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教学中运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探究
2022-04-23沈瑞杰
沈瑞杰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281-02
摘 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操教学中使用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该类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式的实例,在了解当前学生在体操教学中的帮助与保护方法的应用现状后,及时提出增强帮助与保护方式的实践力度、合理使用保护方法、强化帮助方式的针对性三项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完善体操教学学生的帮助与保护效果。
关键词 帮助方法 体操教学 自我保护 间接帮助
在当前的体操教学中,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多传授更多难度较高且优美的动作,学生在实行日常练习时无形中会增加受伤的概率。因此,要透过对其开展的帮助与保护方式的运用来强化其训练保护意识,在科学训练方式的引导下提升对各项体操动作的控制水平。
一、体操教学中使用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
(一)保护方式
在当前的体操教学中,练习者可合理运用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来完善教学效果。一方面,针对自我保护而言,其多出现在体操训练过程中,开展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意外,练习者多透过自身对各类动作技巧的控制度来躲避危险。在进行体操锻炼时,相关人员不但要增强各项动作的规范度,还要逐步改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在遭遇危险或训练意外时能凭借较快反应来避免危险。教师在传授体操动作技巧时也要告知更多的自我保护方式,使其在遭遇危险时能借助对应性措施来开展自我保护,在提升体操动作训练效果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他人保护在体操训练中也显得较为重要,训练者在进行各项体操动作的练习时,可依靠周围人的帮助来保护自身,避免其在练习动作时在动作失误的情况下而产生训练危险。他人保护的主要方式为抱与接,在训练开始时,周围同伴需对训练者进行一定的安全提醒,对其各项动作进行合理规范。比如,训练者在练习前翻滚时,保护者可将手臂放置在训练者的前方,若看到其遭受危险,可利用手臂来托住该训练者的腰部,防止其遭受身体伤害[1]。
(二)帮助方法
其一,在当前体操教学采用帮助方法时,相关人员可采用直接帮助法,该类帮助的主要借力点为依照自身力量来完成支撑,即在训练期间遭受危险,需依照动作技巧与自身身体状况来缩减该动作带去的伤害,直接帮助法采用的形式为扶、推、挡与托等动作,可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来调整帮助方式。针对体操教学实践内容而言,基于该类教学的专业性,教授者在逐步完善自我保护方式时,还要教授更多的直接帮助形式,在进行日常训练时需为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自我帮助方式,提升自我帮助法的运用效果。其二,对于间接帮助法来说,应用该方式时训练者无需借用自身力量,利用他人或某些信号来寻求对应性帮助,而帮助者会根据训练者设计的标签与提醒信号来为其带去更大帮助,使训练者更为科学的完成体操动作的训练。基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素养存有较大區别,对其开展的体操训练内容或动作也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制定出对应的帮助方案。当前较成熟的帮助信号有标志物法、限制法与信号法。在该类间接帮助的影响下,训练者的体操动作将变得更为规范,其训练方向与训练内容也将更具针对性。
二、体操教学中运用帮助与保护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体操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背景调查
为更好地探究出当前体操教学中具体的帮助与保护方法,研究人员以某学院的学生为例,详尽探索当前体操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法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具体来看,在了解该学院学生体操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即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收回43份,有效数字为43,也就是说,该类调查的有效概率为100%,透过该结果可精准看出当前学生对帮助与保护的认可度,其具体概率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帮助与保护的认可度
认可程度(%)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极不重要
概率 76.5 17.5 5.0 1.0 0
透过该表格可发现学生对帮助与保护的认可度极高,在其眼中在实行日常的体操训练时要进行合理的帮助与保护。
(二)体操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法的现状
1.实践操作度不够。在当前的体操教学中,部分教师在传授帮助与保护方式期间,更加强调理论的教授,对该类教学的实践性较忽视。比如,在实行帮助或保护方式时,要进行站位、上手力度与上手部位的教授,而该类传授要开展大量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保护与帮助方式的运用水平,在实践教学力度较差的情况下,学生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运用较难获得提升。
2.保护方式运用不佳。在进行体操教学保护方法的传授时,部分教师未能明晰保护重点与保护位置的选择也并不理想,学生较难掌握体操各项动作的基础性要领,对各个位置的保护也极难达到教学标准。比如,在进行体操练习时,多数学生都要用到翻、跳等动作,基于对保护方法的使用不佳,其训练动作的标准度也受到较大影响,既降低各项动作的练习效果,又难以在训练中进行自我保护、他人保护等[2]。
3.帮助方法的针对性不强。针对日常体操训练的帮助方法而言,基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区别,对其的帮助方法也将产生较大改变,因而需科学选择站位与帮助的时机,在当前的体操教学或训练中,部分教师对所有学生都采用了相同的帮助方式,降低了该类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受身体素养、学习能力影响,部分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较佳的帮助要领,还降低了体操练习效果。
(三)解决体操教学中使用帮助与保护方法问题的有效措施
1.增强帮助与保护方式的实践力度。在实行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基于较多的训练动作,要及时强化帮助与保护方式的实践力度。传统体操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专业体操知识、各项锻炼动作的传授,对帮助与保护方法较忽视,在进行日常训练时不仅未能清晰教授各项体操动作,还降低了对学生的身体保护,无形中使学生出现了较多伤病,在缩减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降低其各项体操动作的标准度。
具体来看,在进行体操教学中的帮助与保护方式实践期间,教师应在教授前及时了解、掌握当前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其各项身体指标进行精准掌控,明确与体操训练内容相关的保护、帮助方法,对其具体的上手力度大小、上手部位与站位实行合理控制,并将该项知识透过实践传授给所有学生,使其在日常训练时增加对身体的保护。比如,在当前的体操训练保护方式中,存有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学生要在体操训练中明确自我保护的内容,透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增加对他人的保护。针对帮助方法来说,直接帮助与间接帮助都能有效巩固训练质量,在学习该类帮助方式时,学生要通过日常训练主动学习与直接帮助相关的各项内容,并切实掌握间接帮助的站位、手势与信号等,在合理的实践训练下提升体操动作练习水平,更好地掌握各项动作要领。
2.合理使用保护方法。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体操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明确保护重点。比如,当学生在练习体操摆动动作时,要确认不同动作的摆动幅度,利用对极点位置的合理控制来维持自身平衡,增加体操动作的优美性。而在锻炼垂直部位时,由于该位置的运动速度较大,当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与拉力时,会奔向切线方向,因而需对垂直部位实行合理保护。在体操训练时存有腾空后落地的动作,在执行该项动作时极难控制该动作带去的平衡性,若丧失平衡力则会给训练者的身体带去极大伤害,要在日常训练时对该部位实行合理保护[3]。另一方面,在进行保护方法的练习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挑选出对应的保护位置,保护者要依照不同体操动作的基本特征与项目内容来估计练习者可能产生的训练状况,并根据该状况来确认站位位置。比如,体操教学中含有单杠回环动作,若训练者的动力不足则会产生回摆现象,极易出现脱手等不良状况,该状况下的保护者要主动站立在单杠的后侧方与前侧方。此外,当练习者进行腾空下落训练时,对其采用的保护措施需以托挡腹部、腰为主,比如,针对跳马落地的下法训练而言,若练习者出现因动作失误而脱离相关器械,保护者要及时托住练习者的背,防止其因该失误而受伤,提升体操教学训练的保护效果。
3.强化帮助方式的針对性。首先,在开展体操教学期间,基于该类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教师在传授帮助方法时要带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在进行体操训练时需实行合适的训练顺序,对帮助方式的选位也变得较为重要,在选择帮助位置前要尽量分析该学生可能产生的危险,透过对该危险位置的判断来为其提供适宜帮助,增强训练者的安全性。其次,在完成帮助位置的选择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挑选帮助部位,即帮助时的助力着力点,比如,当学生在练习转体类动作时,其助力点多在其身体重心的两侧。而回环、摆动类动作的助力点则与人体支撑点的距离较远,只有明确该类助力点才能更好地开展操作与帮助。再次,学生在帮助训练者时还要合理挑选帮助时机,该帮助时机不仅要与动作技术原理相符,还要找准对该类人群的帮助时机,合理运用杠杆原理与惯性原理,在科学使用该类原理动作后可有效增强对他人的帮助水平。最后,教师在进行日常的体操教学与训练时,还要引导学生明确帮助方向、帮助程度等。比如,在传授体操教学的动作要领时,学生应增加交流沟通力度,及时了解自身与对方的训练水平,明确各自的训练方向,在帮助他人时应确保其助力动作与其练习方向相一致,既能帮助该训练者完成该项动作,又能提升帮助水平,还要适时明确对他人的帮助程度,即只有在训练者需要帮助或遭遇危险时才为其提供恰当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行体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对帮助与保护方法的传授来提升学生的训练结果、体操素养,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专业体操知识、各项体操动作,还养成了较佳的帮助与保护习惯,精准控制体操练习内容,更加认可体操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景芳,王琳,谢恩秋.浅谈高校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J].科技资讯,2021,19(10):147-149.
[2]杨永智,汤云雄.高校体操教学中的恐惧心理与克服方法[J].学园,2020,13(04):83-84.
[3]樊雪纯,高娃.大学生体操学习中恐惧心理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2):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