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实践体验学习探究

2022-04-23李萍

江西教育C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体验教学思考数学学习

李萍

摘   要:质量单位的学习难度是远超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因为质量单位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而且生活经验也比较少。所以,在“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实践体验,并以此为基点去谋划教学,实施教学活动。基于此,教学中教师要抓实以下细节:一是挖掘生活情景,发现知识;二是回味动手体验,感受知识;三是反刍实践操作,升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为厚实的学习感知,让他们的学习变得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学习   实践体验   教学思考

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在“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学情实际,以及学生生活积累等诸多元素,科学地搭建实践探究学习平台,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研究中,从而帮助他们积累起较为丰富的学习感知,形成较为强烈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科学地建构“克和千克”的学习表象提供动力,让学生的整个学习探究活动变得更有活力。同时,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理性、更加高效。

一、挖掘生活情景,发现知识

质量在学生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质量单位的应用也是处处存在。然而,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很松散,导致学生对质量的感知是欠缺的,对质量单位的生活积累也比较少。这些综合因素的交织,势必影响着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学习,让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表象的建构缺乏相应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观察、联想等体验中发现知识,积累感知,为有效学习积蓄力量。

首先,教师创设一个动物们举办一场大力士比赛的学习情境:有一批哑铃上面都写着1□,运动员们兴奋地走进赛场进行比赛。小蚂蚁非常吃力地搬起一个哑铃,而小鸡、小鸭使出吃奶的力气都没有把自己面前的哑铃举起来,其他动物纷纷表示抗议,说小蚂蚁作弊。

此时,教师进行追问: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小蚂蚁的力气真的比小鸡、小鸭大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争辩,使得质量的感知被凸显出来。经过争辩,学生终于感觉到问题还是出在哑铃本身上。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我感觉小蚂蚁没有作弊,问题可能是在哑铃1□中的这个□上。”面对学生的猜疑,教师继续追问:“这个□会有什么奇特之处吗?所有的哑铃不都是1□吗?”有的学生回答,□中的说法可能会变化的。比如,可能是1斤的,可能是1千克的,还有可能是1克的。

最后,教师问学生:“你们说的斤、千克、克都是什么单位呢?”学生纷纷参与讨论,有的学生说:“这个好像都是用来买东西时称重量的单位。记得与奶奶去买水果,什么3斤橘子、2斤苹果等。”也有的学生补充说:“到超市买东西也会用到这些单位的,比如买猪肉都是每千克多少元的,还有鸡蛋、鱼虾等。”还有的学生提出:还有用克作为单位的,那个珠宝专柜上显示的是黄金每克380元等。还有很多食品的包装上也有克的样子,像巧克力一盒是90克,一袋饼干240克,等等。

经过交流与分享,学生终于明白“克和千克”都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只不过平时关注得不够多。为此,教师就顺利地引入话题,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中。

二、回味动手体验,感受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力的有力举措。“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许就是最好的论述吧!为此,在“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在动手中形成学习体验的思考,以此开展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知识,从而更好地感知1克、1千克的存在,使得这些抽象的质量概念在具体化的操作中形成感知,并逐步形成初步的学习表象。

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克是怎样的一个单位呢?你们在哪里见过它?”问题能唤醒学生更多的学习积累和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记忆中关于质量的内容进行梳理。

紧接着,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生活感知:一瓶牛奶是190克,一块小蛋糕是20克,一包奶糖是100克,一袋方便面是655克,还有一瓶可乐是500克,等等。大量的分享,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也让他们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有的学生提出:“克看来是表示比较轻的物体,一听啤酒居然有300克,可见1克一定是很少的。”

其次,引导学生探究1克的存在。一是指导学生利用天平称量出2克的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较为顺利地称量出2克的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2克的水一共是多少滴。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数着水滴,有的小组数出的是40多滴,有的小组数出的是30多滴,于是学生会初步感知1克的水大约是20滴。这样通过数水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1克的存在。

二是指导学生称量2克的黄豆,数一数总粒数。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认识到2克的黄豆基本都在十二三粒,初步体会到1克黄豆大约是6粒。

三是指导学生用手指去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它的质量。同时,引导学生光掂一掂1克的黄豆,再来掂一掂这枚硬币,从中形成一种感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这枚硬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这样就让学生在多重感知中更好地建构1克质量的表象,使得整个学习活动变得更为灵性、厚重。

三、反刍实践操作,升华知识

初步建立1克的表象,是学生积累质量单位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经验的迁移,以促进学习反刍的实现,从而让他们在相应实践操作学习中深化学习理解,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有效学习。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回应教学之初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哑铃中的学问。“结合前面的学习,你能看出小蚂蚁举哑铃中蕴含着的数学奥秘吗?”结合前面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认为小蚂蚁的哑铃一定是1克,否则它是搬不起来的。于是,教师揭示谜底,当学生看到方框被揭开后的真相时,终于弄明白,小蚂蚁的哑铃仅仅是1克,也就是1枚2分硬币的重量,所以它使出很大的力气是能够搬起来的。此时,新的疑问就会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小鸡的哑铃不是1克,那会是什么呢?1斤、1千克……

其次,教師引领学生讨论,探究1千克的奥秘。谜底终于揭晓了,小鸡、小鸭的哑铃上的方框不是克,而是千克。这样的解密,也会引发学生的热议:什么是1千克?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等等。在此情景下,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寻1千克的由来。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学具中教师准备的1袋大枣。学生发现,这袋大枣的质量是1千克。二是指导学生去拎一拎、掂一掂,说出自己对1千克的实践体验。学生会把自己的活动感受一一说出来,这个远比1枚2分的硬币重得多、沉得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寻生活中千克的应用。学生从家中的大米袋中、水果盒上找到千克的踪迹,纷纷说出千克的存在。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1千克中的生活例子,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称量1千克的数学书是有多少本;称重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苹果的个数,等等。通过真实且具体的事例,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建构1千克的表象,让千克认识的学习不断丰厚起来。

综上所述,立足实践体验,使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坚强支柱,并助力学生数学学习,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也是智慧教学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把握教学内容,科学地把握学情,搭建一个个学习观察、实践操作、分析思考和讨论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也在学习中努力思考,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让他们的数学学习顺利地推进。同时,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富有灵气。

参考文献:

[1]张静.新教师研读数学教材的几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3):30-32.

[2]侯广标.“有多重(认识千克、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 (7):101-102.

[3]许轶.预测策略教学应基于单元又走出单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2):29-31.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实践体验教学思考数学学习
情感引领 让孩子“心花路放”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