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效果比较
2022-04-23贾绍俊何振芬
贾绍俊,何振芬
(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天津 30180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是急诊常见的操作方法,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如果不及时急救,患者会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常用的心肺复苏方法有徒手人工复苏、心肺复苏机两种方法,徒手复苏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准确把握按压位置、按压频率、按压程度,以免影响复苏成功率[3],但是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加之急诊科患者较多,常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4]。而心肺复苏机可持续进行复苏,且可通过调节按压深度和频率,从而提高复苏的高效性[5]。但目前关于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尚存在争议,还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证实[6]。本研究结合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6 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82 例进行心脏复苏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1 年6 月宝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82 例进行心脏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9 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59.18±5.31)岁。观察组男23 例,女18例;年龄36~82 岁,平均年龄(59.24±4.78)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心肺复苏相关诊断标准[7];②均进行心肺复苏治疗;③均突然丧失意识、脉搏消失、呼吸心跳停止[8]。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随访资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患者取仰卧位,医护人员采用立式体位,两手掌叠放在患者胸部中央,双肘伸直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100 次/min,按压幅度至少5 cm,待胸廓完全回弹再进行下一次按压,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频率为10 次/min,氧浓度为100%[9]。每2 min 更换按压人员,待患者自护心跳恢复后停止按压,超过30 min 无反应后可放弃按压。
1.3.2 观察组 采用心肺复苏机:应用美国Michigan Instruments Inc 公司生产的Thumper-1007CCV 心肺复苏机复苏,复苏机背板放置在患者胸背部,将按压垫放置在两乳连线与正中线的交汇位置,同步辅助呼吸,按压呼吸比为5∶1,依据患者身体条件,调节按压强度,压力50~60 kg 按压深度为5~6 cm,按压频率为100 次/min,按压时间为30 min,超过30 min患者无自主心跳停止按压[1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不同时间段(复苏后10、20、30 min)颈总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复苏时间、复苏后即刻乳酸值、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并发症(胃内容物反流、血气胸、心脏压塞)发生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11]:心肺复苏成功判定依据主循环恢复时间超过24 h 为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苏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85.37%(35/41),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同复苏时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复苏后10 min 颈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20、30 min 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复苏时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1 两组不同复苏时间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2.3 两组复苏时间、复苏后即刻乳酸值及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比较 观察组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后即刻乳酸值低于对照组,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复苏时间、复苏后即刻乳酸值及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比较()
表2 两组复苏时间、复苏后即刻乳酸值及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比较()
2.4 两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两组复苏后cTNT、CK-MB 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徒手心肺复苏实际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容易疲乏,通常需要2 名以上医务人员共同完成,可能会产生中断按压的情况,进而影响复苏效果[12,13]。同时,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也会对心肺复苏效果造成影响,即使是经过专业的训练,实际心肺复苏操作中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和相关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异[14]。而心肺复苏机复苏是依据胸泵原理制作的,并且可以有效弥补徒手按压的缺陷和不足,在理论基础上可以提高心输出量,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15]。但目前两种心肺复苏在急诊的应用优劣势尚无明确定论,实践应用效果更是存在争议[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85.37%,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提示与徒手复苏比较,心肺复苏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具有更显著的应用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建议急诊科对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应首选心肺复苏机治疗,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最大化挽救患者的生命[17]。同时研究显示,观察组复苏后10 min 颈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后20、30 min 颈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复苏早期心肺复苏及颈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相对较大,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恢复,该结论与梁昌芬等[18]报道基本相似。观察组复苏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后即刻乳酸值低于对照组,复苏后即刻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肺复苏机治疗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复苏成功,同时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纠正缺氧、缺血,提高输氧能力,提升血氧饱和度,从而减少乳酸生成量,促进血流动力学的恢复,分析认为心肺复苏机可以持续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按压深度、频率,有效确保了加压和通气的同步性,从而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血供,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19]。两组复苏后cTNT、CK-MB 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心肺复苏机复苏后心肌cTNT、CK-MB 水平相对较低,心肌损伤相对较小。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肺复苏机并发症相对较少,具有良好应用安全性,考虑原因为随着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复苏机参数,可以在保证复苏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20]。
综上所述,心肺复苏机复苏成功率高,可缩短复苏时间,提高复苏后血氧饱和度,减少乳酸值,降低心肌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