〕澄迈县志》为其主持修撰。该志载有丁氏为此志所做序文,此文文末署名为:“时康熙十一年壬子临月吉日,赐同进士出身知澄迈县事朔方丁斗柄撰。”
综上,丁氏其名应为“斗柄”,《〔乾隆〕甘肃通志》卷三三《选举·进士》所载“丁斗南”,误。丁氏字向桓,宁夏右卫人(今宁夏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崇祯己巳年(162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顺治丁酉(1657年)陕西乡试二十七名,辛丑(1661年)会试九十八名,殿试三甲九十九名。
史书关于丁氏记载较少,刁俊收集相关资料,在《明清宁夏儒学教育述考》一文中为丁氏作小传,用力颇多。据其考证,丁斗柄康熙九年(1670年)任澄迈县知县。丁氏仁慈刚断,礼士爱民,出资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时任澄迈县儒学训导彭镗赞其曰:“敬贤礼士,省徭恤民,捐金修学,沛泽招氓,德被鳏寡,化彼黎歧,庭弛鞭扑,政简刑清,卓有古循吏风”。其上任之年,见当地公署破旧,便组织人员对公署进行了修缮,康熙十年(1670年)捐建乘龙庵(一说“复修”),同年,其还捐资修建学宫,惜于康熙十一年(1671年)毁于飓风。
2 《〔康熙〕澄迈县志》考述
丁斗柄于康熙九年(1670年)任澄迈县知县,上任后不久即组织人员重新纂修县志,成四卷,至今有传,保留了许多澄迈史料。笔者对此书考述如下。
2.1 整理与研究现状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东省“海南行政区直辖行政单位”著录《〔康熙〕澄迈县志》道:“〔康熙〕澄迈县志,(清)丁斗柄修,曾典学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北京、上海(胶卷)、广东(胶卷)。”《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方志类·地志之属”对《〔康熙〕澄迈县志》著录到,此版本《澄迈县志》为四卷本,清丁斗柄修,曾典学纂,现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综上,《〔康熙〕澄迈县志》目前仅有一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之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存世。
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不多,主要为海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在不同程度上介绍了此书。例如,2011届专门史专业史光英《清代海南地方志编纂研究》对《〔康熙〕澄迈县志》进行了简单介绍,对其版本、内容都有所提及。
《〔康熙〕澄迈县志》影印成果较少。1992年,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对此版本进行了缩微复印。2009年,王学萍主编《黎族藏书》中的“方志部”收录此书,以影印形式出版。同年,《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琼州府部》第12册将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刻本、光绪间刻本三种澄迈县志共同收录加以影印,方便了学界对澄迈县志的利用。
2006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海南地方志丛刊》收录了陈鸿迈点较的《〔康熙〕澄迈县志》。该书以北京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所藏康熙十一年(1672年)本作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及古代海南文献资料,对原本存在的一些讹误加以勘正。该志改用现行简化汉字进行整理,并对某些缺漏字进行补充,为学界研究《〔康熙〕澄迈县志》提供了一个范本。
2.2 版本及内容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此书,索书号为“A05229”,藏于南区善本阅览室,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此书共分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著录其版本情况为每半叶9行,行22字,某些内容为小字双行著录。白口,四周单边,无格。
此书卷首一卷,正文四卷(见表1)。卷首由两篇《序》,一篇《跋》,以及《凡例》《修订姓氏》四部分组成,两篇篇序分别为时任澄迈知县丁斗柄所撰《重修〈澄迈县志〉序》,时任澄迈儒学训导彭镗所撰《重修〈澄迈县志〉序》,跋为教职候选邑人曾典学所撰《重修〈澄迈县志〉跋》。正文卷一共分《舆图志第一》《星野志第二》《沿革志第三》《地理志第四》《建置志第五》五部分,卷二共分《食货志第六》《秩官志第七》《学校志第八》三部分,卷三共分《礼制志第九》《防守志第十》《山海寇志第十一》《人物志第十二》《古迹志第十三》《灾异志第十四》六部分,卷四仅《艺文志第十五》一部分。
表1 《〔康熙〕澄迈县志》卷次表
从内容上看,《〔康熙〕澄迈县志》虽只有四卷,但包含方面广泛,明朝永乐年间,明政府曾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对地方志编纂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要求,至少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等方面,丁斗柄所修《〔康熙〕澄迈县志》基本符合此要求。
《〔康熙〕澄迈县志》为现存最早的澄迈旧志,但非第一部,曾典学在《重修〈澄迈县志〉跋》指出,澄迈修志始于于明万历年间,由曾拱壁、李同春主持。但《通志·艺文志》记载澄迈修志时间应为嘉靖年间,此澄迈县志为闽县人林堪纂修。查《〔康熙〕澄迈县志》,林堪、曾拱壁、李同春三人皆曾为当地官吏,嘉靖、万历年间的澄迈县志应为他们任职期间所修。另据《〔康熙〕澄迈县志》凡例“正德、万历年间新旧志并乡先哲所纪载”,澄迈县志最早修纂本或许可推前至明正德年间。
虽然澄迈县志在明朝就已有修纂,但至丁斗柄任澄迈知县时,澄迈旧志已不全:“今国朝鼎兴,因革损益,灿然一新,而邑乘残缺未梓,则文献无征,曷勷盛典乎?”地方志为当地人文的重要载体,而澄迈旧志残缺不全,时任地方长官的丁斗柄便决定重修澄迈县志:“余甫下车询及县志,见旧简已残,新编未梓,久垂意于此。”
实际上,丁斗柄未上任前,《〔康熙〕澄迈县志》的雏形已经形成。据丁斗柄自述,其刚上任之时见澄迈旧志散佚,便与澄迈俊彦交流修志之事,诸生告知该县明经廷授教职曾典学早在六年前就已采集编定完成一县志,丁斗柄听之,便取曾典学之书稿阅之,阅后对此稿大加赞赏。当然,丁斗柄虽盛赞此稿,但未立刻将之付梓,而是有过一段时间的修订,据彭镗《重修〈澄迈县志〉序》载:“于是与二三友生币,请明经候选曾君举前年并所觏遇者而校订之,褒益更定,无几日月而告竣付梓。”曾典学所撰《重修〈澄迈县志〉跋》也提及此事:“会集庠友与本学彭先生礼访至,再命将往年纂修,折衷详订,务臻完美,以垂信史。”通过三位《〔康熙〕澄迈县志》主要负责人的叙述,可知《〔康熙〕澄迈县志》的主要编纂者曾典学早有编纂澄迈县志之意,并于康熙三年(1664年)左右就完成,但未刊刻。康熙九年(1670年),丁斗柄任澄迈知县,见县志残缺,便有修志之心,观曾典学编纂初稿,盛赞之。许是为了使澄迈县志的质量更高,丁斗柄令曾典学初稿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直至康熙十一年(1671年)此书才得以付梓。
2.3 编修方法及质量
关于《〔康熙〕澄迈县志》的编修方法,有两点值得说明:
(1)《〔康熙〕澄迈县志》以二级类目著录方式行文。前文已述及十五个一级类目,每个一级类目下至少有一个字目,如《古迹志第十三》下仅设“古迹”一个二级类目,至多有十五个二级类目,如《人物志第十二》下设“荐辟”“甲科”“乡科”“岁荐”“例监”“武举”“掾史”“乡贤”“先哲”“孝友”“义行”“隐逸”“列女”“仙释”“侨寓”十五个二级类目。《〔康熙〕澄迈县志》共有九十七个二级类目,该志《凡例》载其共九十四个二级类目,有误。
对一级类目的编排,《〔康熙〕澄迈县志》的编纂者也是有着自己的依据。以“建置”“食货”“秩官”这三部分为例,《凡例》对此解释道:“有舆地必有创造,故建置次之;有建置则有赋役,故食货次之;有赋役必有职司。故秩官次之。”可见,《〔康熙〕澄迈县志》对一级类目的编排并非无序,而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2)《〔康熙〕澄迈县志》主观议论丰富。除了如实记载澄迈当地情况,此志还在文末以“按”“论”的方式对某些史料加以评论:“志内事有可议者,僭于条末,小为按,大为论,法史论赞之例阐发本事,以备采择,非敢窃史氏之体而妄有拟议也。”《〔康熙〕澄迈县志》主要执笔者为邑人曾典学,作为当地人事,他所议澄迈之事,在某种程度上更具客观性。例如,卷一《星野志第二》中对“气候”介绍完备后,又以“按”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今气候颇与昔异,冬寒凛冽透彻重裘,榔椰具败,种植难滋。”澄迈县气候与中原地区不同,气候炎热,适合槟榔、椰子等植物生长,“气候”也注明澄迈县“草木不凋,四时常花,三冬无雪,穷腊久晴”,但按语却一反上述所言,可见当时的澄迈县的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主笔曾典学作为澄迈当地人,此按语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康熙〕澄迈县志》在初稿编纂结束后,又经近三年时间进行校订,整体质量较为上成,但还是有些许地方存有讹误,如卷一《沿革志第三·县治》载:“汉武帝元鼎六年,遣潞扶波平南粤。”此处“潞扶波”应为“路伏波”,即西汉大将路博德,曾率兵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此县志在编纂时曾参考众多史料,对于某些史料还注明了出处,如卷一《星野志第二·风候》载澄迈县“周岁皆东风”,小字标注“据《琼海方舆志》”,可见本志编纂之严谨。
3 《〔康熙〕澄迈县志》的文献价值
《〔康熙〕澄迈县志》文献价值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此志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现存明清澄迈旧志中,《〔康熙〕澄迈县志》编纂时间最早,体例较为完善,内容较为丰富,为其后的澄迈县志修纂提供了宝贵资料。前文谈到,明朝时期澄迈至少编过两部县志,但已经亡佚,丁斗柄修、曾典学纂《〔康熙〕澄迈县志》为现存最早之澄迈县志。此后,澄迈县又修纂过几部县志,分别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秦大章重修本,此本曾典学亦参与编纂;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刻本,高魁标纂修,十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谢济韶修、李光先纂,十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龙朝翊等修,陈所能等纂,十二卷。以上诸县志在体例、内容上都借鉴参考了《〔康熙〕澄迈县志》,某些内容更是直接从此书取材。第二,《〔康熙〕澄迈县志》是多角度研究澄迈的一手资料。例如,卷一收录的“气候”“风侯”“海溢”是研究澄迈县明清时期气候环境的珍贵资料,而前文提及的“气候”之下的按语,对研究当时的气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三,对明清时期的黎族研究具有独特价值。卷一中“乡都”条下对黎族聚居地的记载,卷三“黎情”“平黎”条下对黎族同胞情况的记载为研究古代黎族提供了珍稀资料。
第四,《〔康熙〕澄迈县志》有保存佚文之功。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修纂的澄迈县志已佚,但《〔康熙〕澄迈县志》于卷四《艺文志第十五》中保留了一些散佚旧志之序。例如,曾拱壁撰《修县志序》、林堪所撰《澄志序引》、姚履素撰《修县志序》,可借此管窥旧志。又如,元代蔡微所撰《琼海方舆志》已经佚失,但《〔康熙〕澄迈县志》征引其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琼海方舆志》的一些内容。
4 结 语
作为清代宁夏第一位进士,研究丁斗柄对清代宁夏地方人物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丁氏官名不显,史书对其记载较少,只能获得其字、号、宦迹等一些简略情况。在这样的情况,其所主修的《〔康熙〕澄迈县志》是研究其人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如前文对丁氏生平所述其知澄迈任上生平,皆从此书所载。另,该书的主要执笔者虽非丁氏,但作为主修人,此方志亦能反映丁氏的地方治理思想。例如,该方志《山海寇志第十一》的设立体现了丁氏对澄迈地处海疆,海寇多发的考虑,正如此书《凡例》所载:“毋谓修文可驰武备,故作《防寇志》”。可见,其对当地防寇的重视。此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旧志,该书所载黎族同胞的资料不应被忽视。尽管此书已经被《黎族藏书》收录,但其所载少数民族史料暂未充分利用,该志的民族史料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