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认知——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

2022-04-23田孟川

科学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问卷维度生命

田孟川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青海西宁 810000)

当前,个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扭曲价值观在孩子学习与生活中蔓延,导致部分孩子做出反生命的不良行为,自我认知匮乏、道德观念模糊、迷失自我、受挫能力差、漠视生命、自杀、自残等[1]。这些不良行为背后,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自我生命、处理学习与生活中所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及学习与自然和他人相处的教育,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青海省M县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认知情况如何?面临哪些矛盾与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小学生命教育发展?对此,本文通过对青海省M县县城内小学部分教师与四至六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对以上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M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境内民族以藏族为主体,另有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2]。县城内中小学校均为民族学校,招收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校有5所,A民族中学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一类、二类教学模式;B族中学为寄宿制学校,一类模式教学;C民族中学一类、二类模式教学;D民族小学教学模式为普通模式与二类模式;E民族小学兼普通、一类与二类三种教学模式。

(一)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选取A、B民族中学、D民族小学部分教师与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学生266名(以有效问卷为准),男生122名,占45.86%;女生144,占54.14%;四、五、六年级各87人、64人、95人;教师15名,5名男教师,10名女教师,分布于三至六年级,任教科目为语文、英语、数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收集数据,以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

1.问卷法。以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生命认知、精神生命认知、社会生命认知三个维度,18个项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渠道、开展方式与情况、所遇矛盾与困难四个维度,12个向度对教师展开调研。考虑学生理解能力差异问题,选取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作答。共发放学生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回收率85.81%;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75.00%。

2.访谈法。根据基线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问卷设计中的重点领域开展访谈。进班开展学生问卷调查过程中,以随机访谈方式对授课教师与部分学生进行个人访谈;问卷填答结束后,对学校领导与教师进行集体访谈,以期获取丰富、翔实的资料与典型案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1.学校未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中

调研发现,M县县城内所有中小学均未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无专门生命教育教材与专业生命教育教师。学校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各科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方式进行,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生命观的形成。关于校内生命教育开展,大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以渗透式的学科教学与专题教育来开展生命教育。D小学两位语文老师对于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T老师表示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知识,如:《生命、生命》一文,以“生命是什么”问题引入,循序渐进,告诉学生珍惜、爱护生命、拥有顽强生命力;只要课文体现生命教育内容,老师们都会将其考虑入课程目标设置中。L老师提到,孩子们处于偏远地区,对外面世界了解较少,为帮助孩子生命健全成长,只要涉及生命教育,都会精心设计课堂,争取给学生讲解更多知识,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可贵。

2.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知识的渗透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时,教师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学习主体性。“您认为语文教学中最适合渗透生命教育的部分?”问题访谈中,写作教学是受访教师提到次数最多,认为效果最好的部分。“写作教学中,给孩子提供一个主题,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是他们思考的结果。给孩子一个珍惜生命的主题,孩子通过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思考与写作的过程是珍惜生命这一生命观逐渐渗透的过程。”从老师的回答中可看出,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时,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尊重学生想法,注重学生生命体验。

3.教师基本了解生命教育内涵,且工作量大,无多余精力顾及与缺乏相关资料资源是影响教师参与专门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73.3%的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为“知道大概”,不到10%的教师选择“十分了解”。半数以上教师认为生命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是认识、珍惜、热爱、思考生命的教育,主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积累来了解。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知达到基本了解程度,了解渠道多样。同时,老师们表示“现在工作量已经很大,没有多余精力顾及”与“缺乏相关资料资源”“专业背景不够,担心无法胜任”是教师参与专门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难。

(二)小学生生命认知现状

基于冯建军教授在《生命与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论述,将个体生命分为自然、精神、社会三维度[3],现从此三维度出发探讨小学生生命认知情况。

调查数据反映,80%以上学生对自然、精神、社会生命的认知较为正确与合理,少数学生对于生命可贵、内心压力正确释放、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自然生命认知维度上,少部分(20%)孩子随意对待自己和他人生命,未认识到生命的可敬可贵,受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脆弱;精神生命认知维度上,学生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25%孩子在压力释放上存在困难,在有心事时不愿或羞于向别人寻求帮助;社会生命认知维度上,5%-7%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与学习目标的认识比较迷茫,不清楚学习为了什么,一定程度上不能辩证看待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认识模糊。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无论在自然、精神生命还是社会生命认识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显著,说明小学生生命认知与性别无直接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揭示,自然生命认识维度,F=4.08,(P>0.05),差异显著;精神生命认识与社会生命认识维度F值为2.83、1.94,(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存在差异,但未呈现规律性特点;年级与学生精神与社会生命的认知差异不显著(详见表1)。结果说明生命教育是关乎个体一生的教育,无论何性别,处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生命教育思想的引导,生命教育需贯穿孩子整个生命成长过程。

表1 方差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详见表2),小学生三维度生命认知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学生的自然生命认知发展越好,精神与社会生命认知便发展越好,三维度生命认知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自然生命认知是精神与社会生命认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于低年级孩子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于生命产生、生命脆弱的认识,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引导孩子从关注自身到关心他人,学会与同伴、老师、家长相处,关爱动植物,学会感恩、坚强,做有信仰的中国人。

表2 相关分析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解读当下课程,开发生命教育资源

学校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首先,课程教学是生命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挖掘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学科教学中。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课程性质、特点、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中探寻课程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从中挖掘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其次,教材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各科教材除去文化知识传授外,肩负培养健全生命的责任,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生命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生命健全成长。

(二)尊重现实需要,丰富学生生命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较为关注人际关系、对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认识较为模糊、不同年龄段学生生命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不同维度生命认知水平发展相辅相成。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是孩子快乐生活、学习的基础;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点基础上,依据生命教育内容难易程度,选用生命化教学方法,引导孩子生命认知发展;学生三维度生命认知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认识、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认知教育环环相扣,教学中,不可将其碎片化、断裂化处理。

(三)增强师资力量,提高生命教育素养

师资缺乏导致教师工作量增大,在有限时间与精力中教师只能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M县中小学一位老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的情况较为突出,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学校与政府需通过多方力量增强学校师资,使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有时间与精力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水平决定学校生命教育质量,只有学校层面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层面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才能实现其提高学生生命认知的意义与价值。

(四)家校持续合作,构建生命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带来生命教育的“水土流失”,影响孩子正确生命观的形成与发展。调研中,两类家庭的教育出现较大反差。成绩优先:家长集中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对孩子学习严格要求,却忽视其思想品德、良好生活习惯与生存能力培养,孩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部分家长向教师反映,在家不敢过于责骂孩子,害怕孩子经受不住责骂,如电视中播放那样“孩子在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后,轻易舍弃自己的生命”。家务优先:M县处较偏远地区,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指导,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家长不愿孩子回学校上课,孩子每天回家需完成很多家务,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如此现实下,何谈生命教育。

家庭生命教育的现实要求学校“教书育生”,更要“教家长育子”,以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正确教育理念与思想、传达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胜于家长会上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与家长的沟通,放低姿态,少说宏观的:“你要好好管管你家孩子”,多给具体的:“你的孩子有什么需要、哪方面做得很好、哪方面还欠缺、你可以如何引导”教导建议;从家庭入手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孩子学习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概况,结合学生学校表现,寻找相关原因,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物质的满足终究无法改变孩子内心,只会让孩子变得冷漠、孤僻、叛逆。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想法,关心孩子情绪、情感,给孩子以温暖家庭、轻松课堂,如此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即使受到批评,也会自我反省、开导,最终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问卷维度生命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