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仫佬族中老年人超重及肥胖主要体成分的相关分析
2022-04-23李金秀宾晓芸
周 敏,宁 宁,李金秀,宾晓芸
(1.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汕头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汕头 51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所导致的健康损害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健康问题,因此脂肪及脂肪组织含量的测定对于研究能量储备、生长发育、衰老、肥胖发生机制与治疗,以及与脂肪变化有关的许多病理生理变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3]。本研究旨在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不同年龄段超重肥胖中老年人的身体成分,了解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以及民族间的差异,探讨体质指数(BMI)、体脂率(BF%)、腰臀比(WHR)、内脏脂肪面积(VFA)和肥胖度(OBD)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 年选取在百色市及河池市自愿接受健康体检的单纯性肥胖中老年人364 名为研究对象,男167 名,女197 名;其中仫佬族222 名,男95 名,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3.60±8.43)岁;女127 名,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1.67±10.04)岁;壮族142 名,男72 名,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0.28±8.97)岁;女70 名,年龄45~81 岁,平均年龄(62.29±9.17)岁。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成人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的标准[4],BMI≥24.0 kg/m2。排除标准:内分泌疾病、严重肝肾疾病、遗传性疾病、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者。
1.2 方法 使用日本产TANITA,MC-180 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体成分测量,测量内容包括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BF%、BMI、WHR 和VFA 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 进行资料录入和核对,应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运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各变量对脂肪分布的贡献率(R2),以全身BF%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民族体成分基本特征比较 仫佬族男性年龄高于壮族,壮族男性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高于仫佬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民族体成分基本特征比较()
表1 两民族体成分基本特征比较()
2.2 不同年龄、性别单纯性肥胖中老年人BMI、BF%、VFA、WHR 比较 不同年龄男性BMI、BF%、VF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5~54 岁男性BMI 高于55~64 岁,≥65 岁男性BMI 高于55~64岁,≥65 岁男性BF%高于45~54 岁和55~64 岁;不同年龄男性BF%均低于同年龄女性,不同年龄男性VFA 均高于同年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5~64 岁男性VFA 高于45~54 岁,≥65岁男性VFA 高于55~64 岁,男性VFA 有呈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不同年龄组女性VFA、WH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5 岁女性VFA 高 于45~54 岁 和55~64 岁,55~64 岁 女 性WHR 高于45~54 岁,≥65 岁女性WHR 高于55~64岁,女性WHR 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同年龄不同性别WHR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5~54 岁和55~64 岁男性WHR 高于女性,≥65 岁女性WHR 高于男性,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性别单纯性肥胖中老年人BMI、BF%、VFA、WHR 比较()
表2 不同年龄、性别单纯性肥胖中老年人BMI、BF%、VFA、WHR 比较()
2.3 各变量对脂肪分布指标的贡献情况 对各变量(年龄、身高、体重、去脂体重、脂肪量、肌肉量、BMI)与BF%、VFA 和WHR 分别做单因素回归分析,可得各自变量对因变量方差的贡献率(R2)。其中,对BF%贡献率最大的为脂肪量(R2=69.5%,P<0.05),对VFA 贡献率最大的为肌肉量(R2=50.7%,P<0.05),对WHR 贡献率最大的为BMI(R2=17.4%,P<0.05),见表3。
表3 各变量对脂肪分布指标的贡献情况
2.4 复相关分析 通过上述结果显示,WHR、VFA、OBD、BMI 都有可能是影响BF%的指标,故进一步做复相关分析。在男性中,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F%为因变量,以WHR、VFA、OBD 和BMI 为自变量建立了2 个模型,2 个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2、0.651,方差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定系数R2 分别为0.350、0.423;从Durbin-Watson 检验结果来看,模型2 具有较好的独立性(DW=2.067),即模型2 推测效果较好,建议采用模型2 作为推测超重肥胖男性BF%的方法。在女性中,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F%为因变量,以WHR、VFA、OBD 和BMI 为自变量建立了3 个模型,3 个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分别为0.763、0.860、0.918,决定系数为R2分别为0.582、0.739、0.842;从Durbin-Watson 检验结果来看,模型3 具有较好的独立性(DW=1.635),即模型3 推测效果较好,建议采用此模型作为推测超重肥胖的女性BF%的方法。综上所述,推算公式如下:男性BF%=-10.563+0.146VFA+0.123OBD,女性BF%=57.874+0.191VFA-58.755WHR+0.137OBD。
3 讨论
超重或肥胖的发生机制是因为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增加,同时也包括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肥胖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等[5-7]。据研究显示[8-10],从1999-2012 年,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国家经济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呈上升趋势。随着中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罹患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控制体重和体脂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仫佬族男性年龄高于壮族,壮族男性身高、体重、BMI、去脂体重、脂肪量均高于仫佬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壮族以稻米、糯米为主食,且平素喜食肉,有“肉食补虚”的文化[11],而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籼、薯类、玉米、豆类辅之,肉类较少[12]。不同年龄男性BMI、BF%、VF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年龄男性的体脂率均低于同年龄女性,这与其他研究[13]结果一致。男性的内脏脂肪量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导致内脏脂肪增多可能是因为长期摄入膨化食品或者是含脂肪量和糖量较高的食物,产生的能量不容易被消耗,因此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14]。同时有研究表明[15],仫佬族聚居地吸烟率和饮酒率高于广西水平,饮酒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当地大部分中老年人还是以农务工作为主,农务工作劳累,工作结束后喜饮酒也可能是内脏脂肪增多原因之一。但长期内脏脂肪过高会导致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身体器官机能下降等并发症[16]。
此外,女性脂肪组织的分布模式不同于男性,大部分呈现以臀部脂肪沉积为主的“梨形体型”,女性其腰臀比有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的趋势。有研究显示[17,18],肥胖、腰围、腰臀比的升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在做各变量对脂肪分布指标的贡献情况时,对BF%贡献率较大的分别为脂肪量(R2=69.5%)、肌肉量(R2=58.7%)、去脂体重(R2=58.3%),对VFA 贡献率较大的分别为肌肉量(R2=50.7%)、去脂体重(R2=50.0%)、体重(R2=47.8%),对WHR 贡献率最大的为BMI(R2=17.4%),提示脂肪量和肌肉量对BF%的预测性较强,肌肉量、去脂体重和体重对VFA的预测性较强,BMI 对WHR的预测性较好。既往研究显示[19],广西河池市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较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开展慢性病知识普及活动较少,当地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检出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全国水平,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率仅有8.72%,大多数患者不能及时治疗,主动接受治疗的只有5.23%。因此,当地应该多开展慢性病普及知识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广西壮族和仫佬族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风险较高,可以通过WHR、VFA、OBD、BF%等指标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及时调整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降低相关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以及改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