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途径
2022-04-23张谱
张谱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140-02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以学为本”的重要性。对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与发展教学方法,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是一个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初步探究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以学为本 初中生 体育课堂 教学
一、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
所谓“以学为本”即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调查显示,现阶段的初中还是有不少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只重教学过程、不管学生学习状态的现象。教师潜意识地强调自身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指导的教学与设计虽然体现了教师的尊严,维护了课堂纪律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原本因最受欢迎的课程结果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也有一些老师误把“学生为主体”解读为“学生为中心”出现了课堂管理混乱、教学进度落步、学生无法收心的情况。这是老师对以学为本思想的理解偏差所致,这样做的后果刚开始提升了课堂活跃度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管理的混亂和无序化。以上两种情形是两种失败的教学状态,也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比较常见的问题。
二、树立循学而教,受教公平的教育理念
当前社会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而放到教学中来讲这个“人”指的就是学生。以学为本是一个对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要求和规范,要做到以学为本就要树立一种“循学而教,受教公平”的教育理念。
1.循学而教,指的就是遵循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展开教学。它要求教育者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着手点,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往往都是一个老师在讲台上慷慨陈词,讲述着体育的理论知识、发展历程,学生在底下一脸认真地看和听。这是一种典型的“循师而教”或者“循书而教”,因为这种课堂教学主体成了老师。课程计划由老师设计,教学案例由老师搜集,甚至连重点难点也是根据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而标出,至于课程内容大都是按照教材一一详述。这个过程中原本的主体学生成了一个“看客”,好像并无参与到教学环节,讲得好与坏、掌握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发挥。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现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把学生摆到主体位置,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听、主动学、主动问,这就是循学而教的真正内涵。
2.受教公平,指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公平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保障它的实现也是每个教育者应有的义务。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加速,个人自尊心也变得极为强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公正的情况很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厌学、自卑情绪对今后老师开展教学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困扰。受教公平要求每个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职业素养呵护每一位受教育者,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身心状态,一旦有了问题就要及时介入采取课后心理疏导、家访等活动。对待身心发展较慢、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切忌另眼相待、辱骂攻击,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帮助他们跟上步骤,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照顾”防止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从而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受教公平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以学为本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初中体育课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发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生、生活、发展奠定身体基础。不过在真正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这一目标的知之甚少,很多学生误以为体育课就是游戏课、娱乐课,因而并不重视它,尤其是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如“体育不就是在操场跑步吗?”。这时候我们体育老师就需要给学生做一个体育教学的普及,让大家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初中体育课是以体育项目为纲目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运动项目如跳远、摸高、短跑、跳绳等等,在教学前教师要注意给同学讲学这一课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同时要注意和其他知识相互关联。比如在教学“三级跳远”时,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练习三级跳远的意义,即可以提升反应能力,锻炼弹跳能力,锻炼爆发力,训练节奏感和平衡性,而且能充分带动身体骨骼的活动帮助大家长个子、长肌肉。当学生了解了三级跳远的好处以后,教师顺着思路引出短跑的教学,因为三级跳远需要助跑,练习短跑能让大家获得更大的起跳速度,顺理成章地就把课题引入了短跑教学,告诉大家短跑的技术要领、起跑姿势、冲刺节奏等等。也要告诉大家如何在短跑过程中保护身体不受伤,保持身体平衡不窜道。短跑的教学过后再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因为三级跳远的核心是跳远,再给大家讲解跳远的技术要领、练习目的等等。这样一来,原本孤立的一节三级跳远课变成了环环相扣的教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力也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因材施教,体现教学差异性
教学的差异性并不是指不公平地对待学生,而是指在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天赋等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差异;一个是采取方法。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尤其是初中生的价值观已经有了萌芽,很多同学明确了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情况。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的孩子可以直接询问他的体育特长、运动爱好,对于一些偏于内向的孩子可以采取询问同学、课上课下观察等方法,这是第一步。第二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男女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的爱好等做差异化教学。以足球教学为例,老师可以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个子小速度快的学生往往喜欢踢前锋,个子高大的学生往往喜欢中场位置,而力量弱控球能力差的学生愿意呆在后场。老师可以根据这个了解大家的偏好和短板,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加强他们优势项目的开发,也要注意提升他们的短板项目。这样下来,学生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提升了自信心,又检验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参考。
(三)引入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体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大部分地区已将体育列入中考项目,且分值逐年增加,这是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视。但作为初中阶段来说,体育教学的重点还是要侧重于提升大家的体育素质和习惯养成。知识记忆和理论研究不应该被可以放大,否则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对这门课程产生距离感。“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想,一切以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标准,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加大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让体育课变成一门调节学习节奏、放松身心、促进同学友谊和师生关系的课程,让大家在体育课堂既学到理论知识,又锻炼身体还提高学习能力,一举多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非中考課程一直遭到学校和社会的忽视。但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们整体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同样重要,同时国家也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如果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不到保障,那国家的未来将难以健康发展,于是体育课回归了主流。作为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得到锻炼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上述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众多体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以学为本”。
四、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体育教学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锻炼身体的机会,更要利用体育独有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都知道,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学生能够获得身体健康发展的很多得益,这里不再赘言。
体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所承载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涉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互相帮助、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信心、意志、毅力等思想意识范畴,又涉及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范畴。
作为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情况,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获得心理健康而努力。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一个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体育教学也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着眼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形成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就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来。
参考文献:
[1]赵风云.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2016(12):134.
[2]黄林勋.如何做到以学为中心,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1):135.
[3]佟天宇.“以学为中心”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6(05):20.
[4]胡亚明.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学而教[J].安徽教育论坛,2003(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