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3高加春

学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优化策略核心素养

高加春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文化理解、逻辑分析、情感感悟等,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中之重。面对核心素养下的阅读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究等过程,增加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最终在高效阅读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4-012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4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的阅读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也提升了文化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然而,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常常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篇一篇地进行阅读教学。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目标。面对这一现状,唯有灵活开展比较阅读,将两篇文章、多篇文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素的分析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出来

在调查中发现,小学语文教师依然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中,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过分关注知识点讲解,关注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等,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情感感悟,以及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容易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情况,无法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无法在碰撞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盲目拓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课堂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要坚持“高效”的原则,灵活借助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高效的阅读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在调查中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受到应试教学理念、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制约,致使其设计的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形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如阅读教学目标无法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阅读内容并未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阅读教学手段单一,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语文阅读的质量,严重束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关联阅读开展效果不佳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篇阅读材料中,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积极开展关联阅读,使得学生在高效的关联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对关联阅读的认识不够全面,致使其选择的比较阅读内容不够科学,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比阅读”的价值[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具体开展策略

(一)选择内容,奠定比较阅读的基础

基于比较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关注比较阅读教学的内容的选择,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为比较阅读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科学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

一方面,选择题材相近的内容开展比较阅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应结合阅读的文章内容,选择与其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整合。由于教师选择的对比阅读内容相似,可促使学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并使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促进知识、思维、能力目标的全面落实。比如,在《少年闰土》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就这一篇文章的阅读内容,选择周国平的《童年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同类阅读材料的对比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小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鲁迅的文章,将其整合起来。使得学生在鲁迅不同文章比较阅读中,真正理解作者创作这一篇文章的目的、背景及独特的意义等。

另一方面,对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在确定对比阅读内容时,教师还应以同一篇文章作为对比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不同语句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环境背景的语言维度、人物描写的维度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在环境背景的语言比较中,明确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并在人物描写语言对比的过程中,体会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句式等,使得学生在语言对比中,真正掌握语言的特点、功能等。比如,在《少年闰土》的比较阅读中,为了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闰土的机智勇敢,并对农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教师就将比较阅读的内容进行设定:对《少年闰土》中四件“稀奇古怪”的事情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农村生活的“乐趣”;对“瓜地刺猹”的语言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手法、角度上,对闰土的“英雄形象”进行感悟。如此一来,只有明确比较阅读的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保障比较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2]。

(二)科学设计“比较点”

在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为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科学选择阅读“比较点”,真正提升比较阅读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比较阅读。

第一,以“细节”开展比较阅读。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经过了精挑细选,都是精品。可以说,教材的每一篇文章中,任何一个字、词、细节之处都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比较阅读时,应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细节”点的对比品味和感悟中,强化自身的语言素养、审美素养。比如,在引导学生对《金色的脚印》进行阅读时,就借助了比较阅读模式,从文章中的“细节”出发,引导学生对“虎穴”这一段落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地面上做窝使用感叹号、地板下面做窝使用句号”的细节对比中,明确其中蕴含的意义。再如,在《草原》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在选择“细节”比较阅读时,就以“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绣字换成其他的文字呢?”使得学生在“绣”和“染、画、镶”等字的比较分析中,真正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真實情感。

第二,以主題思想作为比较点。在小学语文比较阅读中,明确的阅读主题、阅读目标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不同文章的对比分析中,快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中心内涵。

比如,在《我看见了大海》的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明确“继父为什么带‘我’去看海,继父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鼓励我独立生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时候,就选择了《唯一的听众》这一对比文章,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从老教授的‘谎言’作为对比的切入点,使得学生在对比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明确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将其与《我看见了大海》结合在一起,将老教授的高超教育技术充分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对其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阅读模式的开展,可指导学生在对不同文章主题思想的对比分析中,精准把握文章的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真正提升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3]。

第三,以“表现手法”作为比较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手法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开展比较阅读时,也可由此出发,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揣摩,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比较分析中,真正掌握文字的应用技巧,了解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内涵。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表演手法”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还应从环境背景、人物描写的角度出发,对文章整个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最终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珍珠鸟》的阅读中,教师在实施比较阅读时,就引导学生对“起先,小家伙不愿意活动……”这一段话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神气十足”这一词,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对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四,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或者对不同作者的同一类作品进行对比。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比较阅读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析,主要从写作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品的分析中,对这一作者的写作特色形成深刻的认识,精准把握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同时,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确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最终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比如,在《赠汪伦》的阅读中,就将李白的其他诗词整合起来,使其成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的不同情感。

另外,还可引导小学生对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不同,写作风格、写作手法也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不同作者同类作品的分析中,深刻掌握不同作者的描写手法、描写技巧,深刻领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比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阅读教学中,就融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作为比较阅读材料。从这两篇文章上来说,作者都运用了景物描述的方式,对不同的地方进行了介绍。尽管在写作的时候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但两幅作品的描写顺序有所区别,《富饶的西沙群岛》主要从海面、海底、海滩、岛上进行了描写,且描写顺序为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美丽的小兴安岭》则主要对四季的不同景色进行了描写。如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不同作者的同一类作品对比阅读中,掌握丰富的写作风格,并形成独一无二的阅读感受[4]。

(三)灵活运用比较阅读方法

为了保障比较阅读的顺利开展,促使小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还应灵活选择“求同”“求异”的比较阅读方法,真正提升比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可灵活采用“求同”的比较阅读方法。在比较阅读中,求同思维主要是经过比较分析,明确其中具备的共同特征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学生在“求同”的比较阅读中,能够找到同一类文章中具备的共同特征,最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其中一篇文本进行重点讲解,并给学生提供比较阅读的文本,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明确其中存在的共同特征。比如,在《金色的鱼钩》比较阅读中,基于课文的主体,就融入了《丰碑》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表现”的比较阅读中,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长征精神,最终形成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实施“求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与“求同”比较阅读的方法不同,求异思维主要是对分析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具备的独特之处,以及不同文本中蕴含着作者的不同思维方式、写作思路等。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比较阅读的时候,应借助“求异”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深挖文本中具备的独特点,明确不同文本在人物刻画、写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促使学生在“求异” 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主题。比如,在《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的阅读中,就将其与《钓鱼的启示》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借助求异的思维,对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思路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求异对比中,深刻理解不同题材文本的写作方法,真正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比较阅读的落实

为了充分发挥比较阅读在教学中的优势,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应构建一套与其契合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优化课前教学评价。教师在做好课前的阅读评价工作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小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态度、情况、进度等进行掌握,切实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与其相契合的比较阅读方案。其次,优化课中教学评价。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状态、能力、思维等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的参与情况,学生是否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比较阅读方法是否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等。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到阅读评价中,引导学生结合比较阅读评价的相关标准和细则,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使其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比较阅读能力。

三、结语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比较阅读属于一种研究性的阅读学习模式,在对比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终促使小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其真正爱上阅读。因此,积极开展比较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教师应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科学合理选择比较阅读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比较点”,灵活开展教学等,促使小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莉.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0):37.

[2] 蔡香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1(37):50.

[3] 卞艳成.巧用比较阅读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J].课外语文,2021(19):119.

[4] 王晓芬.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51):50.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优化策略核心素养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